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品藏書系:大魚之道》作者沈石溪以雄渾又細膩、粗獷又敏銳的文風,生動展現了野生動物的傳奇故事,既富有動物的野性之美,又具有濃郁的野生叢林風情。他的作品融傳奇性、知識性、文學性於一體,情節跌宕,扣人心弦,傳遞出作者對生命哲學的獨到見解和對生存法則的嚴肅思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祖籍浙江慈谿,1952年生於上海。1968年上海黃浦區九江中學國中畢業,1969年3月8日赴雲南西雙版納插隊落戶。在雲南生活了整整36年。80年代初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醉心於大自然文學,已出版500多萬字作品。所著動物小說將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溶為一體,充滿哲理內涵,風格獨特,深受青少年讀者的喜愛。2004年轉業回上海。現為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理事,全國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魚道
善舉白旗的魚
馴化誘雉
老黑豬
獵蟒
趕走喜鵲
貓狗之間
雙角犀鳥
沉重的追逐
平息暴亂
神秘導盲犬
失重的榮譽
為老闆站崗
智破拐嬰案
朋友大白兔
動物檔案——鯇魚
動物小說的靈魂
獲獎記錄
珍藏相冊
圖書最新情報
文摘
魚道
在象形的方塊漢字中,“道”是個多義字。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撲朔迷離,玄妙深奧,讓人摸不著頭腦。“道”既可指路,也可指說話,也可指品德,又可指一種宗教,又可指事物的規律……日本還有茶道、花道、劍道、武士道的說法,似乎這“道”字還進入了美學範疇,蘊涵著特定的文化禮儀與文化氛圍。前幾天一位搞古文字研究的朋友來家閒聊,談到“道”字,他說,“道”由一個“首”和一個“辶”組合成,而人類的生育,只要是順產,都是頭先走出來,所以,“道”字最原始的解義,就是生殖過程,新生命的誕生,最美妙的自然現象。
朋友對“道”字標新立異的詮釋,就像無意中.敲擊了電腦的某個鍵盤,使我儲存在記憶深處的魚母的故事一幕幕顯示在眼前。
那天清晨,天還蒙蒙亮,我就到離寨子不遠的孔雀湖去看我昨晚扎在蘆葦稈上的八架金絲活扣是否逮著了野鴨。運氣欠佳,八架金絲活扣七架是空的,剩下的一架逮著只一文不值的小麻雀。爬山爬出一身臭汗來,我想沖個涼。孔雀湖占地上千公頃,青山環抱,碧波蕩漾,水草豐盛.水鳥飛翔,景色極美。豐沛的湖水越過山埡.沿著一級一級石坎淌下去,灌進山下的河道,就成了流沙河的發源地。陡峭的山坡垂掛了一道寬約二三十米的大瀑布.是個天然淋浴場。太陽剛剛擦亮湖面,天色尚早,四周沒有人.我脫光了順著石坎鑽進瀑布,讓激流給我按摩。正洗得痛快.突然,隔著水簾我看見山下被瀑布衝出來的那片清澈的水潭裡,有一條黑色的影子在晃動。我將一隻手掌伸進瀑布去,撕開了水簾,哈,原來是一條大魚在水潭游弋,烏黑的背鰭像面黑色的旗幟,在綠水間飄舞。
每年的四五月間,有一種名叫黑鯇的大魚,就會從瀾滄江下游溯江而上,游進流沙河,一直游到終點站——孔雀湖來產卵。魚卵在溫暖的孔雀湖孵化出來後.生活七八個月,長到比巴掌大一點時,便順著瀑布衝下流沙河.游進瀾滄江去。四五年後,這些小魚長成一米來長重達百斤的大魚,便會準確無誤地順著原路返回孔雀湖來產卵。孔雀湖既是魚的產院,又是魚的搖籃。
沒能逮到野鴨,要是能拖條大魚回去.也蠻不錯的。我很興奮,趕緊跑出石坎,到小樹林折了根手腕粗的樹枝.又扯了一根手指粗的藤子,準備捉魚。
大魚拚命甩動尾巴,游進瀑布,一個打挺,躍上一層石坎,然後,平躺在石面上,在瀑布的澆淋下,翕動著嘴鰓,大口大口喘息著。
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黑鯇,足足有一米半長,身體比大蟒蛇還粗,少說也有一百五十斤。黑鯇又叫螺絲青.普通的黑鯇脊背是黑色的,魚肚皮是青藍色的,但這條大魚卻渾身墨黑;它的肚子鼓得像顆大大泡泡糖,毫無疑問,裡面塞滿了魚子;一般的黑鯇嘴唇不長鬍須,它卻嘴唇兩側各有一根一寸長的觸鬚,一看就知道,是一條有相當資歷的大魚,堪稱魚母。魚母者,女中豪傑,女中魁首的意思。 兩三丈高的山坡,被瀑布沖刷出七八道石坎,像層層梯田;我站在最高那層石坎,等候著魚母光臨。
魚母喘息了一陣,又一個打挺,跳到更上一層的石坎.就像爬樓梯似的層層登高。開始時,它每跳一層就躺在石板上喘息兩三分鐘,積蓄了力量後,再接著往上一層石坎跳,跳到第四層石坎後,它明顯地氣力不支了.間歇的時間越來越長,躺在石板上大口大口地喘息,往往要五六分鐘後才能緩過勁來繼續往上跳。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