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瑪盒

切瑪盒,藏族人民舉行重大的慶典儀式或者歡度藏曆新年之時所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是在精製的斗型木盒中用隔板分開,分別盛入炒麥粒和糌粑,插上青稞穗、紅穗花和酥油花,象徵著人壽年豐、吉祥如意。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每當舉行重大的慶典儀式或者歡度藏曆新年之時,切瑪盒作為吉祥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在這些場面里充當重要的角色。
每逢藏曆新年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趕製這樣的吉祥物。新年這一天,切瑪盒擺在藏柜上,客人來拜年,首先走到切瑪盒前,用拇指和食指捏少許炒麥粒、糌粑,向空中連拋三次,表示先敬三寶神,爾後送入嘴中少許,面對主人說“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恭賀新年。簡單而又文雅的拜年儀式完畢,方才坐在墊子上飲茶敘懷。盡享天倫之樂,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近年來,通過電視螢幕、美術攝影畫面,很多兄弟民族也有所了解。
本來,吉祥物切瑪盒是藏曆新年和婚禮以及一些重大慶典活動中出現,其它地方很少見。近年來,不僅上述場面可以看到切瑪盒,而且在拉薩貢嘎機場迎接貴賓的場面上也出現了切瑪盒,表示民族特色的接客方式,好在這種做法與切瑪盒的內涵意義並不相悖,大家在無形當中認可了。
這樣一種風俗習慣不言而喻肯定會有很長的歷史。在露天公演的藏戲場面上,場中立一根柳樹,柳枝上掛一張藏戲創始人——唐東傑布的畫像,底下放上斗裝糌粑,上面放上幾塊酥油片,中間插一根彩箭,表示吉祥圓滿,這個簡單而大方的吉祥物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小型精製的切瑪盒的前身。由此看來,吉祥物的切瑪盒具有較長的歷史,同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切瑪盒的外在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粗糙、笨拙、簡單的原始形式漸漸變形成為小巧精製的微型家用切瑪盒。目前我們看到的切瑪盒的四周畫上彩色圖案,甚至有的以浮雕形式出現,成為精美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賦予了欣賞價值。尤其是切瑪盒內插上的酥油花板,更加增添了這種色彩。工匠們在峽長的薄木板上,用彩色酥油構畫出美麗的圖案,圖案大多是固定成形的六長壽、六和睦等內容。工匠們的手藝非同一般。木板上勾勒出來的鳥獸、山樹、長壽老人的形象逼真,這是運用特殊材料完成的藝術佳作。切瑪盒上插上彩色酥油花板以後,增添了美感,更加具備欣賞價值。同時豐富它的內涵意義,表達家庭和睦,長者長壽的美好心愿。無論其形式變化多大,它的內涵意義仍然沒有變化。盒內的炒麥粒和糌粑是未加任何修飾的原物。炒麥粒象徵好運,在藏語中,麥粒的諧音同好運無差別。盒內的糌粑顯然象徵人壽年豐。這些象徵意義確定了切瑪盒的內涵,於是作為吉祥物的切瑪盒在歡度藏曆新年之際出現,自然順理成章,人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作為一個吉祥物,其製作應該是規範的。目前看到的切瑪盒中,麥粒和糌粑的擺放究竟誰前誰後不清楚,因此顛倒的現象經常出現。每年都要過藏曆新年,每家每戶都在製作切瑪盒,但這兩樣東西的先後次序未必每年製作者都心中有數。為此筆者向幾位長者詢問過,他們認為:炒麥粒在前,糌粑在後,其原因是客人走到切瑪盒前,首先捏一點炒麥粒,表示主人家走好運,再捏一點糌粑,表示來年人壽年豐。根據這樣的理由,我們製作切瑪盒時,接受切瑪禮儀客人的左邊盒中盛入炒麥粒,右邊盒中盛入糌粑,這樣才能成為符合標準的、名副其實的吉祥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