勵志教育

勵志教育

勵志教育,是套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基本信息

概念

信念教育

勵志教育是的信念教育。

信念是對觀點、對人或對事的一種堅信的狀態。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信念有時是由目標產生,有時是由信仰產生,有時是由興趣產生。總之,信念是一種念想,而且堅信。勵志教育的核心,是我們給學生什麼信念。這種信念首先是前面講的“志”,當然還有自信,還有道德。“我是最棒的”,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講文明我能有禮貌”,“我是中國人我有中華魂”,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

激勵就是通過外界對人的刺激和影響,來調動、激發人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的要素有需要、動機和目標[①]。教育激勵是教育者為了滿足學生成長、人才發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創設激發學生動機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以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的過程。[②]

在教育激勵中,信念就是學生對教育目標的堅信。通過教育激勵,我們要讓學生對教育目標產生信念。

前幾年,山東有一所學校搞了“誓詞激勵”的“勵志教育”特色辦學,起床喊誓詞、跑操喊誓詞、課間喊誓詞。這種激勵產生了一定程度激勵作用,很多學校競相仿效。幾年後,這種以高考為目標的激勵被教育廳叫停。之後,對勵志教育,人們的認識停留在考大學上,認為教育勵志就是舉拳頭喊口號,就是考北大清華,就是精英教育大眾化。

高考為導向的教育目標,必然會貽害學生。我們的勵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激勵。而這種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學生成長和發展、並且兼顧社會需求的。

還有,愛恨情仇功名利祿,能不能成為學生的信念。這些刺激,對人儘管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為學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為狹義的愛,以及“恨情仇功名利祿”,考慮的主要角度是個人,沒有兼顧社會。只有兼顧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確的。當然,廣義的愛心,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導的。

信念需要培養,以致鑄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國現階段。

課題組根據積極心理暗示理論、教育激勵理論和道德認知的“順從認同內化”理論,採用了“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體朗讀勵志信”為主的“學生勵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閱成長記錄”為主的“導師每月三大步”,以“主題班會”為主的“班級課程體系”,等等。這種模式,簡單而獨到,成效明顯。

道德教育

勵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

在勵志教育的實踐中,課題組把學生必須接受的道德內容,寫在了勵志信里,通過“三大步模式”和全員育人導師制等科學理論,對學生進行實施。因為德育和勵志教育的結合,在實踐中產生了較好的德育效果。

首先,讓我們重新學習一下這個用的非常頻繁的“德育”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對德育的概念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編的《德育原理》(1989)認為:“德育即是將一定的社會或階級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範轉化為個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根據德育的概念看來,課題組根據《規劃綱要》精神,按照德育課程大綱,把德育內容,由淺入深的、成序列的編排成以勵志信為主導的德育讀本《我們有話對你說》,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讓學生集體朗讀勵志信,就是一個德育過程,是課題組推廣的主要德育模式。課題組認為,對於中華文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比如愛國、誠信和責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質,無需論證,我們必須讓學生無條件接受,通過“順從-認同-內化”的科學認知過程對學生進行教育。課題組把這些內容寫在了勵志信里,通過勵志信的神秘感,套用積極心理暗示的辦法,採用集體朗讀勵志信的做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理論上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實踐中德育成效也較明顯。

在孔子故鄉曲阜的曲阜一中,對5000名在校學生實施了三大步勵志教育,半年後,對5000名家長進行了“曲阜一中勵志教育普查”,調查共設定了10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三大步勵志教育非常贊同的占93%,93.1%的家長認為孩子“變得自立、自強、自信”或者“學習勤奮刻苦,成績明顯進步”,95.2%的家長認為,集體朗讀勵志信等方法可以“喚醒孩子的良知,激發生命潛能”。

根據德育的概念分析和實踐數據證明,我們認為,集體朗讀勵志信為主的“三大步育人模式”,從內容到形式,都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很好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結合勵志教育,遵守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按照唯物辨證法的觀點,事物發展的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德育過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種價值性的環境和影響,但這一環境或影響起作用的先決條件仍是德育對象接受這一影響的內因。德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德育對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德育應該是環境與生長的統一,價值引導與個體價值建構的過程。”[③]

教育一定要遵守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德育過程,如果對德育對象考慮不足,那一定是反德育。所以,課題組倡導“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兼顧道德教育和學生成長。當然,“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也是針對學生“被成長”“被考試”和“被學習”等嚴重的教育亂象。

通過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勵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勵志教育的結合,賦予了道德教育“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內涵。

賞識教育

勵志教育是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結合的教育。

我們談到勵志教育,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對學生在挫折中的教育,在挫折中如何產生自信和堅定信念。但是,勵志教育一定要以賞識教育為主,只有賞識學生,才能使學生產生自信。而且學生在挫折中,教師的賞識更重要。

勵志教育之“勵”,主要意思是勉勵、激勵,是激發和喚醒。因此我們的主要教育手段是通過各種方法進行賞識教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說明能在教學中進行以“激勵和鼓舞”的賞識教育是必要的。

在勵志教育中,我們經常會有一些提法,比如“你是最棒的”,在商界有 “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提法,等等。這些提法都是較具體的人生價值的理念,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但是極有必要提出的是,這裡的“最”,可以不是第一,將來也可以不是。但是如果經常這樣講,就會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這樣的提法,是不是志向,是不是符合邏輯,似乎不是特別重要。這種提法的激勵和鼓舞效果卻是重要的、公認的。

總之,勵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為導向、以教育激勵為手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廣義教育。勵志教育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的道德教育,勵志教育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意志戰勝挫折的賞識教育。

勵志教育不可以走偏,不可以成績為上成績唯一,要遵循多元智慧型理論。教師要善於發掘學生的各種智慧型,並且給以肯定,給以激勵和鼓舞。

志和勵志

關於勵志教育的概念,集中在兩個字上,即“勵”和“志”。首先是“志”,我們要立什麼“志”,是考大學的志向,是發財的志向,是升官的志向,還是什麼其它的。其次是“勵”,這個字有兩種解讀,一種是解讀成“礪”,是磨礪、砥礪的意思,是個人行為;另一種解讀是字的本義“勵”,就是激勵和鼓勵的意思,顯然是教育行為。從勵志教育的總體來看,應該是兩種意思都有,即個人礪志和教育礪志。

談到“志”,人們更多的想法是“志高存遠”,“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志”要高要大。但是,我們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且幾乎是全部,大家都有這樣的志向,是不現實的。就是說,精英教育大眾化是錯誤的。但是,肯定一點的講,人是應該有“志”的,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有精神,而精神是人之魂。

那么,學生應該有什麼樣的“志”。這個問題,涉及到“三觀”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根本的總的看法,人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根本的總的看法,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有無價值的基本判斷。世界觀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我們的教育,要求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這種世界觀,決定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儘管“人各有志”,但是我們從“三觀”中,提取出對所有學生普遍適用的“志”,對學生進行教育,還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普遍適用的“志”是一種方向,和個人的理想有些區別。那么,如何讓這種“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應該是我們研究的核心。可以肯定一點,“志”一定要和個人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才有這種力量。

課題組進行了很好的實踐,提出“我的未來一定是流星花園裡的美好,我對社會的貢獻無人可比”“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一定行”等。個人的未來,讓學生想像的非常好而不是吃一輩子苦,讓學生認為人生就是非常美好的,從而去追求。讓學生相信,自己的將來,一定會很有能力,自己好還能幫助別人,而不是啃老、索取、搶奪和貪污。這是非常好的“三觀”教育,是學生很好的“志”。我們不管將來是什麼志向,都要兼顧個人發展和社會奉獻。如果是發財的志向,就要考慮納稅和公益;如果是升官的志向,就要考慮為民和為國。

高考可以勵志,不可為志。高考為志,必然導致人生誤區,貽害學生。但是由於高考是中國社會的重大教育制度,必然會對每一個學生產生巨大影響,迴避肯定是錯誤的。就像車禍和天災可以勵志一樣,高考同樣可以勵志。所以,我們提出了“高考勵志”的觀點。

(以上節選自勵志教育課題負責人王軍的主題報告)

發展前景

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以下分析三點:

社會思想功利化,思想教育無味。

為什麼思想教育無味,因為社會思想功利化。在社會轉型期,我們社會出現了嚴重的思想問題,主要表現為享樂、拜金和功利主義等極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金錢和功利面前,有的人喪失自尊和民族自尊,喪失榮辱和社會責任。更多的人沒有信仰,依靠網路遊戲和電視節目充填自己的思想。這些現象,嚴重影響社會發展,嚴重影響青少年成長。而我們社會和學校的思想教育呈現形式化和無力的局面。因此,對時代提出強烈要求,這種要求不僅是在對社會的思想教育上,更集中在學校教育上,焦點集中在教育的實際效果上。

學校德育形式化,德育成效微弱。

十多年來,我們接觸的更多的是學校。大多數學校基本上是所有的政教主任和級部主任反映,學生一屆不如一屆,越來越難管,而且越管越差。教師和學生的交流,經常得到兩個非常“恐怖”的回答,一是“沒必要”,一是“無所謂”。淄博某中學的一位級部主任在“全國勵志教育現場會”上,對學校德育這樣講:

學校:

第一,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較差。我校招收的學生,從整體上來看,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都不是很好,有些學生甚至存在很大的管理難度。高一上學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進行糾正培養。第二,學生學習動力差。由於學習基礎薄弱,又沒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意志品質不堅定,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對學習消極應付,甚至逃避。……是不是說有了先進的教學模式,就一定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大面積提高教學的質量?應該說,這裡面還缺少一個方面,就是學生願不願意學,也就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的問題。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一直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第三,任課教師逐漸脫離德育教育的軌道。教師的責任在於教書育人,每一位教師都肩負著雙重責任。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在教學目標上存在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在育人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尤其是高中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教學成績上,與學生的課下交流比較少,即使有交流,也更多的是在學習層面。由此帶來兩個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是學生需要老師的教育和引領,不僅在學習層面,在思想、生活等其他方面更需要得到關心與幫助,學生的這些需求無法滿足;二是教師長期處於“教書匠”的狀態,無法從與學生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師的價值與意義,體會不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第四、班主任工作不堪重負。很多任課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就是班主任的事,甚至在自己課堂上發生的問題,比如學生紀律、不交作業等問題都找班主任解決,更不用說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了。任課教師德育教育職責的缺失,導致班主任工作負擔不斷加重。當一個班主任面對五十多個學生時,如何能夠關心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變化?

這位級部主任,從學生到班主任到任課老師,從習慣養成到自主學習到教育管理,對學校德育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我們清楚看到了學校德育的嚴重問題。這種問題的日益嚴重,在拷問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及時推出解決辦法。學校德育的緊迫要求是:有效德育,勵志育人。

應試教育文化化,素質教育無力。

文化是既成的頑固的。肯定無疑,應試教育在中國已經成為了文化現象。應試教育的文化背景像一個惡魔一樣,在鞭打著我們的課程,在控制我們的教師,在誘導我們的家長,學生的天性被無情的吞噬。教師和家長,成了應試教育這個惡魔的幫凶,學生是應試教育蹂躪的對象。應試教育無視德育、無視素質教育、無視學生成長,在頑固的左右著教育。儘管我們的教學課程設定得很德育很育人,但是,實質上還是受應試教育文化控制著。就像抽菸喝酒一樣,應試教育存在的理由不僅是經濟利益的誘惑,文化的因素更大,儘管我們知其害且治之。

因此,“三大步勵志教育”的成功之處,不但在於立志和勵志,給人以方向和精神;更在於沒有迴避應試教育的文化現狀,重視學生成長的同時,正視成績。

意識形態對社會穩定和發展起到基礎作用,而學生教育又是構建社會意識形態的基礎。從社會轉型期我們存在的嚴重思想問題和學校德育存在的嚴重問題看,從應試教育的現實看,勵志育人非常迫切,肩負者強烈的時代使命。“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控制生命,而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guī yī)學,讓生命自己行動”[⑤]。突破應試,勵志育人,讓學生用自己力量的成長,勢在必行。

以上節選自勵志教育課題負責人王軍的主題報告

教育體系

勵志教育的方法較多。其中,“三大步勵志教育”,是套用積極心理暗示理論、價值內化的順從認同內化理論和多元職能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全員育人導師制等教育管理學理論,使用學生勵志教育每日三大步模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應該講,是操作簡單、效果明顯的學校勵志教育模式。

關於學校勵志教育,國內最權威的是“三大步育人模式”,這一模式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德育創新課題“中國小三大步育人模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成果。“三大步育人模式”的創始人和總課題主持人是王軍教授。王軍率領專家團隊,創立了以學生為主的“學生勵志教育每日三大步”的勵志教育體系,以導師為育人主體的“導師每月三大步”的育人體系(實施全員育人導師制),以班主任為主體的班級課程體系,和以學校為主體的評價體系。王軍還主編了德育創新教材《我們有話對你說》,最新的教材,國中3階段,高中3階段。每階段由四分冊組成,分別是《勵志冊》《成長冊》《課程冊》《活動冊》。

勵志教育以愛國為主旋律,讓學生成人和成才。勵志教育通過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動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主要教育手段是通過積極心理暗示進行賞識教育,通過三大步模式進行理想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