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坊
23歲時,他辭別杭城,再度出遊,遍歷名山大川,寫下了不少詩文。 康熙五十二年,他客死於寧化泉上李世熊家,終年56歲。 民國9年(1920年),邑人張我武捐資立墓碑,題“明遺民劉鰲石先生之墓”。
劉坊 原名琅,字季英,別號鰲石,福建上杭在城裡(今臨江鎮)人。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七月七日生於雲南永昌縣。祖父廷標,明末任雲南永昌代理知府,以不降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於永曆元年自盡。父之謙,官至戶部主事,十三年,清兵攻下雲南,因不願剃髮被炮烙死,其家80餘人殉明,當時劉坊隨母外出倖存。此後,母子相依為命,在永昌和騰陽之間輾轉度日。不久母親病逝。由於身世悲涼,幽憤鬱結,於是發憤讀書,曾作《老女歌》、《哀雲南曲》、《續採薇歌》和《李勇士歌》等詩。19歲時,他慨然立下遨遊四方的宏願,想藉此機會飽覽祖國名山大川的無限風光,同時也聯絡各地反清志士。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從永昌出發,由弱水下嘉陵,登峨嵋,又下三峽,上衡山,然後入粵,原想假道歸上杭故里,到韶關時,因交通阻隔,未能實現。次年,復上衡岳,住上峰寺。22歲時,在老僕王升的護送下,經湖南、廣東終於徒步回到了上杭,借住在伯父家裡。屋旁有棵百年古榕,因思念大明,故名其住地為“天潮閣”。常以自己系兩世忠貞之後自勵,誓不仕清,終身不娶,謂“不留孽種在人間”,以表示對明朝的忠貞。
在故鄉上杭,除和吳元雙、周維慶等較為融洽外,很少和別人來往。23歲時,他辭別杭城,再度出遊,遍歷名山大川,寫下了不少詩文。半生浪遊,已把他先祖遺下的一點積蓄消耗殆盡,晚年過著極其悲慘淒涼的生活,50歲以後完全依靠朋友的資助,維持粗衣淡飯的生活。雖孑然一身,親操井臼、洗衣做飯,終日操勞,仍孜孜不倦於著述。有《三才指掌》24卷、《八家翼》4卷、《前八家》12卷、《古詩盼》18卷等,均已失傳,僅存《天潮閣集》7卷,有康熙年間周維慶的刊本;道光年間經縣進士莫樹椿重刊本;民國5年(1916年)經縣舉人丘復校核再刊本,卷首有著名詩人柳亞子的序。
康熙五十二年,他客死於寧化泉上李世熊家,終年56歲。世熊次子向旻以自備的衣衾棺槨,將其殮葬在茶果山李世熊墓側,墓碑題“上杭詩人劉鰲石之墓”。民國9年(1920年),邑人張我武捐資立墓碑,題“明遺民劉鰲石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