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管樂

劉管樂

劉管樂:笛子演奏家。 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影響深遠。生前曾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天津分會名譽理事、天津歌舞劇院一級演員。

基本信息

簡介

1918年1月24日,劉管樂生於河北省安國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這個到處都充溢著音樂之聲的吹歌之鄉的哺育下,劉管樂從小便流露出對音樂的鐘愛,特別是他對民族器樂的穎悟,常使鄉親們讚嘆不已。10歲起,劉管樂在老師指導下,開始學吹笛子,僅一年時間,他已能演奏多段崑曲曲牌和《打倒列強》等當時廣為流傳的進步歌曲了。12歲時,因家中沒錢再供他上學,只能綴學赴京,在一家小店鋪學徒當镟工。但他忘不了他的笛子,於是當他兩年後返回家鄉時,經人介紹,拜在一位還俗僧人的門下,繼續學習笛子和管子、嗩吶等樂器。同時,還和師父一道,過起了東奔西跑、飽嘗艱辛的搭班賣藝的流浪生活。

1990年5月27日晚,72歲高齡的劉管樂先生在天津溘然長逝。從此,中國又失去了一位名揚四海的笛子演奏家。這噩耗使中國民樂界為之鳴泣,祖國各地的老朋友、同行及學生匆匆趕來,向他們所熱愛、所敬重、所崇拜的這位笛子藝術大師,作最後的訣別。在低沉的哀樂聲中,人們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瀟灑、修長的身影,又想起他那為中國笛子藝術嘔心瀝血的畢生。

生平

在這個到處都充溢著音樂之聲的吹歌之鄉的哺育下,劉管樂從小便流露出對音樂的鐘愛,特別是他對民族器樂的穎悟,常使鄉親們讚嘆不已。10歲起,劉管樂在老師指導下,開始學吹笛子,僅一年時間,他已能演奏多段崑曲曲牌和《打倒列強》等當時廣為流傳的進步歌曲了。12歲時,因家中沒錢再供他上學,只能輟學赴京,在一家小店鋪學徒當镟工。但他忘不了他的笛子,於是當他兩年後返回家鄉時,經人介紹,拜在一位還俗僧人的門下,繼續學習笛子和管子、嗩吶等樂器。同時,還和師父一道,過起了東奔西跑、飽嘗艱辛的搭班賣藝的流浪生活。

家境的貧苦沒有泯滅劉管樂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坎坷的人生更鍛就了他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品性。當日寇鐵蹄肆意踐踏中國的時候,他毅然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為抗日救國作出了貢獻。

履歷

新中國的成立,使劉管樂終於可以和他最為鍾愛的笛子朝夕相伴了。他先入河北省藝術學校學習,後又被著名音樂家王莘、曹火星等發現,於1951年春天進入天津歌舞劇院的前身天津音樂工作團,擔任笛子、管子和嗩吶獨奏演員。1953年開始,劉管樂開始專門從事笛子演奏,開始了他近四十年的專業笛子演奏生涯。

成就

在那個各方麵條件還比較艱苦的年代,劉管樂繁忙地往復於祖國的工礦、農村和部隊,用他歡快的笛音,反映人民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精神風貌。同時,他還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數次出國演出,讓世界人民領略了中國竹笛的風采。1951年,劉管樂隨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首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的演出。1958年,又隨天津歌舞劇院赴蘇聯、阿富汗、埃及、敘利亞等國進行訪問演出。1961年,首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笛子專業教材會議在天津召開,劉管樂以特邀身份出席了會議,並在與會專家共同參加了兩場笛子獨奏、重奏專場音樂會上演出,大獲成功。正是在國內外大量的演奏實踐中,劉管樂以其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奠定了他在中國笛子演奏史上傑出的地位,受到專家和同行的一致首肯和推崇。

貢獻

笛子

中國的笛子演奏藝術大體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細膩娓婉取勝,北派以火爆粗獷見長。劉管樂和馮子存一樣,是音樂界公認的北派笛藝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笛音高亢、脆亮、堅實,極富光彩。在注重氣、唇、指、舌各種技巧的嫻熟自如、密切配合外,尤精於滑音、剁音、吐音、歷音、花舌音和多指顫音等北派梆笛的主要演技。他還善於以笛音模擬禽鳥的鳴叫聲,那用高超的技巧和細微的氣息控制所演奏出的百鳥競技的生動場景,曾令觀眾和同行驚奇不已。

劉管樂的梆笛演奏藝術,早期受到冀中“老調梆子”的影響,後又在冀中鼓吹樂的基礎上,融匯各家笛藝。正是在對民族民間音樂養份的盡情吸吮中,劉管樂形成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他的演奏灑脫、靈巧、樸實。在一些方面,如利用休止符換氣,使氣息充實飽滿;出乎意料但又合於情理的節奏變化等,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可以說他的演奏藝術大大豐富了中國笛子藝術的寶庫,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管樂是一位多產的笛曲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影響深遠。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兩部作品專輯:《笛子獨奏曲集》、《劉管樂笛子曲選》。其中1956年月11月出版的《笛子獨奏曲集》,是我國出版最早的個人笛曲專輯。他的作品曾常在中央和各地方廣播電台播放,有的還被製成唱片和盒帶。作品中尤以《蔭中鳥》和《賣菜》最為著名。音樂形象生動、情緒活潑、風趣詼諧,曾風行全國。由於劉管樂具有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因而他的創作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作品的音調,多來自冀中吹歌、民歌與戲曲。同時,他還注意從少數民族音調和外來音調中吸取養份。然而創作中,他絕不停留在對民間素材一般意義的“形成”模擬,而是更重視對作品內容、情緒、意境的認真體察和準確把握,從而賦予民間音樂素材新的生命力。

樂器改革

劉管樂還是一位樂器改革家.他深知笛子改良對笛子演奏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他和天津民族樂器廠王國棟合作研製的調音插口笛,已在全國推廣.這種調音插口作法在簫、巴烏等其他民族樂器的製作中已被普遍採用.他研製的七孔、八孔、九孔笛,也受到廣泛好評.

劉管樂的一生,是與笛子形影不離的一生.即使在十年動亂中他同廣大藝術工作者倍受折磨的時候,有他的笛曲《賣菜》被冠以"三自一包"加以批判的時候,他也末離開過他的笛子.他的笛音曾給他同代和後代的笛家們以很大的啟示和教益.如馮子存先生的《五梆子》就曾借鑑過他的剁音枝法趙松庭先生也曾向他當面請教.他曾在中央音樂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兼課,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笛子演奏人才.直到晚年,在一次中國音樂家協會天津分會的會議上,他還表達了希望培養學生的強烈願望.就在辭世前不久,他還因教學而勞累過渡引起中風.......。

歷史評價

劉管樂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笛子藝術事業,祖國和人民也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他生前曾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天津分會名譽理事、天津歌舞劇院一級演員。劉管樂熱愛民族音樂事業,對笛子藝術的前景充滿信心。他曾在逝世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精湛的藝術魅力的產生,首先取決於從藝者對自身藝術的熱愛和潛心的追求探索。”“我堅信新一代的笛子演奏者中那批全身心地熱愛並終生醉心於此的‘痴才’們,終會打破‘觀眾不愛聽,我也不願演;我總不演,觀眾更加陌生疏遠’的非良性循環,多創新,多演出,使笛子藝術永葆青春,征服越來越多的新一代觀眾的心!”錚錚言詞,感人肺腑。

劉管樂先生的遺願一定會實現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