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主要從事海洋生物種質資源與甲殼動物遺傳育種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863”計畫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十多項,組建了“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與種質資源利用”團隊,是農業部“對蝦育種與健康養殖”優秀創新團隊和山東省“水產育種與健康養殖”優秀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在種質資源評價、蝦蟹分子輔助選擇育種等方面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科研成果。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蟹類新品種—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參與育成中國對蝦“黃海1、2、3號”新品種,為海水蝦蟹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5項;獲山東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青島市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第一完成人發布國家標準2項、農業部行業標準6項。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83篇,其中SCI收錄11篇;參編著作6部。培養碩士畢業生28名、在讀碩士生12名,合作指導博士後2名。
教育經歷
1980.09-1984.07 大連水產學院 海水養殖 學士
1995.09-1999.07 青島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學 碩士
工作經歷
1984.07-1992.11 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
1992.12-1998.01 黃海水產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8.02-2003.07 黃海水產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03.08- 至今 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員
研究成果
(1)海水甲殼動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率先開發了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蝦和日本蟳等甲殼動物微衛星分子標記,發明了微衛星DNA檢測技術和多重PCR檢測方法,對其野生群體種質資源和遺傳多樣性進行了系統分析,持續檢測人工選育群體世代更替的遺傳多樣性變化,為控制核心育種群體近交衰退提供理論支持;構建了中國對蝦和三疣梭子蟹中等密度遺傳連鎖圖譜,首張三疣梭子蟹圖譜定位了23個生長性狀相關QTL,其中2個與體重相關主效QTL,貢獻率分別為38%和17%;利用微衛星標記技術實現了對選育家系的個體追蹤和親權鑑定,用5個微衛星標記可鑑別5箇中國對蝦家系,個體識別率達到100%;由10個微衛星位點組合成的3個多重PCR體系對三疣梭子蟹105個家系的子代親權關係鑑定準確率達100%。以上研究成果實現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在甲殼動物良種選育中的實際套用,參與了中國對蝦“黃海1、2、3號”新品種培育,為海水蝦蟹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
(2)三疣梭子蟹新品種選育及推廣養殖
2006年率先開展了三疣梭子蟹遺傳育種研究,收集國內外6個不同地理群體的三疣梭子蟹野生資源,建立了三疣梭子蟹種質資源評價體系,查明群體間遺傳差異未達到亞種水平;突破了三疣梭子蟹的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技術,評估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長和耐低鹽性狀的遺傳力水平;建立了大量的育種材料,其中包括連續多代自交家系,研究了近交對重要經濟性狀的影響,查明自交6代家系全甲寬和體重衰退程度較低而存活率衰退程度較高,在F3的近交程度下三疣梭子蟹表現出了最佳的耐受能力;根據不同群體配合力測試,構建了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長育種核心群體,經5代選育成功培育出“黃選1號”三疣梭子蟹新品種(GS-01-002-2012),生長速度提高 20.12%,成活率提高32%;2014年“黃選1號”和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被農業部遴選為主導養殖品種和主推技術。新品種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等省梭子蟹主產區推廣養殖面積達10萬畝以上,實現產值近10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新品種選育及生態養殖示範”和“三疣梭子蟹的良種選育及規模化養殖”3項研究成果分別達到國際先進和國際領先水平,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海產蟹類良種選育的空白,對提升我國甲殼類新品種培育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3)重要海洋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鑑定
承擔國家基礎條件平台項目“黃渤海區水生生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與共享”和“黃渤海區漁業科學數據整合與整理加工”課題,組織制定《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平台技術規範》61項,建立了海水養殖主導種類的種質資源以及苗種培育、養殖技術檔案等資料庫。對黃渤海區重要水生生物的活體、標本、精子、細胞系等1000餘種的種質資源進行收集、整理、保存,構建了黃渤海區種質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共享平台,相關數據通過遠端錄入系統發布在http://zzzy.fishinfo.cn網站上。制定各類標準15項,其中第一完成人制定國家標準2項、農業部行業標準6項,地方標準2項,為國家、省級原良種場建設、新品種申報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