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詩定義
剝皮詩指按前人有影響的詩篇的形式,改動部分詩句,賦予詩以新的內容的一種詩體。因其紮根於名篇肌體之上,故極易為人們所傳誦;又由於它帶有遊戲性質,所以其詩往往滑謔間作,妙趣橫生。
剝皮詩範例
例如,明代廣東有兩個秀才因為爭考試成績的排名先後而大打出手,一人的頭巾被扯爛,一人的腦袋被打破。此事成了儒林笑談,有人便賦詩“紀盛”:“南北齋生多發顛,春來爭榜各紛然。網巾扯作黑蝴蝶,頭髮染成紅杜鵑。日暮二人眠閣上,夜歸朋友笑燈前。人生有架須當打,一棒何曾到九泉。” 此詩的結構、語言與南宋高翥的《清明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酒各紛然。紙灰飛作黑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非常相似。事實上,它正是對《清明祭酒》進行“剝皮”的結果。
清人戲作《懼內即景》詩:“雲淡風輕近晚天,傍花隨柳跪床前。時人不識余心苦,將謂偷閒學拜年。”此詩脫胎於宋程顥的《春日偶成》,原詩是“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而改詩只作了六字改變,但對“懼內者”的挖苦可謂入木三分。而著名作家廖沫沙的“雲淡風輕近午天,彎腰曲背到台前。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拜年。”則把文革時挨斗的情景和心態生動地表現出來了,雖然也有情趣,但很難令人笑出聲來。
今人有《再過橋頭齋鋪》一詩:“去年今日此門過,人面麻花相對搓。人面不知何處去,麻花依舊下油鍋。”此詩是唐崔護《題都城南莊》的翻版,僅八字不同,即景抒懷,毫不遜色。
唐杜牧《清明》詩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後有人將其縮為:“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童指杏花村。”且理由充分:第一句點題,“清明”二字不必書出;第二句“行人”當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是“蛇足”,可刪;第三句有問號(?),“借問”二字反嫌累贅;第四句改後精闢,不失原意。這樣的縮詩改詩,實質也叫“剝皮”,名之曰“減字剝皮詩”。
唐代魏扶擔任地方科舉的主考官時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梧桐落葉滿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前心。”前兩句渲染了考場的肅穆氣氛,也表示了堅決杜絕舞弊的決心。後兩句是說:自己也經歷過應考的辛苦,如今一定要善待應試者。可是,此人言行不一,評卷極其苛刻,導致考上的人極少,引起應試者的強烈不滿。有一個考生就將他各句詩的頭兩個字抹掉,使它成了一首五言絕句:“落葉滿庭陰,朱門試院深。昔年辛苦地,今日負前心。”這一來,最後一句的意思就與原作完全相反,氣得魏扶吹鬍子瞪眼。這也是一首成功的減字剝皮詩。
唐代詩人李義府有一首很有情味的五絕:“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影雪,好取洛川歸。” 而高宗時一個喜弄文墨而水平甚低的縣令張懷慶卻認為它寫得不夠好,就在每句的前頭各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絕:“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鏡獨憐回影雪,來時好取洛川歸。”結果前兩句被“剝”得狗屁不通,後兩句被加了水,詩味大減,因此被人諷刺為“生吞活剝”。這樣的增詩改詩,也是剝皮詩的一種,名之曰“增字剝皮詩”。
年青時代的汪精衛是激進的民主革命者,1910年不顧危險去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失敗被捕,曾寫詩表達從容就義的決心:“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中華民國成立後,他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歷任要職,但1938年12月卻公開投靠日本帝國主義,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漢奸。詩人陳劍魂因此將他那首詩“剝皮”:“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塊,終慚不負少年頭。”充滿諷刺意味。這也是一首成功的增字剝皮詩。
1925年6月魯迅先生寫過一首《替萁豆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這首詩是魯迅寫來諷刺當時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在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下鎮壓進步學生的,顯然它是從曹植那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剝皮”而來的。而郭沫若先生的“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則是郭老“反其意而剝皮”的一首詩。原詩的中心是“相煎何急”——比喻骨肉自相殘害,而改詩則強調“豆熟萁灰”,是出於親人相助,互相成全,將原詩的貶義翻了個兒,變為褒義。這樣的剝皮詩就可以叫“翻案剝皮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