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行為(defensivebehavior)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任何一種能減少來自其他動物傷害的行為。可區分為初級防禦和次級防禦。
初級防禦不管捕食動物是否出現均在起作用,它有助於減少與捕食動物相遇的可能性。初級防禦有四種類型,即:穴居、隱蔽、警戒色和擬態。

警戒色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動物往往具有極為鮮艷醒目的色彩,這種色彩對捕食動物具有信號和廣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動物見後避而遠之。胡蜂和黃蜂的身體具有黑黃相間的條紋,它的作用不是隱蔽自己而是起警戒作用。每一個捕食動物在學會迴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個具有警戒色的動物,在嘗到了苦頭後才能學會迴避它,這就叫條件迴避反應,很多脊椎動物都形成了條件迴避反應。
穴居營穴居生活的動物使捕食者很難發現。蚯蚓和鼴鼠等動物終生都生活在地下並形成了極特化的習性和食性;野兔在晨昏和夜晚才在地面覓食,而在易被捕食動物發現的白天則隱藏在洞穴中。

擬態
一種動物如果因在形態和體色上模仿另一種有毒和不可食的動物而獲得好處,這種防禦方式就叫擬態。一種無毒的物種模仿一種有毒的物種叫貝茨擬態,如食蚜蠅模仿蜜蜂。兩種有毒的物種互相模擬叫繆勒擬態,這種模擬對雙方都有好處。
隱蔽很多動物的體色與環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易被捕食動物發現。如螽斯的體色是綠色的,水體表層的浮遊動物常常是透明的。北極地區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每年可變色兩次,夏季時雷鳥和雪兔是褐色的,此時它們在岩石和稀疏的植叢中棲息和覓食,但到冬季,它們全身變白,與茫茫雪原混為一體,所以它們在兩個季節都能隱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