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生涯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直隸提督葉志超赴朝鮮。1920年,入山西常備軍左翼馬隊第一旗第二棚為正目長官。宣統元年(1909),四川總督趙爾巽奏調朱慶瀾教練新軍,玉春隨之入蜀至成都,任第十七混成協65標2營督隊官。
辛亥革命後,入拱衛軍首領王汝賢部,委以備補軍第三營幫帶,翌年任第三營營長。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爆發,拱衛軍改為第八師,劉玉春任第16旅第32團第2營營長,隨軍南下。1914年1月,鎮壓白朗起義軍,翌年,升任八師31團團長。
1920年夏,直皖戰爭之後他晉升陸軍少將,出任16旅旅長。
民國十三年(1924)五月,王汝勤師長密電中樞,說“劉玉春跋扈難駕馭”,免去劉玉春第16旅旅長職務。
劉玉春北歸至京師不久,就得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電請。於是他南下洛陽,竭見吳帥。吳佩孚一見。對劉慰勞備至,即日聘他為高等軍事顧問。自此,每日入幕,以備諮詢,與吳坦然相對,有如故交。吳佩孚在他不得志之時提攜重用,這使劉玉春感激涕零,決心圖報,始終不渝。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入都設陸軍參議廳,劉玉春被任命為參議主任,復任前敵軍政總執法。後直系戰敗,他隨吳佩孚南下至漢口待命。
1925年春,劉玉春第八師第15旅旅長職務,不久取代王汝勤任為第八師師長。
困守武昌
北伐戰爭中,北伐軍勢如破竹。尤其是葉挺率領的第四軍獨立團,經汀泗橋、賀勝橋戰役後,1926年9月1日兵鋒直逼到武昌城下。劉玉春被吳佩孚任命為武昌城防司令。 他和湖北督軍陳嘉謨下令守軍關閉武昌城十個城門,固守待援。北伐軍於九月三日、五日兩次攻城,均因城垣高大而損失慘重,失敗而歸。九月六日,漢陽守軍劉佐龍起義;八日,北伐軍攻占漢口;武昌至此成為孤城,被圍困起來。
圍城半個月之後,北洋軍隊糧盡援絕。而城內百姓更是家家斷炊,更兼外有炸彈不時落下,內有敗兵日日搶劫,病死餓死者不計其數。九月底,經漢口商會等慈善團體呼籲和斡旋,爭取到開城門三天、讓老弱婦幼出城就食的機會。
1926年10月1日,被圍困於武昌城中的直軍劉玉春部試圖突圍,被第八軍攔截,未獲成功。8日,國民革命軍總指揮唐生智和鄧演達、劉佐龍,與吳軍將領劉玉春、陳嘉謨等訂立了收編吳軍的七條協定。但10月9日,唐生智、鄧演達與守軍河南第三師訂立開城條約。第三師一賀姓團長 於十月九日晚打開賓陽門(一說保全門),迎接北伐軍進城。劉玉春退守蛇山,最終也被活捉。軍事審判中以“守城之罪,不在一人”而未被定罪。劉玉春被俘後的表現和在法庭上“凜然大氣”,也確實讓不少人產生了悋愛之心,覺得此人是可用之才。郭沫若就直言劉玉春“在舊軍人中的確要算是一個難得的人物”。唐生智委任劉為第四集團軍軍事參議。
1927年10月28日,劉玉春解甲回到天津家中。1932年5月在天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