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變遷與歷史命運

且不論1958年以後的“人民公社化”改造那樣一種畸變,僅就比較規範的合作化而論,應該說在1955年下半年,中國就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①任務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同時又不能不承認,這次“合作化”或“集體化”,尤其是“公社化”的改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用計畫經濟改造小農經濟,結果造就了不太適合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特點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及其集中勞動、集中經營的農業組織形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農村改革,短時期很快席捲中國大地,其鋒芒所向也正是這種集體農業或計畫農業形式。

內容介紹

改造小農經濟是一切開發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經濟轉軌的必經階段。從理論上和政策上講,中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底就已完成了對小農經濟的改造。且不論1958年以後的“人民公社化”改造那樣一種畸變,僅就比較規範的合作化而論,應該說在1955年下半年,中國就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①任務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現在,只要不帶任何偏見,歷史地看待半個世紀前的那場中國小農經濟改造,那么我們將既肯定它通過組織起來的形式把億萬農民帶上了行之有效的合作以及協作的道路,從而大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同時又不能不承認,這次“合作化”或“集體化”,尤其是“公社化”的改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用計畫經濟改造小農經濟,結果造就了不太適合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特點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及其集中勞動、集中經營的農業組織形式。這種集體農業或計畫農業形式,並非那時人們所期盼的社會化現代化農業形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農村改革,短時期很快席捲中國大地,其鋒芒所向也正是這種集體農業或計畫農業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