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皚

劉皚,字子美,米易縣撤蓮鄉丙海村人,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同盟會會員。

劉皚,字子美,米易縣撤蓮鄉丙海村人,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同盟會會員。
皚自幼攻讀經書,聰穎過人,學業優異。十七歲中秀才,獲廩生。三年後,又考取歲貢,被薦至京城國子監深造。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皚參加四川省最後一次鄉試落榜。後逢清廷廢科舉,辦新學,遂考入成都省立高等學堂就讀。
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在各地宣傳革命,發展組織。皚受革命思想的啟迪,決心投身革命事業,1906年毅然在校秘密加入同盟會。同年畢業後,返回故鄉撤蓮,一面從事新式教育的開創,一面向廣大農民民眾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
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將粵漢、川漢鐵路拱手賣給帝國主義,全川公憤,各地同志軍紛紛興起。劉皚對清廷的腐敗和外國資本的侵略,十分憤慨,便在家鄉發動千餘人,成立保路同志會,組織同志軍,除聲援成都的保路運動,檄討製造“成都血案”的川督趙爾豐外,還抗糧抗捐,提出“打倒三王”(指寧遠知府王典章、會理知州王香余和迷易王姓巡檢)的口號,積極準備就地起義,以回響同盟會提出的在四川“組織學生,聯絡會黨,運動軍隊,發動起義”的號召。在劉皚等人的策動下,會理東路的曹皎潔、南路的王竹齋,也準備以哥老會為號召,回響劉皚的起義。惜事機不密,為官吏偵知,下達了捕劉密令。幸得親友相告,劉連夜出走成都,未遭毒手。
武昌首義成功後,雲南宣布獨立,四川軍政府,亦相繼在重慶、成都成立。此時,劉皚潛回故里,積極策劃會理反正。當時會理知州王香余意存觀望,遲遲不予明確表態。直至雲南都督蔡鍔決定派滇軍兩路入蜀,其中一路即將抵達會理,西昌的寧遠府官吏也於1911年陰曆十月十九日宣布反正後,王香余才不得不於當年十月二十日宣布獨立。會理反正後,仍由王香余任知州外,臨時建立了自治總局,下設清理財政、文牘、庶務、製造等科,劉皚在文牘科任科員。
1912年,劉皚去成都,在一報社任編輯。時共和新建,革命不徹底,劉皚自感人微言輕,又於1915年再次返鄉,閉門讀書,靜觀時局發展。
寧遠中學校長一職出缺,當局委任,劉婉言謝絕。直至1919年,劉皚始出任會理縣勸學公所視學(相當教育局長)。在任期間,劉皚克盡職守,日夜操勞,為發展會理全境的新式教育,做出了較大貢獻。由於他秉性剛直,為政清廉,難以適應官場貪污腐敗、爾虞我詐的環境,遂於1922年辭職,執教會理中學。
在長期教學中,劉皚善於啟發誘導,主張學生自覺鑽研,獨立思考。常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網,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等名言來教學生。還以“耕而食,織而衣”、“不如老農”、“不如老圃”等觀念來啟發青年不要輕視勞動,不要脫離生產。他擔任的國文課,以《康熙字典》切韻的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授課,這在當時的邊地鄉村教育中實為少見。
1950年,會理(當時劉之出生地撒蓮屬會理西區)解放後,劉皚被選為會理縣各界人士代表、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縣政協委員。1951年,劉皚年近古稀,體弱多病,遂退休頤養。1959年病故於家,終年7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