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農

劉愛農

劉愛農原名劉和耕,曾用名劉國棟,1894年農曆二月出生,湖南省衡山縣城關鎮人。有兄弟姐妹八人,靠祖傳十餘畝地和父親教蒙學館維持一家生計,家境一般。

基本信息

學業經歷

劉幼時隨父讀四書五經,1909年入衡山縣立中學讀書,1912年中學畢業後進入湖南廣益中學學習,曾習外文,1914年畢業 。

主要貢獻

在家閒居兩年,劉愛農於1917年開始教書生涯,先後受聘于衡山縣立第一高小、衡山中學、安源煤礦學校。1922年安源煤礦工人大罷工爆發後,劉參與驅逐安源煤礦學校英籍校長運動,因遭資本家忌恨被迫離校返鄉,不久投身革命工作。1925年由李維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衡山縣組織領導農民運動,先後任國民黨縣黨部農民部長、縣農民協會委員長兼農民自衛軍大隊長。1927年1月毛澤東到衡山考察農民運動時曾與劉見過面。同年5月馬日事變爆發後,劉參加安源武裝起義,曾一度與組織失去聯繫,輾轉於長沙、武漢、萍鄉、廣州、衡山等地。其間參加過廣州起義,又被打散,1928年抵滬接觸柳直荀、李維漢後找到組織。

1929年3月起,劉愛農一直在上海從事中共地下黨工作,和江蘇省委、上海區委、中央組織部聯絡較多。1935年夏上海黨組織遭到破壞,至此完全失去與組織的聯繫。之後為生活奔波於各地,曾做苦力、教師、國民黨軍隊的連部文書。1939去西安找林伯渠請求赴延安未獲批准,1940年去重慶找董必武不遇,回鄉途中被抓,被迫向國民黨自首,在衡山監獄坐牢四個月。1941年到辰溪十一兵工廠技工學校教課。1943年集體加入國民黨,任該廠國民黨第五區部常委兼宣傳委員。1946年返鄉途中於煙溪子建中學教課一年。1947年回到家鄉,1949年5月開辦“大眾文化合作社”,發行進步書報。

新中國成立後,劉愛農致力於民主建政與教育工作。1950年任衡山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委會副主席,同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後任衡山縣工商聯主任兼印刷廠經理等職。1954年籌建湘潭私立和平中學並任校長。1957年作為黨外民主人士任湘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在文教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在教育界頗有名望。“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受到迫害,下放“五七幹校”學習,雖年高體弱,身心備受摧殘,但信念堅定,對黨始終忠誠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