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綏中縣加碑岩鄉鄉政府駐東梢,人口1.78萬人,面積225.7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王家店、於杖子、張杖子、南駱駝洞、窩嶺、三岔子、上房子、毛杖子、駱杖子、東梢、李大莊、舊關、黃土梁子、溝口、樓房、黃木杖子、王台。
簡介
加碑岩鄉是個擁有1.8萬口人的省級貧困鄉,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對全鄉地貌最貼切的概括。層巒疊嶂的大山阻隔的不僅是通往山外的交通,更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石頭瓦塊走多久,彎把犁頭扶多久”,加碑岩人祖祖輩輩一直沿襲著這種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家住黃木杖子村的董煥芹,今年已經55歲了,從未走出過這個大山溝,沒見過火車、高樓。她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梨樹,每年能夠產4000斤梨,卻僅僅賣1000多塊錢,究其原因就是路難行造成的。由於山路崎嶇難行,老客根本不願意進來收。董煥芹只得僱車將梨運到王家店村,賣給等在那裡的老客們。一路顛簸把白梨變成了“花”梨。賣的時候再去掉挑挑揀揀,剩下的每斤還要比正常價低2毛錢,要是嫌錢少不賣,就得再花錢僱車將梨再顛簸回去,那樣更不划算。所以即使價格低了點,也只好將梨忍痛賣給人家。路難行,影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制約了該鄉經濟的發展。“要想富,先修路”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積極籌措資金,於2006年11月5日,全鄉公路建設萬人大會戰拉開了序幕,1500多名村民自願出義務工建設自己的新家園。7個月後,投資400萬元的加碑岩至黃木杖子村13.1公里、溝口村至舊關村25公里、王家店村至於杖子村13公里三條貫穿全鄉的主要街道竣工通車。家住黃木杖子村75歲的董老太太激動地說:“我在這個山溝里住了一輩子了,如今一出自家院子門就能看到這光滑的路面,往後啊,我也可以出去見見世面啦。”道路的竣工大大方便了本村民眾,同時也促進了農民增收。加碑岩鄉的15萬株梨樹,年產梨1千萬斤。路修通後,僅此一項全鄉就能增收200萬元。
建設
加碑岩鄉黨委、政府想民眾之所想,他們繼續加大投入,努力改變本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狀況。2007年,鄉里又投資10萬元,在上房村修建漫水橋一座;投資8萬元,完成了王家店中學危房改造;籌措資金86萬元,在溝口村修建攔蓄工程一處,解決300多戶1000多口人飲水問題;投資24萬元打飲水安全井9眼,大口井20眼,大大改善了該鄉多年來飲水難、灌溉難等問題。如今在加碑岩鄉實現了村村有大井、村村通公路。民眾驚嘆地說:“沒想到啊,短短兩年,我們鄉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