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情況
最大的特點是一人用嗩吶、咔戲、口琴子三件樂器快速變換模仿不同人物的聲音(俗稱三搬家),聲情並茂,堪稱一絕,深受觀眾的喜愛,在當地有深厚的民眾基礎並獲得了很多獎項:
1977年傳承人劉鳳祥參加德州地區文藝調演獲優秀節目獎,《大眾日報》予以專題報導,
1980年參加文化部主辦的部分省市民間文藝大賽,獲優秀節目獎,並由農業電影製片廠拍入舞台劇《泥土芳香》,並受到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2年起,傳承人劉紅芳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神州大舞台》、“心連心”藝術團等節目。
1997年傳承人劉紅芳專題片《嗩吶少年》在中央電視台、等全國多家電視台播出,曾在人民大會堂為原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現場演奏,受到好評併合影留念。
2008年,第四代傳承人劉紅芳,在上海閔行大劇院,成功舉辦個人嗩吶獨奏音樂會。
歷史介紹
樂陵“劉氏嗩吶吹咔” 創始於清朝末年,都是以家傳的形式流傳,至今已四代,已有100多年歷史,“劉氏嗩吶吹咔”的創始人劉青春,其父親是專門組織民間樂手演出的組織者(民間俗稱掌柜的),自幼便隨父親參加民間鼓樂班的演出,由於其刻苦努力,勤奮好學,虛心向民間樂手學習、請教,技藝突飛猛進,他不拘一格,集眾家之所長於一身,最大的特點是一人用嗩吶,咔戲,口琴子三件樂器快速變換模仿不同人物的聲音(俗稱三搬家),惟妙惟肖,聲情並茂,堪稱一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深受觀眾的喜愛,是山東著名的民間嗩吶演奏家,由於其所會曲目眾多,人送外號山東“大肚子”。
“劉氏嗩吶吹咔”第二代傳人劉鳳祥,自幼隨父劉青春學藝,受父培養,6歲既會吹、拉、彈、唱,9歲就能吹奏很多戲曲選段,16歲去東北與著名藝人王金山、趙春峰(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合伴賣藝。1977年參加德州地區文藝調演獲優秀節目獎,同年參加全省文藝調演,《大眾日報》予以專題報導。1980年由省文化局推薦,參加文化部主辦的部分省市地區民間文藝大賽,獲優秀節目獎,並由農業電影製片廠拍入舞台劇《泥土芳香》,並受到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由於其演奏技藝超群,人稱“吹破天”,曾被瀋陽音樂學院聘為嗩吶教授,是魯西北著名的民間藝人。
第三代傳人劉金友,1994年參加山東省金嗩吶大賽,獲金獎。
第四代傳人劉紅芳自幼即受到鼓樂班的影響及民間音樂的薰陶。五歲時,已學會演唱民間戲曲,參加了鼓樂班打鼓板,並聽會了不少民間曲牌。六歲開始隨父親學吹嗩吶,繼而又學習笙等樂器。由於她聰慧靈敏,奮發圖強,虛心好學,技藝突飛猛進。8歲時,參加全省大賽,獲得一等獎,同年被特邀至山東威海市藝術團,1993--2008年,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神州大舞台》、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獲獎並受到原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200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2008年在上海成功舉辦了個人嗩吶獨奏音樂會,引起轟動。
“劉氏嗩吶吹咔” 創始於清朝末年,都是以家傳的形式流傳,至今已四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劉氏嗩吶吹咔”是在魯西北民間運用較廣泛的演出形式之一,常用於戲曲等。其音量宏大,聲音粗獷,宜於表現歡快、熱烈、雄壯的樂曲和熱烈奔放的場面,可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聲。大多用於民間節慶、婚喪嫁娶和戲劇場面,常與打擊樂配合,善仿人聲及其他動物鳴叫和自然音響。
“劉氏嗩吶吹咔”可以用成套的模仿戲曲、歌曲的唱腔,甚至連模仿念白台詞都十分逼真,如演奏的京劇《沙家浜》《智斗》選段,一人分飾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三個角色,利用大小咔碗、咔哨及特殊的演奏技巧,變換聲音,表現人惟物特點,惟妙肖。
“劉氏嗩吶吹咔”最大的特點是一人用嗩吶,咔戲,口琴子三件樂器快速變換模仿不同人物的聲音(俗稱三搬家),惟妙惟肖,聲情並茂,堪稱一絕。
代表性曲目:《打棗》等
常用咔戲演奏的曲目有:《西河大鼓》、《哈哈腔》、《評劇》、《京劇》、《豫劇》等戲曲選段。
“劉氏嗩吶吹咔”根據演奏不同的戲曲種類,有不同的板式。
演奏京劇時的基本板式:
散板(俗稱引子,叫板),節奏自由,根據個人感情抒發的不同,來安排節奏的快慢、慢三眼,快三眼,原板、流水板。
演奏河北梆子時的板式有:
散板(俗稱遙板)、慢板、二板、三板、一 二 三。
拉縴,俗稱“拉套子”,套頭呈扁擔狀,約60厘米長,兩頭栓麻繩,麻繩呈V型,V型上部連線套頭,底部成單股繩,套繩約兩米,與主纜繩相連線。主纜繩留有十幾個環狀連結處,拉縴者七、八人,十幾人不等,根據空船與貨船、水流、水深和風速而定。
黃河號子有“威標號”,接著有“起錨號”、“搭篷號”、“揚帆號”、“拉縴號”、“停泊號”、“抱轅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