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以制度變遷理論和博弈論為研究工具,在扼要分析中國歷代高等教育制度特徵及各權力關係特點的基礎上,運用獨創的權力博弈模型和權力量化手段,著重對轉型期中國內地高等教育制度環境、各權力主體的權力場演變特徵、權力博弈的方式與性質等進行了仔細研究,得出了一些獨特的結論。本書可作為教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有關專家學者及師生的參考用書,對制度變遷理論、博弈論和權力關係理論感興趣的學者,可能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序言
制度是人創造的,而人又在制度之中。人通過制度創造了兩個生活空間: 一是社會(包括經濟);二是國家。社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舞台;國家為公共利益提供了保障。社會決定著國家,國家保障著社會,而社會與國家的核心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人本身。社會是人與制度的有機統一;國家也同樣是人與制度的有機統一。人是最具創造力和發展力的生靈,追求無限與永恆,在與自然的互動作用中,形成了不竭的發展衝動。人的發展,必然帶動制度的變遷;制度的變遷,必然為人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人與制度的關係,決定了人在現實生產與生活的任何行為,只要形成一定的集體效應,都可以誘發制度變遷;同樣,人的集體意志也完全可以通過國家的公共權力的作用,有意識、有目的地改變制度,通過制度的創新創造個人、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新空間和新資源。可見,制度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常態,猶如自然界的風雨,有時是暴風驟雨式的,有時則是潤物無聲式的;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有時是目的性的,有時是工具性的。
既然社會和國家在本質上都是人與制度相統一的產物,所以,它們都同時可以看作是人的聚合或制度的結構。作為人的聚合,社會與國家是人通過一定的制度而形成的有機共同體;作為制度的結構,社會與國家是制度對一定範圍內的人群進行有序安排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論是對社會的研究,還是對國家的研究,都離繞不開制度;同時,對社會制度的研究與對國家制度的研究,是完全可以相互借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互通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制度主義誕生以來,在時間上,具有充滿活力的延續性和發展性,在空間上,具有強勁的延展性和主導性。新制度主義在當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足以說明這一點。
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創造制度。但人的欲求是十分複雜的,最基本的有三項: 保全、發展與秩序。人是從哪項欲求出發創造制度,與人所面臨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反過來,任何現存的制度要獲得存續,都必須滿足一定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功用,並且對人的現實存在方式和觀念方式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當我們聚焦制度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制度處於複雜的時空之中,並受制於不同人的不同動機和欲求,猶如一顆多切面的寶石,五光十色,令人眩目。所以,不論是經濟學中的制度主義,還是社會學或政治學中的制度主義,都形成了相當多的流派,以致任何外來者,都無法徹底搞清楚其中的關係。
但是,人們依然趨之若鶩。道理很簡單: 首先制度問題本身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在現實社會,任何問題,觸及根本,不是人的問題,就是制度問題;其次,制度主義在假設上比較直接,在對象上比較具體,在方法上比較科學,因而,具有比較強的分析力和闡釋力。本論著的激情和風格,生動說明了為什麼制度主義會吸引那么多人的原因。
在制度研究中,中國無疑是很好的研究對象。近三十年的變革,中國形成了深刻的制度變遷與發展,並進入了全面的制度創新與制度建設時期。中國過往三十年的改革成功,得益於比較成功和順利的制度變遷與轉型;而中國的未來,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制度建設的水平和制度健全的程度。改革變革了制度,而制度轉型將塑造未來的中國。所以,不論是研究中國的過去,還是把握中國的未來,都必須探求中國制度變遷的邏輯和未來的走向。中國的制度變遷、轉型與發展,有中國的特點。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制度的構成形式、運行方式和功能形態,有其自己的特點;其次,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關係有比較獨特的歷史規定性和政治規定性,因而,任何制度變遷的路徑、手段和進程,也有自己的特色。這決定了對中國制度變遷和轉型的探究,既要考慮制度本身的邏輯,還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的特點與特色。我們固然可以用一般的模式來套中國,但那只有證明和分析現存的理論與模式的意義,不能解釋中國問題,因而,也就不能在學術上有新的創造與發現。本書沒有落入這個俗套,十分誠懇地回到現實,深究一點,展現一面: 這個點就是轉型期的中國高等教育,這個面就是中國制度變遷中的權力博弈。
教育是立國之本。高等教育是國家現代化的動力源泉。不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人的發展,還是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其智力資源和思想支撐,都來自大學。大學提供價值、設計制度、創新科技,其境界、能力和水平,從大局上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所以,改革開放後,中國就全面恢復正常的大學體制,並將其迅速運轉起來,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人力、智力和創新力的資源。大學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發展;同時,現代化的發展,也推動了大學的發展,並對大學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改革與發展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如何更好地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大學教育,使中國擁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就成為現代化發展的戰略問題,成為國家進步和崛起的戰略問題。
大學的發展,一靠投入;二靠人才;而要使得這兩項因素結合之後能夠產生最大的發展效益,就需要良好的管理體制。在投入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體制和制度建設就顯得更為重要,一則可以創造多元的投入渠道;二則可以提高投入的效益。然而,實踐中的體制和制度建設,並非易事。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借鑑的樣本,關鍵在於教育這個產品相當特殊,既要滿足個體教育權利和教育消費的需要,也要滿足國家建設對教育的要求;而且,教育資源和產品,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其中的任何變化,都可能觸及具體的利益結構,甚至影響全局。所以,本書把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變遷和發展,看作是各方面相關主體之間一次又一次,一場又一場權力博弈的結果,參與其中的主體有: 中央與地方、政府與高校以及高校內部的校、院、系,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教師與學生等。參與的主體越多,博弈也就越複雜,其結果越難以把握。於是,本書作者動用了數學模型分析,力圖把複雜的博弈關係,用清晰的、可測度的數學模型表達出來。方法論的更新,不僅為制度主義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而且也為把握複雜的論題提供了有效的路徑。
要進行模型分析,就必須有充分的數據和材料。作者在本書中展現了相當豐富的歷史與現實的數據和材料,並對其進行了相當細密的梳理、排列和分析。充足的材料、科學的模型以及細密的分析,雖然給本書帶來了一些龐雜感和抽象感,但其整體上所展現出來的科學氣質和嚴謹態度,還是讓人感受到學術的力與美,感受到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發展的歷程與面臨問題的複雜性。本書最後得出的基本結論有十條,值得稱道的是,這十條結論既不是湊數而成的,也不是來自理性的簡單歸納,每一條都有根有據,都能回溯到前面的分析,因而,是在科學的邏輯中形成的。這種結論,不可能是絕對的,但其所做出的判斷和所指出的問題,卻是不能輕易忽視的。
作為他的導師,我深知這是一本心血之作。作者在其中的付出,超出一般現象。但我認為這種辛勞是值得的,是人生的巨大財富,也是學術實踐的巨大財富。學術的路,一定是崎嶇的,需要堅韌的毅力和忠誠的心,需要不停攀高的膽量和勇氣。我期待著作者新的超越。
2007年7月7日於復旦燕園
目錄
序林尚立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論權力的概念與權力的性質
第二節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研究現狀簡述
第四節研究價值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理論基礎:制度變遷理論和博弈論
第一節制度變遷理論
一、相關概念釋解
二、制度變遷的幾種方式
三、諾思制度變遷理論概述
四、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概述
第二節博弈論與博弈模型的設計
一、博弈論及其相關概念釋解
二、博弈典故舉偶及其套用
三、中央與地方利益博弈和權力博弈模型設計
第三章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變遷歷程
第一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制度變遷簡析
第二節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芽:晚清時期
第三節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成型:民國時期
第四節“蘇聯模式”、“延安模式”與新中國前28年的高等教育制度
一、“蘇聯模式”與“延安模式”
二、新中國前17年的高等教育制度
三、“文革”時期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四章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分析
第一節恢復整頓階段
第二節改革摸索階段
第三節深化改革階段
第四節加速發展階段
第五章轉型期高教領域各權力主體的權力關係研究
第一節憲法意義上的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
第二節改革開放前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關係的演變
第三節轉型期七大高教體制類型的權力內涵及其權力場的演變
第四節轉型期高教領域各權力主體的權力場演變特徵
第六章轉型期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博弈的方式和性質
第一節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的劃分方式與原則
第二節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博弈的方式及其特點
第三節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博弈的性質
第四節中央與地方高教權力的相互監督與制約方式
第七章轉型期中國政府與高校權力博弈模式探討
第一節政府與高校權力博弈的四種模式
第二節轉型期中國政府與高校權力博弈模式的特點及其演變
第三節新型政府與高校權力博弈模式的構建
第八章轉型期中國高校內部權力博弈模式研究
第一節中國高校內部權力的類型、來源與作用
第二節西方國家高校內部權力博弈的幾種典型模式
第三節轉型期中國高校內部權力博弈模式的特徵與重構原則
第九章結論與餘論
第一節基本結論
第二節新意與不足
附錄一辦學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二高教管理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三高教投資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四招生與就業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五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六教育教學體制權力內涵與政策規定
附錄七《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1986年3月12日國務院發布)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