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I.康德論述美學與目的論的著作。初版於1790年。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論證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闡述了主體的先驗的自由。在《判斷力批判》中,他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與先驗自由的對立,架設由現象界通向本體界的橋樑。《判斷力批判》分三大部分:導論、審美判斷力的批判以及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
在“導論”里,康德對他的“批判哲學”作了一個全面性的總結,從而指明了《判斷力批判》在他的“批判哲學”體系中的地位。他認為自然的感性領域與自由的超感性領域之間,存在一條深不可測的鴻溝,分割出兩個世界。康德認為,判斷力就是感性世界與超感性世界這兩個領域之間的中介,它給我們提供的“目的”概念,使得從自然的必然性過渡到自由成為可能。
在“審美判斷力的批判”中,康德分析了審美判斷的特徵。從質來看,那規定審美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從量來看,美不依賴概念,而是作為一個普遍的愉快的對象被表現出來的。從關係來看,美是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成,當它被感知時並不想到任何目的。從樣式來看,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認作是產生愉快的必然的對象,這種必然性不是來自概念,而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感。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分析了美(即優美)之後,接著分析壯美(即崇高)。康德說,“壯美感動著人,優美攝引著人”。美與崇高的區別在於,美是與有限的對象相關聯,美的東西是有確定的界限的,而崇高則是由那種沒有確定界限的和無形式的東西產生的。康德認為,崇高感是一種理性的內在活動,理性的本性就是要追求那無條件的整體。在崇高感中顯示出人的精神力量的偉大,體現人作為道德主體的尊嚴。它不同於美的事物給人帶來的愉快。康德把審美判斷視為在客體的感性表象形式中顯示出主體的主觀的合目的性,以此克服主體與客體的對立。
在“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中,康德討論了動植物有機體的合目的性問題,並進而論述了整個自然界的目的論。在他看來,審美判斷只是一種主觀的合目的性,自然界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觀的目的。康德認為,這種有機體的自然的目的的概念,給自然科學提供了目的論的基礎,是對單純的機械力學規律的補充和提高,從這種先驗的目的論立場出發,就可以克服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康德的目的論是要論證整個自然界的終極目的,也就是“人” 。但他所說的“人”,是一種道德的實體,他是要論述自然與人的統一,這是《判斷力批判》一書的主旨。自然界的目的是人的生成,而人是在審美活動中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