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弗洛拉見到功成名就的菲利普·王爾德醫生時,她就被王爾德的名和利所吸引,她為嫁給王爾德而費盡心思的。而王爾德禁不住年輕貌美的弗洛拉蠱惑,最終娶了弗洛拉。婚後的弗洛拉對自己好不容易釣到的這位年長的金龜婿並不關心,除了天天介意新澤西的住宅傭人少得可憐,亞利桑那州的墨西哥餐廳已經多年沒有重新裝修了,里維埃拉的別墅連個游泳池也沒有之外,就是尋找不同的性夥伴。但弗洛拉的其中一位情人是波蘭作家,他被被趕出門之後,以弗洛拉為原型創作了一本小說《我的勞拉》,在小說的簡介中還特意註明是一本永遠丟失了人名表的真人真事小說。這位作家擔心王爾德看不到這本書,還專門寄了一本給王爾德。王爾德立刻意識到書中的勞拉就是他的妻子弗洛拉。這種曝光在眾人視線下的恥辱感撕碎了王爾德殘存的自尊,王爾德的精神崩潰了。
遺憾的是,納博科夫沒有寫完《勞拉的原型》就去世了,所以故事接下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就不得而知了。
成書過程
納博科夫於1975年著手《勞拉的原型》這一小說的創作,但可惜的是晚年的他疾病纏身,儘管作家在病榻上付出很大努力,仍舊未能在1977年2月離世之前將其完成。對自己作品要求極高的納博科夫本人在彌留之際一再指示其妻子將寫就的183張卡片銷毀。納博科夫夫人不願將丈夫最後的遺作付之一炬,就將手稿鎖進了瑞士銀行的保險柜。2009年9月,英國企鵝出版社終於將這些塵封已久的手稿以The Original ofLaura:Dying is Fun為題出版,這使得納博科夫的這部遺作成為當年英美文學界和評論界的一大熱門話題。
主要人物
菲利普·王爾德
菲利普·王爾德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擁有金錢、地位、名譽,卻擁有不了激情狂野的健康身體。王爾德將弗洛拉看作是一本尚未寫完、抑或重寫的艱澀難懂的書,只有這樣才能指望最終理解當下那種難得一見的性愛描寫。王爾德從來沒說過離婚,沒將妻子趕出去。在某種程度上,妻子的自由進出,是王爾德對妻子愛的包容。或許這種“悲傷的聲音”是王爾德對自我性慾無能為力所喊出的自卑聲。自己的妻子與情人那些苟且之事他早已習以為常。
弗洛拉
弗洛拉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體驗到任何的自我價值感,所以在14歲那年,當她與一個英俊的同齡男孩偷食禁果以後,她就把性當成了一種補償甚至精神寄託,成為了一個無可救藥的性癮者,連她自己都數不清20來歲時的“那些雞零狗碎的男女苟合”。當弗洛拉在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見到功成名就的神經病學家菲利普·王爾德醫生時,她就下決心讓這位“可謂應有盡有,就是長相寒磣了點兒” 的演講者娶她,當然她對他的機智毫無興趣,她看中的是他的名氣和財富。所以當她的母親在畢業典禮的過程中猝死時,她因為注意到這位名人就在她的身後而反應遲鈍了些,等她跪在母親的身邊時,母親的脈搏已經不再跳動了。她好像也並不太關心母親的死亡,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釣金龜婿上。為達到這一目的,她專門和同學在王爾德的左邊開了家精品扇子店,終於有一天,王爾德進了店,又在選購扇子時禁不住年輕貌美的弗洛拉蠱惑,最終娶了弗洛拉。
弗洛拉只是用肉體的親密來掩蓋絕望的疏離感,她的情感始終對任何人都是封閉的,從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培養喜愛、信任和理解。“對藝術,對愛,對夢與醒之間的差別,她都一無所知。她不希望自己將來受到約束,所以拒絕討論下一次約會。” 一般情況下,她都能以“有如老虎發威,惡狠狠” 的方式把這些夥伴們打發掉。
波蘭作家
有一個以弗洛拉情人自居的神經過敏的波蘭作家不甘被弗洛拉匆匆地打發掉,在送花被趕出門之後,惱羞成怒,專門以弗洛拉為原型創作了一本小說《我的勞拉》。在這部小說中,“他對他情人的刻畫足以毀滅她”。儘管這部小說被某家權威報紙的書評人批得體無完膚,但由於書中刻畫入微的性描寫滿足了大眾的偷窺欲,竟然爬升到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在138張卡片的手稿中,納博科夫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西方社會的精神荒原的畫卷。在這幅畫卷中,首先映入讀者眼帘的是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與無處可逃的孤獨感。綜觀整部小說,找不到一份健康的親密關係,沒有人真正地關愛他人,這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人們在美國這片繁榮的荒原上過著豐裕但並不幸福的生活。
納博科夫也表達了這部小說的深層次主題:西方世界的人們過著一種雖生猶死的生活,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存在意義的喪失。由此“生命” 帶給人的不是希望,而是對於活著的厭倦和恐懼。過著這種生活的人們渴望擁抱死亡,一如《勞拉的原型》的原標題,原來的副標題“死亡是歡愉的” 所總結的一樣,男主人公王爾德只有通過對自我泯滅的幻想,才能感到一份釋放、一份愉悅、一份興奮、一份補償。
藝術特色
納博科夫的遺作《勞拉的原型》則完全是以卡片的形式保留下來。而納博科夫的另一部著作《微暗的火》中的詩人教授謝德獨特的創作習慣是首先將自己的作品零零散散地寫在卡片上,最後再把卡片顛來倒去整理成篇。這就是不同小說情節之間以及小說內在情節與作家外在人生經歷之間錯綜複雜而又妙趣橫生的互文性。
《勞拉的原型》開篇即已明示女主人公弗洛拉的丈夫菲利普·王爾德也是一位作家,而且他正忙於完成一份“神秘手稿”,這與彌留之際辛苦創作小說的納博科夫本人極其相似。這部“手稿中的手稿”中,王爾德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如何飽受病痛折磨、如何在浴室里試圖以意念自我消解的方式將自己痛苦的肉身自腳趾起一點一點剝離的心理過程,其表現手法與王爾德所做的心理實驗記錄頗為相似。不過這部手稿未能善終——卡片93、94的內容顯示,王爾德也同《微暗的火》中那位苦心孤詣卻命途多舛的謝德教授一樣,未等到將手稿出版即突然辭世。這種人物形象和人物命運的相似性在納博科夫的小說作品中是隨處可見的,另外比如《勞拉的原型》中的主人公弗洛拉與《洛麗塔》中的洛麗塔,二人在年齡、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方方面面都極為相似,其令人浮想聯翩的互文性也極具納博科夫風格。
《我的勞拉》這一“小說中的小說”故事內容的卡片在全部138張卡片中占的篇幅極少,故事情節的大致描述可見於卡片61、62、63。小說無論從細節描寫還是整體結構都與《勞拉的原型》中弗洛拉的感情、婚姻經歷極為接近,甚至可以說除了人物姓名有所改變之外,這根本就是《勞拉的原型》中弗洛拉本人經歷的精確翻版。
作品評價
納博科夫唯一的兒子迪米特里·納博科夫形容《勞拉的原型》是一部“處於萌芽期的傑作”,但評論界似乎並不完全贊同,《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的書評作者認為,就文本來說,這個判斷言之過早。而英國《衛報》和《華爾街日報》的書評則不無感傷地指出,從《勞拉的原型》中看到的是一位文學大師才華的衰退和枯竭。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