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狩[唐代李世民詩作]

冬狩[唐代李世民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冬狩》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鋪敘環境,再寫詩人乘馬出狩,接著狩獵時的場面,然後寫詩人獵畢返回,最後寫詩人並不沉迷於田獵,而以國事為憂。

作品原文

冬狩

烈烈寒風起,慘慘飛雲浮。

霜濃凝廣隰 ,冰厚結清流。

金鞍移上苑 ,玉勒騁平疇 。

旌旗四望合 ,罝羅一面求 。

楚踣爭兕殪 ,秦亡角鹿愁 。

獸忙投密樹,鴻驚起礫洲 。

騎斂原塵靜,戈回嶺日收 。

心非洛汭逸 ,意在渭濱游 。

禽荒非所樂 ,撫轡更招憂。

詞句注釋

冬狩(shòu):冬季打獵。此詩寫冬獵時之情景。結尾處表達了作者志不在玩樂,而心懷憂民之情。此詩最後一句“撫轡更招憂”與《出獵》詩最後一句“非是悅林叢”的心情比較是沉重的。與《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載:貞觀十八年冬十月“己巳,畋於澠池之天池”,十一月壬申至洛陽,召見已退休的鄭元璹、洛州刺史程名振等,又命張亮、李勣等進軍平壤、遼東,姜行本等“督眾工造梯衝於安蘿山”,準備親征高麗的情況,似相照映。據此,此詩應寫於貞觀十八年(644年)。

廣隰(xí):廣闊的沼澤邊的低濕之地。凝:一作“類”。

金鞍:金制的馬鞍。在這裡指名貴的乘馬。上苑:供帝王欣賞、打獵的園林。移:一作“多”。

玉勒:玉制的馬銜。在這裡泛指馬。平疇:平坦的田地。

四望:向四方眺望。合:合攏。

罝(jū):捕鳥獸的網。一面:網的一面。相傳古代商湯曾提出獵鳥獸時去掉網的三面,只保留一面的主張。後世多用這個典故表示恩及禽獸之意。

楚:楚國。踣(bó):仆,敗亡。《戰國策·楚策》:楚王射兕,一發而殪,仰天笑日:“樂矣,今日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其幸臣安陵君在旁藉機請為王殉葬。此句意謂楚王好獵,佞臣阿諛,為楚國衰亡之因。故以下有“意在渭濱”之語,表明出獵為訪賢也。踣,一作“培”。

秦:秦朝。角:逐,一作“解”。鹿:在這裡用的是秦亡時的典故。《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一:“以鹿喻帝位。”秦亡:一作“秦巴”。

礫:小石塊。驚鴻:一作“鳥騖”。獸忙:一作“獸蛇”。礫洲:一作“樂州”。

日收:日沒。

洛汭(ruì):河南省洛水入黃河處。後又泛指洛陽一帶地區。丘希范《與陳伯之書》:“弔民洛汭,伐罪秦中。”洛陽一帶,古時園林很多,向以風景優美著稱。逸:貪圖安逸。非:一作“悲”。

渭濱游:《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影,非虎非鼴,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文王出獵,果於渭濱遇姜子牙。

禽荒:沉迷於田獵。《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

1.

冬狩(shòu):冬季打獵。此詩寫冬獵時之情景。結尾處表達了作者志不在玩樂,而心懷憂民之情。此詩最後一句“撫轡更招憂”與《出獵》詩最後一句“非是悅林叢”的心情比較是沉重的。與《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載:貞觀十八年冬十月“己巳,畋於澠池之天池”,十一月壬申至洛陽,召見已退休的鄭元璹、洛州刺史程名振等,又命張亮、李勣等進軍平壤、遼東,姜行本等“督眾工造梯衝於安蘿山”,準備親征高麗的情況,似相照映。據此,此詩應寫於貞觀十八年(644年)。

2.

廣隰(xí):廣闊的沼澤邊的低濕之地。凝:一作“類”。

3.

金鞍:金制的馬鞍。在這裡指名貴的乘馬。上苑:供帝王欣賞、打獵的園林。移:一作“多”。

4.

玉勒:玉制的馬銜。在這裡泛指馬。平疇:平坦的田地。

5.

四望:向四方眺望。合:合攏。

6.

罝(jū):捕鳥獸的網。一面:網的一面。相傳古代商湯曾提出獵鳥獸時去掉網的三面,只保留一面的主張。後世多用這個典故表示恩及禽獸之意。

7.

楚:楚國。踣(bó):仆,敗亡。《戰國策·楚策》:楚王射兕,一發而殪,仰天笑日:“樂矣,今日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其幸臣安陵君在旁藉機請為王殉葬。此句意謂楚王好獵,佞臣阿諛,為楚國衰亡之因。故以下有“意在渭濱”之語,表明出獵為訪賢也。踣,一作“培”。

8.

秦:秦朝。角:逐,一作“解”。鹿:在這裡用的是秦亡時的典故。《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一:“以鹿喻帝位。”秦亡:一作“秦巴”。

9.

礫:小石塊。驚鴻:一作“鳥騖”。獸忙:一作“獸蛇”。礫洲:一作“樂州”。

10.

日收:日沒。

11.

洛汭(ruì):河南省洛水入黃河處。後又泛指洛陽一帶地區。丘希范《與陳伯之書》:“弔民洛汭,伐罪秦中。”洛陽一帶,古時園林很多,向以風景優美著稱。逸:貪圖安逸。非:一作“悲”。

12.

渭濱游:《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影,非虎非鼴,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文王出獵,果於渭濱遇姜子牙。

13.

禽荒:沉迷於田獵。《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唐高祖皇帝李淵次子。少年征戰四方,滅隋取天下,功勳卓著。武德元年(618年),為尚書令,封秦王。九年(626年)於玄武門發動兵變,得太子位。旋登基,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帝業空前,史譽“貞觀之治”。卒,廟號太宗。重視文藝,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延獎掖文士。親自修史,勤奮執筆,詩文均有成績。《舊唐書·經籍志下》著錄《唐太宗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四十卷,《全唐文》錄其文七卷,其中賦五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