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福

劉光福

(1893 —— 1983),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之父”,祖籍廣東台山水步鎮僑興村龍塘里。

人物簡介

澳大利亞愛國華僑劉光福澳大利亞愛國華僑劉光福

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出生於澳大利亞悉尼,母親為英國移民,幼時曾返鄉就讀於秘塾。 1908 年返澳,任職於當地中文報館。加入中國國民黨。 1911 年至墨爾本,任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秘書,積極投入反對袁世凱的運動。 1914 年人股永生公司, 1917 年與友人集資— 1008 萬鎊組織中澳輪船公司,購置 2 艘貨輪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澳政府徵用 ) , 1920 年再購 1 艘,此為航行香港與澳大利亞之間儀有的 3 艘華籍輪船。後因不敵英、口同業之競爭,公司於 1922 年停業。 1921 年,劉曾返中國謁見孫中山。回澳後,任國民黨部英文秘書及悉尼華人商會副會長。 1931 年再返中國,結識蔡廷楷,受任十九路軍秘書,負責同西方各國聯繫事宜,回澳後著文揭霹日本法西斯暴行,發動僑胞籌款救國。 1934 年任上海大新公司秘書。 1936 年在澳經商,任職永生公司。 1947 年與友人合營香港樓菜館。 1949 年退休。常上書澳大利亞政要,批抨白澳政策,或致書報館要求實行民族平等的移民政策。 1947 年與僑青社發起組織“保衛華人正當權益委員會”及“保衛被解出境華人妻子聯合會”。新中國成立後,力主澳中建交,為友好交流做了許多工作。

劉光福畢生為發展中澳關係、中澳友誼而努力,貢獻良多。198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此授予他O.B.E勛銜。他為澳大利亞華人的權益據理力爭,獲得華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稱為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之父。”

主要經歷

1989年4月30日,是澳大利亞愛國華僑劉光福先生逝世6周年。

劉光福的英文名字叫WILLIAM LIU。但在澳大利亞朝野,中西各界人士,通常都親切地稱呼他為VNCLE BILL (比爾叔叔)。他雖不是高官顯貴,富商文豪,但卻是2 0世紀澳華社會最受人尊敬的知名人士之一。澳大利亞上至總理、部長、省長,下至警察、工人、平民,都樂於和他交朋友,人人都稱讚比爾叔叔。

劉光福一生愛祖國愛華僑,熱心社會公益,為祖國民族之尊嚴,為僑胞之福祉,為中澳人民的友好事業,數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勞碌,鞠躬盡瘁,奮鬥終生。

他一生的經歷曲折,事跡動人。劉1893年1月19日生於澳大利亞雪梨,其父親劉林,祖籍廣東省台山縣,是19世紀末澳大利亞土地開墾公司招募來澳大利亞的華工,母親為英格蘭移民,原在雪梨華人長老會教堂彈琴,嫁給劉父後,生下劉光福和他弟弟劉光榮及一個妹妹後,不久就去世。1900年,7歲的劉光福和幼小的弟弟,由其父帶回家鄉台山,拜託親戚撫養,在農村接受文化教育。1908年才重返澳大利亞,在雪梨一家中文報館任職,1911年在墨爾本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任中文書記,接著任麥錫祥大律師翻譯和雪梨永生公司秘書工作多年。

當時,中國移民澳大利亞人數漸多,中澳貿易逐年發展,但航行香港到澳大利亞的輪船全為歐洲華僑郭標余榮、郭順等,集資10.8萬鎊,成立中澳船行,購置輪船,行走澳大利亞沿海各港口及香港之間,因當時澳大利亞法律規定,非澳大利亞人不得經營航運業,各股東就公推劉光福為總經理,並由他出面登記做船東。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澳船行的兩艘輪船被澳大利亞政府徵用,損失頗重。戰後,物價上漲,外國輪船公司陸續成立,同業間競爭激烈,中澳船行在劉光福奮力支持下,掙扎多年,仍在1924年宣告停業,第一個華資創辦的航運公司遭受慘敗。

1920年,劉光福在雪梨參加了國民黨,任黨部英文秘書。1921年5月他曾返中國,由郭標介紹,在廣州晉謁過就任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成了澳大利亞華僑回國見到孫中山的第一人。1928年由於澳大利亞華人從事業活動日益增多,為維護華裔的利益,劉光福發起成立雪梨華人商會,被推舉為副會長。此後,他更關心祖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自費印發了1萬冊有166頁的宣傳小冊子,揭露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國東三省罪行,及妄圖征服中國和南太平洋的陰謀。是年,他曾回中國上海。不久,“一·二八”淞滬戰起,十九路軍英勇抗日,劉光福激於愛國義憤,毅然志願服征,被軍長蔡廷鍇聘為十九路軍司令部的英文秘書,專事與外國記者聯絡宣傳,工作達5個月。滬戰結束,劉光福脫離軍界,到上海大新公司任英文秘書,直至1936年返回澳大利亞經商。1940年,他在雪梨永生公司任職,積極協助該公司經理馬亮華,發動澳大利亞華僑踴躍捐輸,支持祖國抗戰。戰後劉光福與友人合夥在雪梨開設中國餐館,至1949年退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令他歡欣鼓舞。1952年他參與創立澳中友好協會新南威爾斯州分會,從此他致力發展中澳友好的事業,終生不渝。

有中英血統的劉光福,生在澳大利亞,求學於中國,曾在澳中兩地工作過,且通曉中英文,會講中國國語,粵語和英語。他目睹澳大利亞政府施行的“白澳政策”,加諸華僑人的種種歧視、限制和破害措施,造成嚴重後果,因此他常常批評澳大利亞政府的華人移民政策。他曾表示:願以一生精力,致力於對澳大利亞移民政策作出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批評。1958年澳京成立澳大利亞公民協會。在該會每年舉行大會時,他必然書面提出多項改善華僑地位及政治和福利待遇的建議。他還經常寫信給各報館主筆、聯邦總理、各州州長、移民部長、各政黨首領,以至英國女皇,申訴他對澳大利亞華人移民政策的意見和建議,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些信件,大都獲得很有禮貌的回覆,英女皇的秘書就曾多次覆信給劉光福,說明“來函已收”。為此,劉光福在自己穿的西裝上衣襟內特製了兩個大口袋,經常把這些來往信件裝在衣袋裡,隨時向人展示,宣傳平等對待華人移民問題。當時也有人譏笑他不自己量力,好管閒事。但他仍我行我素,孜孜不倦為之奮鬥。經過劉光福和著名華人大律師李俊生等人長期合力的鬥爭,終在60年代華人爭取到與其它種族移民平等的待遇。

劉光福秉性溫良,平易近人,急公好義,樂於助人,待人交友,向無成見。他雖曾加入過國民黨,但從不拘泥於黨派之見,一生言行,始終以國家民族為重,以僑胞權益為先。1981年,他榮獲英女皇頒授O.B.E.(ORDER OF THE BRISTISH EMPIRE)勛銜,這是在澳華人獲此殊榮的第一人。1982年元旦,澳大利亞政府又以其“增進澳中友誼和兩國的商務貿易,作出傑出貢獻”,把劉光福的名字登在新年光榮榜上。

1983年3月9日,澳中友好協會的一群“劉伯之友”,聯合中西社團,在雪梨太源皇酒家舉行慶祝劉光福90壽辰盛大的祝壽大會。我有幸應邀參加,得以親睹這位聞名海外的愛國華僑的風采,並且同他親切握手。他那黝黑的皮膚,瘦削的臉龐,炯炯有神的眼睛,神采奕奕的風姿,感動了祝壽嘉賓。他在致答謝詞時,聲音洪亮,最後還用他家鄉台山的土話,讀出一至十的數目字,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不意事隔不久,4月30日劉光福病逝於雪梨。噩耗傳出,澳大利亞中西人士深表悲傷。澳中友協在訃告中昭示:“劉光福O.B.E.遐齡碩德,美譽嘉猷,平生熱心公益,致力社會,功在國族,造福僑群”。5月29日,雪梨各華人團體及各界人士舉行劉光福先生追掉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林平,駐雪梨總領事館崔更生,前任聯邦民族及社會關係部主任專員格烈士比、澳中友協主席格拉以及各社團領袖代表等300多人參加。一個普通華僑,死後獲此哀榮,在澳大利亞華僑社會中實是罕見。

劉光福逝世已經6周年了,他熱愛祖國、愛護僑胞的精神,永遠光照人寰,活在澳大利亞廣大僑胞的心中。

1989年4月

作者註:劉光福先生祖籍台山,是澳大利亞知名人士。他雖然不是中山人,但與中山旅澳鄉親關係密切,早年曾同中山人郭標等開設輪船公司,近四、五十年來,他又與澳大利亞知名僑領鄭嘉樂結成莫逆之交,因此撰寫此文,以反映中山旅澳鄉親與廣大僑胞的關係。

華人社會活動家

劉光福,祖籍台山水步鎮僑興村龍塘里。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畢生為發展中澳關係、中澳友誼而努力,貢獻良多。198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此授予他O.B.E勛銜。他為澳大利亞華人的權益據理力爭,獲得華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稱為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之父。”

劉光福1893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悉尼埠。父親早年從台山到澳大利亞紐省的RIVERINA地區墾荒。母親是英國人,4歲隨父母到澳大利亞;稍長,在悉尼市華人長老會教堂當琴師,與劉父認識而結婚。在當時“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人的澳大利亞”,和建立"純澳大利亞人社會"的種族主義口號影響下,光福的父母結婚時,外祖父全家反對,不參加婚禮,待他們有了三個兒女也不往來,生活困難也不支持。因此,他同情父母,憎恨種族歧視。7歲時與弟弟光榮一起被父親送回故鄉讀書。從《三字經》和《增廣賢文》讀起,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他在故鄉渡過了七個寒暑。在這段時間對他影響最深的,是一位旁屬阿婆,她常教導他做人要誠實、勤勞、樂於助人。光福對她非常尊敬,有一次阿婆病,醫生說鯉魚煲烏豆可以補身,光福就到別人池塘捉了一條鯉魚回來給阿婆。阿婆說:“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偷東西是做壞事,你趕快將魚放回池塘。”他就按長輩的教導去做。

1908年,劉光福重返澳大利亞,可是,原來學的英語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只好從頭學起。先後在悉尼市聖羅倫斯基督教學校、華倫卡學院及拉明頓商業學院修業,除了學習基礎知識以外,尚有專門裝配、機械繪圖、速記、商業行政等課程。

1911年劉光福到墨爾本,在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舘當英文秘書。當時,總領事黃應良是清政府宣統三年最後一任駐澳總領事。1912年,代理總領事麥錫祥律師和管理移民事務的FREDOUI-NLAN在工作過程中給劉光福不少指導,使他深刻體會和了解到澳大利亞華人的各種困難,因而致力幫助他們。不久,他的名字便在墨爾本傳開了。

1914年劉光福重返悉尼,應郭標之邀任永生公司秘書。1917年,因日本船票漲價,悉尼華僑青年郭標、余榮、劉光福發起籌辦華資輪船公司,經營澳大利亞與遠東之間的貨運業務,集資10萬8千磅,在悉尼成立了中澳輪船公司,公司董事包括墨爾本及香港各地華僑。由於澳大利亞法定營業執照持有者必須是澳大利亞人,故由劉光福註冊為船主。

同年12月,中澳輪船公司購置一艘"加寶"(GABO)號船,載重2060噸,定期航行於澳大利亞束部海港與香港之間。1918年再增購一“維多利亞”號輪,載重量2969噸,由墨爾本海港經悉尼、達爾文而至香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兩輪均被澳政府徵用運糧及軍隊援助歐洲戰場。戰後,中澳輪船公司在悉尼喬治街購置一座三層樓大廈為總公司辦事處。與此同時,又租賃一“華平”(HWAHPING)輪以配合二輪載運客貨,為促進中澳貿易作出了傑出貢獻。這時該公司已擁有三艘輪船,劉光福的事業如日中天。

1920年,劉光福加入悉尼中國國民黨澳大利亞總支部,並任英文秘書。1921年偕同妻兒回國,在廣州會見了孫中山,使他對當時中國的局勢有進一步的認識,堅定了對國民革命之信念。回澳後,任國民黨黨部英文秘書及悉尼華人商會副會長。

1924年,中澳輪船公司因戰後物價上漲、開支日增、同業競爭影響而停業。澳大利亞華資創辦的航運業,於此成了歷史的陳跡。

1931年,劉光福再度回國,到上海觀光。孰料翌年上海發生淞滬“一·二八”抗戰,十九路軍奮勇迎敵。該軍戰士多為南粵健兒,蔡廷鑽軍長指揮若定,聲名遠播。劉光福當時參加十九路軍,任英文秘書,專責與外籍新聞界聯繫傳播戰績,服務了五個月後回澳。這是他一生中在國內軍政機關服務僅有的一次。

回到澳大利亞後,他多次邀請社會有關人士座談中日問題和中澳關係。他的一篇題為《中澳貿易關係》的文章,引起許多社會人士的重視。後來,由澳大利亞悉尼華僑救國會印成數千本小冊子散發。同時,他又發起出版《中國和滿洲的麻煩》一書,介紹當時中國的政局,希望澳大利亞人民同情被侵略的中國人民。並舉辦紀念熱愛中國文化、同情中國革命的澳人莫里循的講座,宣傳他獻身澳中友好的精神,爭取更多澳人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正義鬥爭。193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作為澳大利亞華人,我盼望著看到澳大利亞和中國同時繁榮起來”。

未幾,抗日英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出訪澳大利亞。劉光福發動澳大利亞華僑在悉尼、墨爾本等地舉行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於此,可見其對抗日愛國行動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又積極向華僑宣傳抗日救國,四處籌募義款,支持祖國抗戰,並鼓勵兒子國寶服役參戰,為保衛世界和平盡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數百名中國海員流落悉尼避難。戰後,澳政府欲將這批海員遣返中國。但這批海員不少與澳人結婚,已成家立業,而且有了孩子。劉光福挺身而出,為這批海員申訴,要求讓其居留澳大利亞。1947年,他與僑青社發起組織“保衛華人正當權益委員會”及“保衛被解出境華人妻子聯合會”,為華人海員請命。1954年,移民部長拒絕所請,並下令把中國海員監禁人獄。事態演變較為嚴重,但劉光福並不灰心,四處呼籲,直至政府給予海員家屬獲得來澳團聚的權利為止。

50年代初,劉光福與好友創立“澳大利亞中國協會”。該會是澳中友好協會的前身,其宗旨是發展澳中貿易、文化,促進澳中早日建立外交關係。劉光福在澳土生土長,有中英血緣關係,通曉中英語言,他以此有利條件,在各種會議介紹中國國情,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支持華人。60年代,華人人澳大利亞籍的期限,由居留住滿15年改為5年,乃由劉光福致力於廢除。白澳政策。影響而改善,他的努力起著極大的作用。

劉光福一直為促進澳中友好、發展澳中關係而努力,貢獻良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光福力主中澳建交,為之奔走呼號。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在巴黎發表關於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決定,澳中關係從此步入正常化軌道。這其中自然有劉光福一份功勞。中國駐澳大使館高度讚揚了他為發展中澳關係作出的貢獻。1983年中國領導人訪澳時對他的健康還表示高度關懷。

劉光福秉性溫和,平易近人,坐言起行,始終以國家民族為重,是澳大利亞愛國華人的代表。他因為發展澳中人民友誼和澳中貿易作出的貢獻,在1982年初榮獲英女王授予O.B.E勛銜。年屆九旬的劉光福在兒子國寶和孫子理策的陪同下,出席了在悉尼總督府隆重舉行的授獎大會。《悉尼晨報》發表此訊息時,介紹他是“在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中被稱為‘長輩發言人’和‘華人社會之父’的人。”

1983年5月25日,劉光福因病於悉尼逝世,享年91歲。出殯之日,華僑團體、中外友好人士,為之舉行追悼會,備極榮哀。他的一生,古道熱腸,剛正不阿,是愛國華僑之楷模。

“澳大利亞華人之父”

澳大利亞《漢聲雜誌》1990年出版總30期刊有莫倚梅寫的《紀念為促進澳華友好和澳中貿易而作出傑出貢獻的劉光福先生》一文,較詳細地介紹被稱為“澳大利亞華人之父”的劉光福先生,全文如下:

1981年12月31日,《雪梨晨報》(TheSydneyMorningHerald)報導英國女皇授予一位被稱為“澳大利亞華人之父”的雪梨華人以OBE(注一)勳章,以表彰其為“促進澳華友好和澳中貿易而作出傑出貢獻。”這位“華人之父”,就是已故劉光福先生。(1893年1月至1983年4月,英文名為WilliamJosephLiu) 劉光福(的)父親原籍廣東台山縣,早年紐修威州(即新威爾斯州一餘注)採礦伐木為業。其母為英國人,四歲時隨家來澳大利亞,後來成為雪梨市(即悉尼市一餘注)華人長老會教堂的助理員。在本世紀初澳大利亞白澳政策盛行和中國民眾仇洋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光福從小就體驗到澳大利亞華人的不平等待遇和中西文化間的衝突。他母親娘家因她嫁給華人而從此不認她,他們不參加她的婚禮,她生了孩子也不去探望。七歲時光福被送回廣東老家接受中文教育,卻又受到一部分華人的誤解。有幾位村民竟因為他有外國人血統而想把他放入豬籠扔進池塘淹死。但不管在中國或澳大利亞,他從小也受到華人和西入的關懷和愛護。他童年時在廣東農村寄居八年另p。家善良,誠實、勤勞樂觀的阿婆(注二)對他後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十五歲時,光福回到雪梨重新上英文學校。因為年齡大了,英文忘光了,又是華裔,教師們不願收他,同學們取笑作弄他。這時澳人教師芭芭拉。威司脫(BarbaraWest)小姐牽著他的手把他帶回自己班裡,並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關心幫助他,後來成為他終生的好朋友。僅從這幾個事例,我們可以想像出少年時期的光福內心對種族問題有著多少惆悵和疑問! 1912至19l4年,劉光福在墨爾本的中國駐澳總領事館當英文秘書。那裡不少華人是從四邑來的同鄉。因為光福是土生華人,懂英文,對中國農村情況熟悉,又對澳大利亞華人境況了解和同情,所以他很快就在墨爾本市的華人中聞名。他們常常請他幫寫給澳大利亞政府的請願書。從他們的辛酸訴說,從他親身工作經驗;光福了解了華人的困難情況。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個華商在歷盡麻煩曲折後,其妻也許獲準來澳探親;但她最多只能住一年。期滿後,不管她在懷孕或剛生了小孩,夢都必須離開澳大利亞。 在中國駐澳總領事館的工作經驗(歷)對劉光福後來終生不懈地為爭取華人平等權利而鬥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918至1914年期間任總領事的傑出華人律師麥錫祥(英文名WillianAhkei)對他(劉光福)影響很大。麥錫祥於1876年出生於維多利亞州,其父開店,其母為西人。他幼時同時接受中英文教育。青年時即在高級法院當口譯,後進墨爾本大學攻讀法律,1902年獲澳大利亞最高法庭審判獎,1903年獲準開業。作為同時在西人、華人社會中很有威信的華裔佼佼者,麥錫祥終生不遺余力為提高華人社會地位;促進澳華(人民彼此)了解而努力。他從法律角度大力抨擊政府於1904至1907年間排斥華人的《工廠條約》,並於本世紀初參與成立澳大利亞第一個中澳協會。麥律師曾對劉光福說:“無論我怎么有才能,怎么努力,我永遠當不上最高審判官——因為我是華裔。”

在總領事館工作的一天,主管移民事務的一位澳大利亞官員無意透露了白澳政策的目的:“大約到四十年代,澳大利亞的華人就將絕種滅跡了,因為老的死了,小的進不來。”此話使光福大為震驚和痛苦。他進一步認識到加強澳華兩族人民相互了解以改善華人社會待遇的急切性。這認識清楚地表明在他1933年1月17日發表的推銷《白中國》(Whitechina)一書的公開信中: 親愛的朋友們, 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一條促進澳中關係的道路。阻礙澳中關係發展的總是同一個源不應容許種族隔閡的存在。誠然,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有可能大量湧來這個年輕的國家而造成各方面的問題。但我認為華人應受到一定的優待,因為他們曾同您們一起合作開發這個新國家。 在澳大利亞的礦區和農村,我們華人小商販對您們的早期探礦墾荒者慷慨服務。華商大力把澳大利亞產品向中國市場推銷在澳大利亞早期開發中,很多木材是華工伐的,荒地是華工墾的,華工在多方面大力幫助。早期許多西人開發者對華人評價很好,這不僅因為他們看到了華人的勞動,而是感受到中國古老的哲學。我很希望您們老一輩給(西人)年青一代講講早期華人是怎樣幫助開發澳大利亞的。 分布在澳大利亞各地的華人從最早開發時期以來一直在當地社會福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亞大部分蔬菜由華人供給。華人長期起早貪晚,櫛風沐雨,埋頭苦幹,使大片不毛之地成為果園糧倉。我認為這些對於開發澳大利亞勞苦功高的華人的待遇應得到改善……這些華人的待遇越好,越能促進澳中之間的貿易。 由此可見,劉光福先生把爭取華人平等待遇看作發展澳中貿易的基礎。他長期為消除白澳政策的努力同時間接地幫助發展澳中貿易。 1965年6月澳大利亞工黨全國大會正式通過廢除六十五年歷史的白澳政策;這是澳大利亞移民史上劃時代的事件。這固然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形勢的重大變化,非英國移民的長期鬥爭,澳大利亞人認識的進步以及當時政府的英明等等。但劉光福對此曾作出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 從1954年起,他不斷向澳大利亞政府總理、部長門以及英國女皇、國家首相等頻頻上書,強調華人對開發澳大利亞的歷史貢獻,反覆引用女皇在1962年聖誕節致詞中說的“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應一律平等,”請示給予華人以平等待遇。從1949年開始每年在坎培拉召開的澳大利亞全國公民大會曾拒絕亞裔澳籍公民參加。劉光福自1958年元月起至1965年止,每年在公民大會召開之前,以公開信致會長及三百多位與會代表,並寄發上下議院全體議員,各報社、各教會;各團體等,大聲呼籲廢除白澳政策。其針對問題,根據當時華人境況而有所不同。如1958年主要問題為:華人申請入籍需起碼居住十五年,時間為歐籍移民的三倍,二次世界大戰間在澳滯留的華人海員等於1956年已獲準居留澳大利亞,但他們不準接家眷來(澳)團聚,澳大利亞出生的華裔,其居住澳大利亞以外各地的直系親屬不能獲準來澳定居。劉光福在請願書中寫道:為了人權平等自由,我一再大聲呼籲: 一、對行為良.好居澳屆滿五年之華僑給予澳大利亞居民資格。 二、關於二次世界大戰來澳後依1956年10月頒布L.A.S.新例獲準繼續留澳的華僑,應準其親友暨未婚妻來澳團聚。 三、具有澳大利亞國籍華僑,其出生於國外之子女亦應視為澳大利亞人。 在信的末尾,他還慷慨陳詞:“溯自1842年華人來澳之後,其對澳大利亞經濟發展之貢獻,一向為當地人民所敬重,且華僑極少犯罪之事實眾所周知。呼籲貴會對華僑社會地位問題作出合理處置。” 1966年秋天,澳大利亞政府終於同意劉光福反覆請願,使華人能和其他歐洲移民一樣在住夠五年後申請入籍,並陸續給予其它平等待遇。1981年劉光福八十八歲時,他在1965年給公民大會寫的最後一封公開信稿後面寫道:“我從未想過能活到今天寫上這幾行字;其為澳大利亞華人享受平等社會待遇而產生的由衷喜悅躍然紙上! 劉光福先生度過了澳大利亞二百年歷史中的九十年。在其漫長的一生中,他堅持不懈地為密切澳華關係,發展澳中貿易而鋪路搭橋。他的傑出的貢獻受到很多華人和西人朋友的讚揚和尊敬。他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 原注(一)英文全名為“TheMostExcettentOrderoftheBritishEmprise”,授予大英國協中各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二)這裡的“阿婆”並非劉光福的祖母,而是他對寄住那家遠親的尊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