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姓名劉瀚擎, 性別男, 出生1978年 ,籍貫甘肅 ,藝術家類別、藝術家、擅長國畫、油畫、書法。
成就及榮譽
劉瀚擎,1978年生於甘肅,2005年留學法國里昂國家高等藝術學院,藝術史學博士。2003年拜國學大師季羨林為師學習國學,後又跟隨吳冠中、歐陽中石、沈學仁、等諸多名家學習書畫,主要從事文化藝術的研究。主張藝術的哲學性、民族性和科學性。藝術創作包括國畫、油畫、電視、詩歌、散文、小說等,繪畫作品《風韻中國》被國際奧委會收藏,《事事如意》入選上海世博會美術大展,並被世博會中國館收藏。《天荒地老》入選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邀請展,入選《海峽兩岸書畫精品100副》,同時榮獲2011年第112屆法國國際美術大賽銅獎。近年來拍攝的紀錄片有《中國傳世經典名畫》,《中國名畫名曲欣賞》,《中國水墨之美》。發表的論文有《中國繪畫之美》、《中國書法之美》、《何為大師》、《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小說有《山花爛漫》。現為中央電視台紀錄片編導。劉瀚擎作品欣賞
劉瀚擎繪畫藝術魅力
時代不不斷更新,世間萬物也在不斷變化。新的事物不斷湧現,代替著老的事物,塵封與古老逐漸消失。筆墨當隨時代,這個永不落伍的話題,將會成為了今後繪畫創作的重要主題。劉瀚擎先生繪畫作品是繼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先生之後又一位以新的繪畫形式走進了人們的視眼,融入了人們的心靈。但是卻還有許多人排斥著這種新時代的“聲音”。或許時間是這一切的製造者。許多人認為:如今的現代繪畫很雜亂,完全失去了藝術所擁有的特徵,失去了藝術所擁有的高雅。其實,並不是這樣。這只是人們帶上了有色的眼鏡,去看待年輕人所看待的時尚藝術。
人生觀不同、世界觀不同、價值觀不同所流露出來作品有所不同,言為心聲,筆為心畫。當然高概括、高濃縮的藝術作品背後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淵博的知識體系來支撐。劉瀚擎先生是一個知識特別淵博學者型藝術家,對於這點有過和劉瀚擎先生有過接觸的人都會被先生的博學所感染,先生博古通今。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造就了人們對於他藝術的不同理解。
劉先生的作品融入了當今青年人對於藝術的一種嶄新獨特的詮釋:青春、向上、充滿真情,活力。前瞻,這些便是先生作品所擁有的獨特的魅力!
新一代的繪畫創新者,劉先生對繪畫的理解已達到了意韻的範疇,追求藝術視覺美感的同時也不忘拔高藝術品質---天人合一。他不和相機爭功,也不做生活和大自然的搬運工,更不做古代先賢、時代文化名流的複印機,先生我行我素執著與色彩和光影里,將自己的想法,以及對生活,對世界,對人性~~~~~的理解,將生活之中平凡的點點滴滴融於繪畫,去創作出獨具一格的作品,這便是新時代繪畫作品所體現的創造性。
劉先生,用運色、線條、點、創作出有音樂般節奏和鏇律的作品。我想,這些詮釋是不應該受到排斥的。當然對於劉瀚擎先生繪畫也不需要誰來證明,先生的作品2010就榮獲法國國際美術大賽銅獎,當然對於獲獎先生認為是鼓勵和安慰而已,拒絕一切採訪和報導低調的做人做事。是的,真正的藝術沒有國界,更不應該受到時間的束縛。
傳世名畫與新潮繪畫作品沒有矛盾,他是繪畫的不同表現類型。中國畫讓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更加輝煌耀眼,像劉先生這樣的新潮美術作品讓當今的青年人陶醉痴迷。這便是劉先生所不可抵制的藝術魅力。這遍是劉先生繪畫作品得到一種大範圍讚譽的體現。這種繪畫表現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愛。讓先生的藝術從“高雅”變為了“平凡”。這使得藝術成為了大眾化的享受,這便是劉先生藝術走近人們視野短短几年內取得的碩果。[1]
劉瀚擎繪畫作品的純粹想
劉瀚擎先生的作品是一種純藝術的審美提升。是先生基於對生活,經過互相反應,經過獨自判斷,經過獨自認知,經過獨自見解,完全可以自由表達自我精神境界的一門藝術。他不會喪失節操,不會喪失操守,不會淪喪道德!。他一定是獨立的表達藝術。可以呼喊,可以哀嚎,可以狂妄,可以批判,可以歌頌,可以呻吟,可以歸隱,可以無奈,可以糾結!先生的作品是神聖的,是不可侵犯的,是不容褻瀆的,沒有被市場所綁架。如果先生的作品失去這些,也就不能再談純藝術?失去了純潔性,被市場環境污染過的藝術已經失去了獨立性,所以再也不純潔,再也不能讓人頂禮膜拜。也就成了沒有靈魂與操守的藝術,將一文不值!
所以通過劉瀚擎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到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獨立性,不被任何環境所左右所影響,堅決保持獨立的品格!
2,獨特性,表達的始終是獨特的觀點和角度,絕不人云亦云!
3,聖潔性:不會被任何金錢收買而變質!始終堅持無二性。
4,前瞻性:絕不隨波逐流,堅持走自己道路為世俗開創一個獨特的審美角度。
劉瀚擎論藝術的創新之路
托爾斯泰說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在任何領域,繼承與創新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如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決定與反作用。藝術重在表現風格的傳承,貴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阿房宮到水立方,徐悲鴻將中國暢通畫法與西方繪畫方法結合,無不都在訴說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在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馬三立出生在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有名的評書藝人,以擅長說《水滸》著稱;父親馬德祿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而且是相聲名家恩緒的寵徒與門婿;馬三立國中畢業後就子承父業說起相聲,成為一代大師;而今他的二兒子馬志明又子承父業,在馬三立的口傳身教下,學會了大量的傳統相聲段子,並在海內外演出中贏得好評。侯耀文繼承了父親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先生的事業2002年接任了在中國鐵路文工團的藝術指導和說唱團團長的職務。
在藝術發展中,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沒有繼承,就會形成藝術表現形式的斷層,甚至多走彎路而不能得以延續發展。前人的經驗也是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活動總結而成。所以,我們要很好地利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遺產,並使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藝術的創新,就要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新。藝術只有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生命的營養,不斷發現新的創作領域、新的創作題材,才能產生新的創作靈感,產生新的表現形式。從而推動藝術真正的創新與繁榮。
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泛覽博識,然後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嘯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書法藝術從晉代至唐初一直是繼承“二王”的傳統,追求姿媚瘦硬的書風。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維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顏體”。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許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不僅如此,在書畫領域,繼承與創新也是相輔相成的。體現繼承傳統書畫藝術應注意尊重歷史文脈和地域特色,要繼承傳統的形式,更要繼承包括古典生態思想和傳統美學原則在內的傳統精神,使書畫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延續性,既能保持傳統文化的優秀氣質,又能展現出時代的風貌。在書畫創作中繼承傳統和體現地域特色,不是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古人的形式和文化符號,更不是將古人的構件生搬硬套進現代的書畫創作上;而是在充分領悟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以新的觀念和圖示語彙從空間、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再創造,在此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傳達和創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傳統文化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這樣的繼承才有價值。隨著時代變遷和觀念的更新,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交流和融合,藝術家應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保持本身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從不同文化背景、地域風格中汲取營養,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富有文化意味、地域特色和個性特徵的現代藝術。
藝術創新本就在於美的創造,人類藝術美的歷史,都是美的創造者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歷史。當創新成了我們文明進步的自然法則時,我們決不能忽略美的前提。失去了美的前提的任何藝術創新都是毫無意義的,與此同時,失去了創造的美,也同樣失去了藝術的審美特性。但是,創新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沒有了繼承,就沒有了基礎,其本質不亞於空中樓閣。而且繼承可以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質。沒有了這種特質,再怎么創新,都會失去這個民族本來的面目。
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在此基礎之上,要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自己的藝術。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才能使得我們的藝術更加豐富而不雜亂無章;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才能使得我們的藝術帶有方向性而不偏離軌道;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才能使得我們的藝術更具有特色從而立於民族之、世界之林。[1]
劉瀚擎論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創新是當代繪畫藝術發展的核心,也是推動繪畫藝術發展的原動力,繪畫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在當今書畫作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一些傳統的繪畫作品已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因此藝術家有必要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本文根據目前中國書畫作品的現狀,論述了創新在繪畫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並探討了對未來繪畫作品創新意識的培養的必要性。繪畫作品,每一次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創新,藝術家只有對美的不斷追求決定了作品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創新。
創新,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有的東西上創造新的東西,繪畫藝術創新是藝術家進行的藝術性質的創新,它也應如此。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繪畫作品也一樣,它已經成為視覺文化中極為突出的一部分,受到大眾媒介的高度關注,創新是書畫作品的核心,也是評判一件作品是否成功的標準,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滿足大眾的視覺要求,才能賦予作品本身特有的靈魂。
一、中國書畫作品現狀
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使當代繪畫作品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狀態。現代繪畫作品充斥著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一些低俗的、毫無新意的繪畫污染著人們的視野,書畫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抄襲、模仿之作,使有些繪畫作品活動成為一種模式。美術作品沒有新意,就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也必將被人們忽視。
我國古代藝術是以人為本的,作品中反映出很強的人文氣息和民族特色,並以體現其實用性和功能性為目的。當代中國的繪畫藝術由於受到崇洋熱的影響,加上藝術創作者創新意識的缺乏,盲目地借鑑西方的繪畫理念,有的甚至照搬西方的模式,在繪畫過程中四處借鑑別人的藝術作品,變成了一種模仿,人們看到的都是雷同的作品,而失去了藝術作品本身的意義。獨特的個性是藝術品生存的重要法寶,如果繪畫作品沒有了個性,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價值,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個性,它必將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中被淹沒,因此借鑑其他優秀民族藝術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獨有的民族性。
一件藝術作品既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同時還要反映本民族的特性,一味地模仿,拋棄本民族思想的精髓,既失去了本土藝術特色,也使藝術作品沒有了“生命”,失去了該有的欣賞價值。
二、繪畫的創新
繪畫藝術是在改變原有事物的基礎上使其發生變化的創造性活動,是畫家有目的有計畫的進行的藝術活動。在現代都市中,繪畫作品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不論是形式各樣的書畫藝術,還是隨手可觸的各種小件物品,都離不開設計。
創新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新的東西,創新是發現和創造,是藝術的生命。創新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是無源之水,它是創作者在長期的藝術積累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創作活動。藝術創新的意義不僅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打破常規還要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重新組合,以新的方式創造出新的作品,突顯出其獨特的個性。
繪畫本身就是一門創新的藝術,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繪畫離不開創新,只有繪畫沒有創新就滿足不了人們的審美需要,一味的創新而沒有了本民族的特性,作品就沒有了藝術價值。當今繪畫的發展給藝術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樣藝術的創新更需要與當今社會不斷的交融,開拓出一片新的發展空間。正如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繪畫藝術必須要為時代發言。創新絕對不是在前人作品中加水,正如黃賓虹所言唐畫如曲宋畫如醇元畫如酒,後來繪畫是酒中加水,加水與多食之無味。今天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繪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前人作品中加水。深究其因是畫家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造成的。還美其名曰創新。
創新不是胡編亂造。非思想境界深厚者不能及,非文化底蘊深厚者不能及,非筆墨功夫深厚者不能及,必須三者兼而有之。當然創新的作品要用東西方的美學來批判它,來推敲它的存在,如果能經受住各種推敲。也就說明創新是成立的,反之則不成立。必須用辯證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站在世界範圍內看,絕不能有民族的狹隘心。[1]
劉瀚擎談藝術人生的境界
前幾日每天都忙碌在電影《山花爛漫》拍片現場,每天腦海里一直重複著怎么用鏡頭給觀眾講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故事。我雖不能說嘔心瀝血,但劇組的事情足以把我摧垮。慶幸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所有劇務人員的協同配合,終於畫上了句號。這幾日每天除了舞文弄墨,就是品茗論道。節奏放慢的生活於是我就想起在《新原人》一書中曾一書中裡面的一段話:“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當然我是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在加上一個藝術境界。
看完這幾句簡單的人生境界,不知世間的芸芸眾生能否解讀其深奧的寓意,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蘊藏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慾罷不能,茫茫人海,有多少世人不想清心,又有多少世人不想寡慾,但真正能夠做到佛語中“至善至真至美”人生境界,何其難也?當然對於一個藝術創作者,更需要這種感悟,如果內心世界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估計十有八九藝術創作是空洞的,作品的格調也不可能高雅,因為作品是心靈的寫照。
曾幾何時,我讀的《人生三重境界》的那片文章,對我頗有收穫,文章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用來一段充滿禪機的話語表明,語為:看山是山,看水是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初來世上,純潔無暇,眼睛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別人告訴自己這是什麼也變是什麼,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漸多,人們往往看到的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行千年,因而讓人感慨萬千,撲朔迷離,印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人老年邁,在經歷滾滾紅塵的滄桑洗禮之後,多少眾生感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塞頓開,回歸自然,面對蕪雜世俗之事,嫣然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正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之初,性本善,人生在世,滄海桑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需精心去處世,一輩子做人,一輩子處世,恐怕也弄不明白什麼是成功的做人做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罷了,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事情,無非雲淡風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紅顏一世,一世情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終是回歸塵土,安然了之。在佛的眼中,通過題記便可得知,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真,善,美”。佛說至真至善至美的人們便可了知一切終是空,所以不執著。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布施。若至善至真至美的人們行善時,沒有行善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無相而施的行善方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那么,在佛學裡,究竟什麼樣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苦讀空文,博覽群書,最後我只有在《金剛經》里了解到,所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幾個字:先舍後得是小德,舍而無求是大德。
古人講:“三不朽”是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可見古人也是把具有高尚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也許,這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其實,我們只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也就足夠了。所以,不求回報對之社會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我們小時候學雷鋒,學的就是這種精神。換之自我,就是為理想默默付出,而不強求結果。不一定成功,只享受過程。而還有一個言外之意就是,付出自然會有回報,只是強求不來罷了,一切隨緣。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做到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寂寞的,一般人受不了。看看我們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和一些德才兼備的成功人士,這些人也可以稱之為生活中的菩薩們,他們大多都是能享受寂寞,追求理想的人。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有多少藝術家都羨慕流連那眾星捧月、門庭若市的榮耀,那酒席間觥籌交錯、談笑嬉鬧的愜意,或是並肩花前月下、暢談春雲夏雨的浪漫,或是他鄉遇故知、高山伴流水的充實,還有遊走交際場,往來風月閣的浮華。在這喧囂的塵世間,有多少誘惑讓我們虛度青春,背離自己的藝術理想。這也就是為何更多藝術家作品格調不高的原因之一吧!縱觀歷史有多少藝術家被歷史的浪花淘盡,能夠名留青史的是極少數的原因。然而,藝術生命里太多的東西太容易的散去與破碎,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不願深挖自身修養的純粹性。因為生活里,沒有永遠的唯一,所有的東西終究有一天都會離我們而去,只有藝術的純粹性與我們永存。有時不是藝術的本真拋棄了我們,是我們自己先拋棄了藝術的本真,因為我們學會了習慣性的自負自傲,習慣性的抵制而讓許多最美好的東西擦肩而過。太多的時候,我們自己更願意相信是生活需要藝術,而不願去接受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也不明白藝術為誰發聲。
從而可以看出畫家以舞文論墨,大家以情懷天下蒼生,大師超凡脫俗,天地人和。中國藝術絕對不是在前人的作品裡加水,而是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藝術風格。我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胸中無墨手中無筆,此乃最高境界。絕對不是研究前人作品中那一筆老道那一筆細膩,讀前人的作品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作品中脫穎而出意境思想,而不是模仿前人的筆墨技巧,這是迂腐書呆子門幹的事情。
想要達到此等境界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修心,正如佛說:“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只有修到此地境界,筆墨丹青自然而升,筆下作品當然能感染人。
所以,無論在喧鬧的街市、還是在幽靜的田園,只要堅守一份獨特的心境——純潔的心常常會走進每個人的心間,幫藝術家驅走寂寞,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這才能留住每個藝術家心中的靈氣——也就是佛家說的六根清淨,其實,“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一種藝術生命的沉澱,是藝術靈魂的展示,是一種藝術生命的力量。“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不是身居斗室,閉門造車,而是與物體本源相談、與至善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淨土,是心靈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種品位,是一種淡定的胸懷、孤潔的操守。“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飽經風霜襲擊的一枝寒梅,不屑於和百花爭艷,卻獨立殘冬,是一種堅忍的心志和無言的人生承諾,是酒闌人散後一杯醒酒的清茶,是消去喧鬧後的一份真實的享受,是人生百味。“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是咀嚼人們諂媚或忠言的空間,是一種人生的難得的空閒,和幸福一樣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更是一種人生的感悟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修心到此等境界是藝術人生自然而然升華的時候。
春秋禮記,大學中庸,孟子莊子,古老的中國文化底蘊里,無不解讀人生境界,然而,人生境界,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人而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捨己為人,自我犧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無不都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可謂是高深莫測,希望從事藝術創作的別總在筆墨技巧上尋找突破,卻不重視心靈深處修補,就是把條案寫穿,充其量也就是個畫匠,不可能成家成師,也就是畫幾張套畫,或者臨摹前人的作品,或者按照前人的腳印畫幾張忽悠人的作品而已。說的不好聽就是活體複印機而以。在見到真正的有文化底蘊的學者就破滅了。藝術人生的最高境界,我還是秉承愚見:至真至善至美,也就是人品和藝品二者兼修,方可成器。此等境界不是哪些政客藝術家、商人藝術家和哪些盜徒行駭者所能夢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