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授課程
《東北亞政治與外交》;《新中國對外關係》;《跨文化交流學》;《中文報刊選讀》等
著作
[中米軍用機接觸事件からみる中國の外交危機管理]、載日本《創価法學》第31卷第三號,2002年3月。
《911事件後的日本外交危機管理研究》,載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以及中日文論文20餘篇。
專著:
1、《從華夷到萬國的先聲——徐光啟對外觀念研究》(獲得2006年下半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合著:
1、鄒積貴主編:《科技革命與社會主義》,負責《科學技術革命的三次浪潮》一章,青島海洋大學出版 社,1995年2月(本書系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成果)。
2、陳建民主編:《海灣危機與薩達姆之謎》,負責《薩達姆之謎》一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3、姜士林主編:《懲治國家首腦貪污紀實》,負責《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涉嫌洛克希德案紀實》一章,1999年3月。
4、吳強主編:《末日瘋狂》,負責《日本駐秘魯大使館人質劫持事件》一章,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1月。
5、郝平、程瑞芳主編:《創新與挑戰》,負責《精英的搖籃——東京大學》與《自敬自重、自主獨立——京都大學》兩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6、王新生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 政治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負責《鄧穎超與中日關係》、《天皇與中日關係》兩章。
7、歩平、謝壽光、王新生ほか編著、高原明生監訳:『中日関系史1978-2008』、「鄧穎超と中日関系」、「天皇と中日関系」、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
譯著:
1、[美]史蒂文?巴克曼著:《美國憲法入門》,東方出版社,1998年11月
2、[日]神田喜一郎著:《敦煌學五十年》(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譯文:
1、《戰後日本宗教復興》,[日]岡野正純著,載李玉、嚴紹璗主編:《傳統文化與中日兩國社會經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日中間貿易問題與合作課題》,[日]上原秀樹著,載潘國華、張錫鎮主編:《東亞地區合作與合作機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論文;
1、《“解脫”與印度教對理想人生設計》(與尚會鵬教授合作),載《南亞研究季刊》,1995年,第4期(本文獲得1996年北京大學挑戰杯學術競賽一等獎)
2、《與基督的遭遇——對當前農村基督教傳播的考察》(與尚會鵬教授合作),載《宗教與世界》,1996年,第12期
3、《甘地與基督教關係初探》,載《亞非研究》,第8期,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4、?中米軍用機接觸事件からみる中國の外交危機管理?(日文)、日本《創価法學》第31卷第三號,2002年3月
5、《‘9.11’事件後的日本外交危機管理研究》,載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6、《中日關係中的相互理解》,載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編:《日本學》,第1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7、《中國的“日本警戒論”與中日關係》,載李玉、浦野起央主編:《中日相互認識論集》,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月
8、《相互理解的前提與限度——對當前中日關係研究的思考》,載梁守德主編:《新形勢與新國際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7月
9、《淺析中文“亞細亞”的詞源及早期影響》,載《國際政治研究》,2005年第1期
10、《讀書在燕園》,載《北大講座》,第八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非暴力思想與21世紀國家間關係發展》,載王新生編:《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12、《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論”與“日本軍事大國化論”》,載梁守德編:《國際政治新視角》,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9月
13、《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論”與中日關係》,載《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8期
14、《迫在眉睫的中國危機管理體制構建》,載《中國與世界觀察》,第1期,商務印書館,2005年。整理後收入王緝思、袁明、陳志瑞主編:《北大國際論叢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15、Harmony spirit and the formation of East Asian identity(與日本大學商學部長谷川啟之教授合作),2007年3月發表於The Study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No.23, pp37-50.
16、《日本社會發展與中日關係走向》,載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課題《中日關係前瞻性中期戰略報告》報告書,2007年3月。
17、《如何面對中日現實利益之爭》,載《南風窗》,第331期,2007年4月1日。
18、《身份與權力:冷戰後日本的海洋戰略》,《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本文收入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編輯:《國際政治》,2008年第4期。
19、《危機意識事關執政興國要務》,載《綠葉》2008年第3期
20、《“世界多元文化激盪交融與中國文化建設”研討會綜述》,載《國際戰略研究簡報》,第15期,2008年5月13日
21、《<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決策>讀後有感》《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
22、《徐光啟的日本觀研究》,《日本學》第十四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4月。
23、《亞洲復興的目的不是“華夷秩序”》,載《環球時報》,2008年10月31日
24、《世界多元文明激盪交融中的印度文明》,載袁明教授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世界多元文化激盪交融中的中國文化建設和文化安全研究”報告書,四萬字,2008年11月。
25、Chu Xiaobo, REVIEW ESSAY: A review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during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2, No. 2, December 2008, 255–268
26、《陳樂民與徐光啟》,載《文匯報?筆會》,5000字,2009年3月26日。
27、《西洋火器引入與徐光啟對外新觀念》,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35卷)。
28、《日本戰略型人才的培養——以外交領域為中心的考察》,載《綠葉》2009年第11期
29、《從民主黨勝選看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趨勢》,載《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0》,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30、《淺析冷戰後中國的外交危機管理決策》,載《外交評論》,2010年第4期。本文被選入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11年第1期。
31、《擺脫成為現有政策的註腳——日本戰略人才的啟示》,載《綠葉》2010年第7期。
32、《啟蒙與再啟蒙——以日本為視角的研究》,載資中筠:《啟蒙與中國社會轉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33、《以史為鑑,未來中國非“日”非“美”》,載《綠葉》,2011年第2期。
34、《人口老齡化與國際安全戰略》,載《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1》,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
國際會議論文:
1、2003.10.23-2003.10.28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東亞可持續性發展與合作體系構建”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日文論文“中國語で“アジア”という言葉の語源學分析”,並作主題發言。
2、2004.10.23-2003.10.28參加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東亞合作與區域身份構建”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英文論文“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dentity through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Northeast Asia”,並作主題發言。
3、2006.10.20-2003.10.23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東亞經濟社會變化與政府角色”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英文論文“Harmony spirit and the formation of East Asian identity”,並作主題發言。
4、2007年6月參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的關於思想庫在外交和安全決策中作用的青年學者研討班,提交英文報告“American Think Tank’s Role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5、2010年7月4日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啟蒙與中國社會轉型研討會”,發表論文《啟蒙與再啟蒙——以日本為視角的思考》。
6、2010年8月29日,參加在北京召開的“2010城市國際化論壇”,發表論文《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設——以東京都為中心的研究》。
報刊評論:
1、《奧姆真理教警示錄》,載《科學時報》,1999年8月2日
2、《面向21世紀的中日關係:理解+耐心》,載《科學時報》,1999年8月11日
3、《居相近與心相知——讀尚會鵬與徐晨陽新著〈東邊的鄰人〉》,載《留學生新聞》(日本),2001年4月15日
4、《莫斯科慶典觸動日俄敏感關係》,載《民營經濟報?天下周刊》2005年3月14日
5、《賴斯亞洲之行走鋼絲》,載《民營經濟報?天下周刊》,2005年3月21日
6、《中國周邊外交再展風采》,載《民營經濟報?天下周刊》,2005年4月25日
7、《大國心態的"三心二意"》, 載《廣州日報》,2006年6月12日
8、《小泉訪美斷想》,載《廣州日報》,2006年06月28日
9、《解決朝鮮飛彈問題考驗中國外交能力》,載《廣州日報》,2006年07月10 日
10、《八國峰會與俄羅斯的大國博弈》,載《廣州日報》, 2006年07月16日
11、《放下武器需要更多勇氣》,載《廣州日報》,2006年07月30日
12、《日本社會輿論"以邪壓正"令人憂》,載《廣州日報》,2006年09月11日
13、《小泉五年執政,留下些什麼》,載《廣州日報》,2006年09月25日
14、《輕鬆登頂後安倍的日子不輕鬆》,載《廣州日報》,2006年09月28日
15、《中非峰會之後話合作》,載《廣州日報》,2006年11月08日
16、《日本為何加快修改<教育基本法>》,載《廣州日報》2006年11月23日
17、《大國崛起的辯證觀》,載《廣州日報》2006年12月4日
18、《防衛廳升格,意在何為?》,載《廣州日報》2006年12月25日
19、《十年滄桑話安南》,載《廣州日報》2006年12月28日
20、《日美直面睚眥之怨》,載《廣州日報》2007年02月06日
21、《中日戰略互惠要從點滴做起》,載《廣州日報》2007年03月06日
22、《不要侮辱她們的靈魂》,載《廣州日報》2007年03月20日
23、《讀不懂李登輝的日本之行》,載《廣州日報》2007年06月25日
24、《說句道歉真就那么難嗎?》,載《廣州日報》2007年07月3日
25、《韓國政府該不該向人質索賠?》,載《廣州日報》2007年09月3日
26、《歷史學家曾預言布希會發動伊拉克戰爭》,載《中國青年報》,2007年09月24日
26、《日本政壇更替的背後》,《北京大學校報》,2007年9月29日
27、《五問福田訪華》,《廣州日報》,2007年12月26日
28、《從幼稚園養老院看日本》,載《新華網》,2008年5月6日
29、《木棉花謝》,載《北京大學校報》,2010年4月5日
30、《地震重創日本 “餘震”影響幾何?》,載《南方日報》,2011年3月16日
科研項目
日本外交危機管理研究;對外觀念研究。
1、2002年——2003年參加李玉教授主持的《中日歷史認識比較研究》課題組,負責“中國的日本警戒 論”一章撰寫工作,已經出版。
2、2003年4月參加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資助項目《中日民間外交新模式的探討》課題組,負責“中日民間教育交流”項目,2004年6月已經結項。
3、2005年3月承擔日本財團項目《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論”》,2005年5月份提交報告書。
4、2005年7月負責日本學術振興會支持項目《日本社會危機管理研究》課題,赴日本政府機構、民間團體、大學科研機構等處進行實地調查,已經結項。
5、2006年~2007年參加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課題《中日關係前瞻性中期戰略報告》課題,負責“日本社會發展與中日關係走向”一章,2007年3月結項。
6、2005年參加袁明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世界多元文化激盪交融中的中國文化建設和文化安全研究”(項目編號052402 ),承擔“世界多元文明激盪交融中的印度文明”一章,2008年11月已經結項。
7、2007年3月參加王緝思、牛軍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冷戰期間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項目編號06JZD001 ),負責“冷戰時期美國危機處理決策研究”一章內容,2009年已經結項。
8、2008年參加朱鋒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中國特色國際關係與外交理論創新研究》,參加“中國國際關係與外交理論研究歷史回顧”部分,預定2011年結項。
9、2009年參加王緝思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中國國際戰略環境預測與國家應對戰略研究》,負責“非傳統安全(人口變化與國際戰略)”部分,預定2012年結項。
10、2010年主持北京市優秀人才計畫研究項目《北京世界城市建設中的公共外交:以日本東京為參照的研究》,預定2012年9月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