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薩琳·安·波特

凱薩琳·安·波特

凱薩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ter1890~1980)1890年5月15日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邁阿密海灘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親哈里森·布恩是美國著名拓荒者丹尼爾·布恩的曾侄孫。母親瑪麗·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親。

簡紹:

人物簡紹:

1890年5月15日,凱薩琳·安·波特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邁阿密海灘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親哈里森·布恩是美國著名拓荒者丹尼爾·布恩的曾侄孫。母親瑪麗·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沾親。但是,在她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場打敗了的戰爭的孫女兒”。所謂“打敗了的戰爭”,當然是指那場南北戰爭。波特在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由祖母撫養,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農場上度過她的童年,八歲到十二歲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十二歲到十六歲在厄蘇林修道院讀書。她後來說,在那所修道院裡,她受的是“零零碎碎、完全沒有用的裝飾性教育”。天主教修道院裡刻板、繁瑣的清規戒律不但束縛不了波特的倔強的性格,反而激起了她強烈的反感。她拋棄宗教信仰,從修道院裡出走,同人結婚,從此結束了她的正規的學習生活,也同她的家裡人,尤其是同她父親的關係產生了一道始終沒有彌合的裂痕。但是,波特始終未能消除美國南方舊家和天主教修道院生活在她心頭留下的痕跡;這些經歷每每反映在她筆下的人物身上。她的婚姻生活持續了三年,同她的第一個丈夫分手,獨立謀生,先後在芝加哥的一家報紙工作過,在德克薩斯州短期演唱過蘇格蘭民歌;後來,從事賣文生涯,主要寫書評和政治性評論。一九一七年,進《評論家》周刊編輯部工作。一九一八年起,在丹佛的《落基山新聞》當記者和藝術評論員;一九一九年,因病辭職去紐約,重以賣文為生,有時候為了餬口,不得不代人捉刀。二十年代初期,她離開美國,到墨西哥去研究藝術,在那裡曾經參預左翼政治活動。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瑪麗亞·孔塞普西翁》在《世紀》上問世,這是一篇描繪一個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剛強的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作品。1930年,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開花的猶太樹和其他的故事》出版,書名小說也是以墨西哥為背景的。該書使她獲得了一九三一年美國古根海姆研究基金會提供的資助。她重遊了墨西哥,並且在墨西哥啟程去歐洲。長篇小說《愚人船》中的航行路線同她自己的這次航行的路線完全吻合。可見這次航行對《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係和起了重大的作用。

生平

波特把她的畢生精力都傾注在文學事業上。就象托·斯·艾略特一樣,她的生平遠沒有她的作品那樣絢麗多彩。波特1890年5月15日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邁阿密海灘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親哈里森·布恩是美國著名拓荒者丹尼爾·布恩的曾侄孫。她一直拒絕匆忙寫作或為錢寫作。後來,她一邊創作,一邊在史丹福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加里福尼亞大學英語系任教,併到處講學。
波特後來的作品有小說集《盛開的猶大花和其他故事》(1930)、《《中午酒》(1937)、《灰色騎士灰色馬》(1939)和《斜塔》(1944)等。《中午酒》以美國南方為背景,寫一個專門以搜捕瘋子為職業的人被僱傭瘋子的農場主殺害的故事。作者認為生活中的善與惡,是與非之間的界限有的時候是很難劃分清楚地。《灰色騎士灰色馬》帶有一定的自傳性質,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女記者對帝國主義的反感。她愛上一個軍人,企圖在戰爭中尋的一絲溫暖而不可的。小說用運《新約.啟示錄》中灰色馬的死神典故,充滿一種人無法與命運抗衡的悲劇氣氛。這篇小說是波特最喜愛的作品。
《愚人船》(1961) 作者從1940年開始創作這部小說,波特自稱這是她寫的最費力的一篇小說。它寫1931年希特勒政權以前從墨西哥開往德國的一艘客輪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繪了一幅大難臨頭的世界圖景。作者企圖表明,“惡”總是在“善”的妥協與默契下得逞。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人有毀滅別人和自我的本能。這部作品出版後受到歡迎,但是批評家認為不如他的中短篇小說。波特還有散文集《過去的時日》(1952),記述她對幾個作家的回憶以及她的創作體會。
波特在文學上的聲望發展得很慢,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才在美國文壇上享名。她1950—1952年榮任美國全國文學藝術協會副主席,1962年獲歐-亨利紀念獎和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的“愛默森—梭羅”文學銅質獎章,1967年又獲全國文學藝術協會金質獎章。 1966年,她把二十六篇短篇小說匯集出版後,獲得普利茲獎和全國圖書獎。1970年,她八十大壽時出版了《散文和隨興漫談集》,其中收集了她五十年來所寫的約四十萬餘字的隨筆、文藝批評、創作談、詩作和一部未完成的傳記小說《柯頓-馬賽》。 1977年,她的《千古奇冤》出版。作品寫她20年代參加抗議處死無政府主義者薩柯-攀塞蒂一案的情況。
波特的作品描寫細膩,思想上很有深度。文字講究,風格優美。批評家認為她善於反映生活中人的孤獨、苦悶、失意與得不到理解等問題,她既不採取悲憤激俗的態度也不表示廉價的哀傷,而是以富有詩意的筆調含蓄地加以表達,能使讀者進一步的對人生加以思考。

作品欣賞

《愚人船》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說。講述了在1931年8月,一艘名為“真理號”的船載著50多個頭等艙乘客和876個統艙乘客,從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駛往德國不萊梅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航行途中以各種方法排遣時光,在他們的腦海里則有種種光怪陸離的念頭時時浮現,通過這些不同國籍、不同職業,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張的人物在二十天裡的日常活動和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的態度,凱安波特以她獨特的文體和帶荒誕色彩的筆調為我們構造了一個漂流在水面上的小小社會,描繪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處於大蕭條陰影籠罩下的資本主義的一幅世態畫。書名“愚人船”的含意是與上帝的智慧(天意)相比,世間芸芸眾生都是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