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夫

劉貴夫

黑龍江農民劉貴夫接受央視採訪,自稱年收入二三十萬,政府白給“好幾萬”引社會質疑。記者調查確認,該農民說法屬實,稱其身份實為農場職工,承包土地較多,因此收入較高。政府目前對種糧補貼較高,每公頃耕地補貼約1100元,“白給好幾萬”說法不誇張。

基本信息

概述

劉貴夫,黑龍江省梧桐河農場職工。1978年,16歲的劉貴夫,隨母親從佳木斯遷入梧桐河農場定居。記憶里,那時“窮,窮得叮噹響”。
後來劉貴夫借錢買了輛小型農用車,在場部跑運輸。那是1982年,農用車是稀罕物。劉貴夫在家排行老四,人們給他取個綽號,叫劉四輪子。
當時普通職工一天收入幾塊錢,劉貴夫一天賺10幾塊,農忙時甚至日進100多。
1985年,是黑龍江農墾史上的一道“分水嶺”。“大鍋飯”體制結束,墾區全面推行家庭農場制度。
這一年,梧桐河勞改農場的建制被取消,成立國營農場,隸屬黑龍江農墾總局寶泉嶺管理局。
劉貴夫也在這一年開始種地。在他的記憶里,之後的十來年,種地不怎么賺錢也不賠錢。農閒時,劉貴夫就開著“四輪子”到場裡拉活兒,貼補家用。
如今,劉貴夫家有10台各類大小農用機械,其中收割機一台,插秧機4台,承包約500畝地。

新聞事件

黑龍江省一農場職工2011年10月7日在接受媒體“一年下來掙多少錢”的採訪時說,“一年二三十萬”,很輕鬆掙到,而且政府“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訊息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不少聲音質疑此老農是否在“吹牛”:“天啊,(種地)三個月二三十萬!”“這老農,牛皮吹得槓槓的”。
帶著這些質疑,新華社記者趕赴該農場調查發現,由於黑龍江墾區職工承包土地相對較多,承包職工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同時隨著國家對種地農民補貼力度的加大,每年拿幾萬元農業補貼的農戶也確實存在。
自曝“一年收入二三十萬”,黑龍江農民劉貴夫最近被廣泛關注和質疑。事實上劉貴夫不是普通農民,他是國營農場的職工;他體現的不是普通農業狀態,而是農墾經濟。農墾區的“大鍋飯”體制結束後,全面推行家庭農場,劉貴夫從那時開始種地。劉貴夫習慣自稱是“1連”的人,還會說自己“在18連隊還有地”。“連”、“連隊”,這些稱呼還沿襲著黑龍江農墾人的習慣。
在黑龍江農墾區,實行特別的土地政策,土地並不按人頭分配,而是承租制,並且相對地多人少,職工可大面積租地機械化耕種。在糧價上漲背景下,耕種大戶實現“高收入”。
經過糧價從賤到貴的歷史,農場土地從分散到相對集中,職工耕種土地多少不等。如何分配土地面積,成為農墾區基層官員正面臨的一個問題。
一側是晨風捲起蘆葦黃色的波浪,一側是望不到邊的翻過的黑土地,幾公里遠處,黑龍江湯原縣境內,梧桐河靜靜流淌。
梧桐河農場,黑龍江農墾系統114個農牧場之一,屬於國家戰略儲備糧基地。10月18日,穿行在農場的田埂上,劉貴夫興致勃勃。
這名49歲的梧桐河農場職工,因為“上了新聞聯播”,最近成為當地“焦點人物”。
此前,10月7日,劉貴夫對著央視的電視鏡頭說,他承包約500畝地,靠種地一年輕輕鬆鬆掙二三十萬元,另外國家還“白給”好幾萬的農業補貼。
劉貴夫的這段話引來很多網民質疑,不少人認為他是“託兒”,還給他取名“白給哥”。
劉貴夫則稱自己說的數據是算過賬的,“30萬是保守估計”。

質疑

(質疑一)如何承包500畝耕地?
2011年10月7日,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寶泉嶺分局梧桐河農場職工劉貴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今年“種了30多公頃”。對此,有不少民眾表示了質疑,有人指出,黑龍江省現有耕地面積兩億畝左右,農業人口在兩千萬左右,人均耕地面積在10畝左右,加上各家各戶分散經營,如何承包500畝地?
據了解,黑龍江墾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劉貴夫應該稱為農場職工,而不應稱作“農民”。但由於都依靠從農場承包土地種地生存,他們也經常稱自己是“農民”。黑龍江墾區耕地面積在4200萬畝左右,墾區職工去年只有140萬人,一些職工從農場承包幾百畝土地的情況並不少見。
黑龍江省農科院農業專家嬌江介紹說,像劉貴夫一樣在墾區承包面積超多500畝的農場職工還有很多,有的農場職工甚至承包上千畝地。他說,2002年前後農民和農場職工種地掙錢較少,那時很少有人願意承包土地,土地承包價格比較低。有些農場職工在那時承包土地,承包期限可能達到二三十年,所以才會出現承包上千畝耕地的種糧大戶。
(質疑二)年收入如何輕鬆掙到二三十萬元?
劉貴夫在接受採訪時自曝收入“一年二三十萬”,而且還很輕鬆掙到,這一說法立即引發網友廣泛關注,這也是劉貴夫受到社會質疑最多的地方。
在網路上,“天都吹破啦”“反正吹牛不上稅”“哪會有人信啊”“蒙人的吧”等類似主題帖子紛紛質疑其真實性。網友較為集中的意見是,如果農民都掙這么多了,那一些老師、工程師的收入都不如農民了,還不如都去種地了。
針對此類評論,一些了解情況的人士則認為,農民年收入二三十萬合情合理,在黑龍江農墾總局下屬的各農場,每家一年收入20-30萬元很平常,主要因為水稻價格高,收成好,機械化作業結果,沒什麼奇怪的。
一年種地收入如何達到二三十萬元?劉貴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公頃地需要鉀肥3袋750元,二胺兩袋400元,尿素5袋400元,化肥一項近2000元。還需要種子180斤,按每斤5元計算,需900元。此外,還要交土地承包費7000元,加上農藥、人工等費用,種一公頃水稻的成本大約在1.3萬元左右。
按照每公頃水稻產糧1.6萬斤,每斤1.5元計算,每公頃水稻獲毛利2.4萬元,扣除1.3萬元成本,每公頃水稻大約收入1.1萬元。去年,劉貴夫種了30多公頃水田,年收入超過30萬元。
(質疑三)國家每年“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
劉貴夫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種地政府“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也引發了民眾質疑:難道還能白給這么多錢?那還用工作嗎,我們都去當農民吧。
而事實上,現在農民種地確實享受了不少國家補貼,這一點確實是不種地的人所不了解的。有知情人士在網上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每垧(約一公頃多)地國家補貼1300元左右。40垧就是52000元。如果那地自己不種,包出去,每年每垧是4000元。那么40垧就是16萬元。也就是說40垧地,自己什麼也不乾,每年就能收益21.2萬元。
據記者調查,最近幾年,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惠農補貼力度逐漸增強。劉貴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每年“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並不誇張。
劉貴夫說,現在國家每年農業補貼不少,包括良種補貼、農業綜合補貼等補貼項目在內,每公頃耕地得到的補貼在1100元左右。他家去年種了30多公頃,僅農業補貼一項就拿了3萬多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