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始建於1952年10月,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建校最早的中學之一,始名為山東省墾利中學(1951年陳家莊是中共墾利縣委、縣政府駐地)。1956年5月墾利縣建制撤銷,原轄區劃屬利津縣,學校暫定名“陳莊中學”。1956年7月20日,定名為“山東省利津縣第二中學”。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合併為霑化縣,學校遂更名為“霑化縣第三中學”。1961年9月,沾利分縣,學校恢復“利津縣第二中學”校名。1969年4月學校下放陳莊人民公社管理,校名改為“陳莊中學”。1969年12月學校復名“利津縣第二中學”。1976年9月,學校再度下放到公社管理。1978年8月再次復名“利津縣第二中學”並沿用至今。
學校現有58個高中教學班,3200餘名在校生。專任教師256人,研究生學歷12人,本科244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1人,一級教師84人,二級教師110人。
六十年滄桑砥礪,六十年春華秋實,學校秉承“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的辦學理念,鑄成“立德樹人、自強不息”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治學、精誠育人”的教風和“篤實勤勉、敏行日新”的學風,為社會培養了三萬多名優秀人才,培養出了建國以來利津縣第一個北京大學生、東營市建市以來第一個清華大學生。
地理位置
學校地處黃河勝利大橋北端的省級中心鎮——陳莊鎮,坐落於陳莊鎮濱港路5號。學校分南北兩院,占地150 畝,總建築面積達7萬平方米。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備了多媒體,實驗室均按國家標準設計配備,通用技術實驗室被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授予“高中通用技術標準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歷史室、地理室、圖書館、閱覽室等全部高標準配備到位。
教學成果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學校秉承“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的辦學理念,弘揚“團結拼搏、自強不息”的團隊精神,貫徹“少教多學、當堂達成”教學原則,大力推行理想課堂模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教學改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一大批學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等名牌院校。
學校凝聚六十年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以“常懷感恩之心,永立報國之志,唯有自強不息”為主題,以“文化傳承、課程引領、活動強化、科研先導、機制激勵、自主體驗”為措施的感恩教育特色,引導學生感恩父母,回報社會,報效國家。實施“1234”德育工程:“強化一種精神”,即“自強不息”的精神;“注重兩種教育”,即感恩教育和養成教育;“落實三項工程”,即青春暖流助學工程、問題學生轉化工程和班主任培養工程;“實施四大校本儀式”,即升國旗儀式、學生軍訓儀式、18歲成人宣誓儀式、畢業典禮儀式。
自2004年以來開展的以“收集廢紙、淨化校園、奉獻愛心”為主題的“青春暖流”助學工程,十年來堅持不輟,共收集廢紙、廢瓶148噸,折合人民幣16萬元,救助貧困生800餘人。團省委、市縣關工委和團委多次到校調研指導,中國新聞網等多家媒體予以報導。學校先後承辦了全市中國小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現場會、全市高中教育教學現場交流會、全市普法現場會和全縣班主任經驗交流會,被確定為“東營市德育特色重點培育學校”。
近年來,學校多次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規範辦學、課程實施、教學改革、辦學特色和推進素質教育等活動中作典型經驗交流。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學校《普通高中學生成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普通高中理想課堂建設的實踐研究》等教育教學專著。《中國教育報》、《大眾日報》、《現代教育報》和《東營日報》等媒體都多次對學校工作做專題報導。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學校德育工作創新先進學校”、“全國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實施辦法》先進單位”、“全國德育科研工作先進實驗校”、“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教學改革先進集體”、“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山東省中國小校本教研先進單位”、“山東省學校文化建設示範學校”、“山東省學校文化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中國小教師遠程研修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綠色學校”、“山東省綠化模範單位”、“東營市教育現代化學校”、“東營市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東營市教學質量優勝學校”、“東營市基層黨建示範點”、“東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東營市五一勞動獎狀”、“東營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東營市教育系統安全工作先進單位”、“東營市師德建設示範學校”、“東營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集體”和“東營市首批中國小素質教育德育特色學校”等數百項榮譽稱號。
目前,利津縣第二中學正瞄準創建“創新型的教育品牌、示範性的齊魯名校”的發展願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敢於擔當,跨越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