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玄初,名茂遐,字玄初,四川人,起初在蜀王劉文秀帳下為幕客,曾任劉文秀中書(掌管文書工作的文職),時劉文秀所統南明軍將吳三桂與李國翰的清軍逐至川北保寧一帶,並列陣圍之,由於輕敵被清軍突襲慘敗,劉文秀率殘兵退回貴州。也許是此時劉玄初轉為吳三桂部下,而此前在劉文秀行軍的歷史記載中,不見劉玄初的身影,恐怕那時他在劉文秀帳下也是被忽視的。《廣陽雜記》說:“蜀平,平西王復羅置幕中”可見劉玄初確實有些名聲。但是劉玄初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發揮才幹的地方。吳三桂平雲貴過程中由於史料的記載匱乏還是不見劉玄初的活動。直到康熙有意撤藩的時候,劉玄初又站了出來。“癸丑,閩粵二王皆上書,請解職東歸,吳世子應熊使人啟平西曰:‘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辭職疏,而王獨無,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發使來,猶可及也。’”吳應熊態度比較急躁,他要吳三桂急速上疏請撤。此時,吳三桂命劉玄初具稿擬疏,可見劉不僅有謀略,也擅長文筆。劉玄初勸告吳三桂不要自己陷自己於被動的境地,“上久思調王,特難啟口,王疏朝上而夕調矣。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雲南,胡為效之耶?不可。”吳三桂怒曰:“予疏即上,上必不敢調予;具疏,所以釋其疑也。”怒劉,出為鹽井提舉。未幾,有貴州之變,三桂思玄初言,以之留守學士。吳三桂可能更記掛在京質子的安全,故而急著上書釋疑。然而康熙最終有意逼反,吳三桂只得倉促起兵。起兵之初,吳三桂群集眾謀士問計,劉玄初說道:“明亡未久,人心思奮,宜立明後,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願為前驅矣!”而方光琛、胡國柱等卻以擒殺永曆事不可開解,勸三桂宜自立名號,號令天下。吳三桂起兵後自立為“周王”,顯無恢復明室之圖,失人望於天下,前明反清勢力便不願與其合作,視其為篡逆。
既而吳三桂起兵,兵至長江時,“至夷陵,駐兵松滋,三月不進。”吳三桂打算逼迫清廷放還世子吳應熊,與他議和劃江而治。而劉玄初正確地指出了當時的形勢,寫信勸告吳三桂, “愚計此時當直搗黃龍而痛飲矣,乃阻兵不進,河上消搖,坐失機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為何說也。意者王特送諸大臣入朝為王請乎?諸大臣辱國之臣,救死不暇,烏能為王請也!若曰待世子歸乎?愚以為朝廷寧失四海,決不令世子返國也。夫弱者與強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強者利於角力;富者與貧者訟,貧者樂於速結,而富者樂於持久。今雲南一隅之地,不足當東南一郡;而吳越之財貨,山陝之武勇,皆雲翔蝟集於荊、襄、江、漢之間,乃案兵不舉,思與久持,是何異弱者與強者角力,而貧者與富者競財也?噫!惟望天早生聖人以靖中華耳。” 他終於道出了心中一直以來最大的抑鬱,漢族沒能有一個他所希望的“聖人”來恢復漢家天下。信中直接點出了當時的形勢和吳三桂的顧慮,依然沒能打動吳三桂,“未幾,玄初亦死”。
文學形象
雖然在文學作品中,劉玄初被塑造成吳三桂軍中第一謀士的形象,也只能說智謀第一而吳三桂對其的信賴絕不是第一。自玄初死後,無人再敢在吳三桂面前提出北進的異議,直至吳三桂死後,帳下勇將吳國貴才敢於指出吳三桂此前的戰略失誤。“從前所為皆大誤也”“寧進而死,不退而生。”然而,這樣的聲音很快便被其他將領眷戀雲貴基業的保守聲音所湮沒。
二月河《康熙大帝》書中劉玄初在遼東時勸諫吳三桂勿引清兵入關被拒而氣憤吐血是文學虛構,或許是為了突出此人的遠見卓識而吳三桂有時面對大局目光短淺的一面。不過這段情節倒也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的,在撤藩和吳三桂起兵後,劉玄初曾三次在關鍵時刻的諫言都沒有被採納,因此鬱郁而死確是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