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市[壓歲錢別稱]

利市[壓歲錢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年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是傳統習俗之一

習俗源遠

習俗起源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年節習俗之一,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製錢與一般通行錢兩種。特製的壓歲錢是仿製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傳說是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發展沿革

古代壓歲錢 古代壓歲錢

漢代 有現存文獻記載的壓歲錢最早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 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明清 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民國 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著連連好運、連連高升。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裡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紅包 紅包

20世紀九十年代:壓歲錢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 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著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紀初: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2014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0名孩子在春節一共收到43.8萬元壓歲錢,人均收到約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總數在1000到5000元之間。參與調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平均水平最高。

傳統寓意

壓祟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 “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 “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 “壓歲錢”了。

壓驚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避邪

中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至於“壓歲錢”的作用,就連《資治通鑑》這樣的正史也給“證明”。書的第二十六卷中說到楊貴妃生子時,就謂“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賜給兒子一道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從史料看,從漢代到清末,長輩在過年期間給晚輩包壓歲錢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賜洗兒錢”一樣,就是避邪去魔。

當然,最厲害的還是秦始皇,他鑄造的銅錢“孔方兄”獨領風騷兩千年。之所以銅錢“孔方兄”廣受歡迎,跟其“天圓地方”的造型很有關係,而天圓地方則是從《易經》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來的。這說明“錢”從開始到衍變都被賦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來,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驅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習俗變化

習俗變味

全國各地壓歲錢 全國各地壓歲錢

早期來說,壓歲錢並不是給真錢,而只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徵性的東西,是希望起到震懾性的作用。但後來,人們逐漸把壓歲錢實用性的意義強化了,因此就變成了給真正的貨幣。

隨著長輩在過年時包一塊大洋給子女的情形出現,壓歲錢的意義才發生重大改變。從此,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在現代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被父母拿去,或存進銀行,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2014年春節,一份調查顯示,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2014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2013年上漲了5%。其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平均水平最高,共有18個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萬元,平均約為5783元,高於壓歲錢平均水平。

2016年的《中國孩子的壓歲錢調查報告》結論是:被調查者發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平均數為 457.59元。該報告由新航道親職教育研究院和向日葵認知教育實驗室聯合發布。

這一調查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調查還發現:

100-500元是人們發壓歲錢普遍接受的範圍,55.71%的被調查者發出壓歲錢的金額在此範圍內;其次是500—800元,占21.79%;再次是1000—5000元,占9.21%;給出壓歲錢在5000元以上的參與者,集中於福建、浙江等地區。

兩次壓歲錢調查差異較大,這也是當今壓歲錢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實用化,每年壓歲錢的平均水平都會上升,同時,隨著近幾年微信紅包盛行,壓歲錢開始向娛樂的方向發展,這也更加使人擔憂。

成因分析

1.親朋好友的支付能力提高了,自然給的壓歲錢就多了。這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

2.朋友之間出於面子,人情往來,給晚輩的壓歲錢太少拿不出手。

3.長輩對晚輩的過分溺愛。

錢財用途

2015年2月14日,記者在成都一家兒童商學院了解到,去年一位媽媽送孩子學習理財,“她的壓歲錢、零花錢都很多,我們不知道怎么辦”。這位7歲的小女生在2014年的壓歲錢達到20萬元,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媽媽並不知道怎樣幫孩子管理這筆錢。“雖然很多也是我們送出去收回來的禮金,但又想讓她有個‘壓歲’的概念”,連續兩年媽媽都為其購買了金條存入保險柜。

怎樣幫孩子管理好壓歲錢同時以此作為培養其財商的好機會呢?財商教育專家方媛建議:第一,可以共同將壓歲錢存為“壓歲錢基金”,成立賬戶,孩子家長共同監管,一人拿卡,一人拿密碼。第二,可以共同簽署一份使用契約,父母做甲方,兒女是乙方,限定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換取基金中的一定限額。“在家庭缺錢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用壓歲錢支付自己的必須支出,例如學費,生活支出。在家庭不缺錢的情況下,告訴孩子這筆錢是親友祝福你健康,健康則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以及‘財務健康’等等。”方媛特彆強調,“不要對孩子說今年考試考到第三名,就拿1000元給你,這些都是在誤導娃娃錢是可以控制人的。道德的東西和錢做捆綁,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效果。”

吐槽壓歲錢的去向:

全部沒收型:你都是我養的,錢也是我發出去換的,所以你的也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真相:幾千上萬,全給你揣起,肯定不得行!

完全信任型:你的紅包我拆都沒拆,你看媽媽是不是好尊重你?

真相:一個月用了8000多,連用到哪兒去了,丁兒點印象都沒有。

勞動換取型:乖乖,你的錢媽媽幫你管理,你做一次家務換20回去。”

真相:媽,我認真洗了盤子,該給錢了。

轉化學費型:剛好夠下一學期學費。

真相:壓歲錢都是根據學費的多少來設定的嗎?

理財規劃型:建立壓歲錢賬戶。

真相:時兒買點小零食,找媽媽拿密碼,她不同意啊!

習俗意義

壓歲錢,年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壓歲錢”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識和祝福意識逐漸淡化,很多人將壓歲錢的多寡當做一種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對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質教化和銅臭薰染,這應該及時糾正的。

隨著紅包越來越厚,壓歲錢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負擔。壓歲錢更多的是一種祝福,包含著特殊的心意,應回歸壓歲錢的本質。很多孩子也將“拿到更多壓歲錢”當做重要目標,沒有感恩和感謝意識。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