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清泉中學

冠縣清泉中學

冠縣清泉中學,屬於教育機構,該學校的類型是中學。地處冠縣城區濱河西路西環以西50米。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冠縣清泉街道辦事處中學(原城關中學),簡稱“冠縣清泉中學”。地處冠縣城區濱河西路西環以西50米,始建於1976年,占地面積80餘畝,新建有教學樓、辦公實驗樓、餐廳樓等,並給36個教室配備了教學一體機,在全市首屈一指;還裝配了市一流的心理諮詢室、校園情景劇場、大語文實驗室等,現有30個教學班,在校生1800人,教職工148人,任課教師120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高級教師16人,中級教師98人,碩士研究生1人,省、市級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優質課獲得者30人。
冠縣清泉中學冠縣清泉中學

校長簡介

蘇永周,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省冠縣清泉街道辦事處前張義堡人。2006年10月---2010年12月任冠城鎮第一中學校長,2010年1月至今任冠縣清泉中學校長;縣人大代表、縣勞模、縣優秀共產黨員;先後被評為聊城市教育創新校長、身邊的好校長、縣十佳校長等光榮稱號。
歷屆校長簡介歷屆校長簡介

學校發展簡史

我校始建於1976年。當時,既沒有校舍,更沒有校具。12名任課教師和新招收的二年制初一四個班級的學生,只能被臨時安置在東街國小院內,暫名為“冠縣城關人民公社東街關中國小”。
1977年夏選定校址,並於當年秋徵購土地10.8畝,始建我校。1978年春季開學,把暫棲於冠縣一中的77屆新生遷回本校。學校建成後,正式更名為“冠縣城關人民公社中學”,簡稱“城關中學”。隨即調入了部分有經驗的教育管理人員和部分骨幹教師,與原東街移過來的教師,構成了學校的教育主體,組成了以王春明同志為首的首屆領導班子,學校的教學體制是初、高中一體化的完全中學。九月開始,在本校招收第一屆二年制高中五個班和第三屆國中的四個班學生入校學習。
1979年向西擴展土地13.7畝、1980年向西擴展土地12.18畝。1982年,高中部停止招生後,擴國中為六個教學班規模。1984年最後一屆高中學生畢業,國中擴展為每年八個教學班,並面向全縣招生,成為當時全縣規模最大,教學設備最強及教學成績最優秀的初級中學。1985年,隨著我國行政體制的改革,更名為“冠縣冠城鎮第一中學”。進入上世紀90年代,為滿足城區及周邊鄉鎮學生入我校學習的需要,縣、鎮聯合投資200餘萬元,興建了一座能容納32個教學班的教學樓。1997年到2003年間,通過鎮投縣撥和自籌資金的辦法,又建成了校大門及兩側的辦公樓,微機室,圖書室,餐廳、辦公實驗樓及三棟教師宿舍樓等工程設施。
2010年10月,山東省冠縣冠城鎮人民政府被撤銷,分別成立了“清泉街道辦事處”和“崇文街道辦事處”兩個行政單位,我校劃歸到清泉街道辦事處,同時又更名為“冠縣清泉街道辦事處中學”,簡稱“冠縣清泉中學”。
2011年2月,縣委、縣政府、教育局領導和清泉街道辦事處的領導遠見卓識,深切意識到原校址的空間狹小,城市喧鬧,嚴重的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師生的學習、生活及身心的健康成長。必須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另闢蹊徑,在原校址向西850米、元莊村西征地80餘畝確定新校址。2011年3月—2013年9月,縣財政先後投資2000餘萬元,按照省規範化學校標準異地新建冠縣清泉中學,先後建設高標準教學樓、辦公實驗樓、餐廳樓,建設全市一流的多媒體會議室,全市國中首家配備最先進教學一體機的學校,設施先進的塑膠操場和高標準的學生宿舍樓正在籌建之中,冠縣清泉中學校園環境將逐步實現硬化、美化、亮化,教學設施全市一流的初級中學。2013年9月2日已經正式遷入使用。
尊重學校的發展歷史,在學校三十多年的育人成果的基礎上,凝聚出了“寬容、重德、求實、奉獻、責任、使命”的城關精神和“大而強、名而美、有靈魂”的新清泉形象。校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全校師生學習的座右銘,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教師也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讓師生明確為人之基本準則,養成正確的思想行為方式。
傾注了幾代老城關人的心血和汗水才使我們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今天全縣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一流初級中學。另外,人性化的學校管理;新型的“172”課堂育人模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樂於奉獻的城關精神、新清泉形象也是促使我們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
據不完全統計,建校30多年來,本校所培養的2萬多名學生遍及全國及世界各地。有的已成為了部、省、廳里的公務員或司局級辦事員,有的則走上了領導崗位,擔任了市、縣科局、街道、鄉鎮或一些企事業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有的成為了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和留學生,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工作。

校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辦學目標

打造“大而強、名而美、有靈魂”的幸福學校。

教學模式

“172”課堂育人模式

清泉中學以教研室提出的“激情·高效”課堂為指導,以江蘇東廬中學的講學稿為模板,以“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型課堂為依託,融匯了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和泰安省莊二中的“精彩主持”以及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育人模式,遵循“以人為本、關注生命、面向全體、尊重差異”的原則,充分利用學校優質的信息技術資源及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師結構,探索實施了“172”課堂育人模式。
“1”是指用好一份助學案。七年級使用教研室編寫的教學案,教師上課前要對每份教學案進行個性化加工。八、九年級自行編寫具有“導學、導思、導練”作用的精品助學案,指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建構能力。
“7”是指“提交式”課堂育人模式的7個環節,即“自主探索、提交研討、破解疑難、精講點撥、達標反饋、反思拓展、提煉升華”。這種模式體現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思想,也體現了“嘗試教學”的思想,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解決的自行解決,經過深度思考解決不了的,提交到小組討論解疑,小組討論仍解決不了的,再提交到老師那裡進行解疑,老師根據各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精講點撥。通過這7個教學環節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綠色生態課堂”。在清泉中學,學生已逐漸成為學校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
“2”是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指各個教師在此育人模式的基礎上,化有形為無形,根據班級的差異、學科的特點、課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各學科形成同中有異的育人模式並深入發展,最終開創“百花齊放”的絢麗局面。“百家爭鳴”是指在學術研究上不同教學風格既相互討論和爭辯,又相互學習和借鑑,使其相接、相契,形成求同存異的和諧局面。

“提交式”課堂育人模式七環節:

即“自主探索、提交研討、破解疑難、精講點撥、達標反饋、拓展反思、升華提煉”

“提交式”課堂育人模式七環節解讀:

●自主探索:這是提交式課堂的第一步。課堂上學生必須先預習,並帶著問題預習。問題可按導學案進行,也可能是學生自己在預習中生成的。
●提交研討:學生在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小組內研究討論。小組內研討後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相鄰小組研討。組間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老師。
●破解疑難:學生在自學中把遇到的疑難問題帶入組內,小組長帶領組內成員對同學提交的疑難問題,通過查、找、論進行破解。不能破解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記好,提交到其它小組,在組與組間破解疑難。組間不能解決的問題,等待老師精講點撥。
●精講點撥:小組間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屬於本節課的疑難問題了。對於這些疑難問題,教師在備課中根據教學內容應預知到,已選好方法、備好材料,在課堂上進行精講點撥。
●達標反饋:這一環節是檢測學生對該節內容掌握程度好壞的一個步驟,要用有代表性的習題檢測,要細化,最好不設問答題。對於掌握程度的優劣,仍採用新知問題的處理模式——提交解決。
●反思拓展: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藉助這個環節,通過學生自己表達、自我總結,將本節內容進一步深化。
●提煉升華:聯繫生活實際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或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創新、套用。

師資力量

冠縣清泉中學現有30個教學班,在校生1800人,教職工148人,任課教師120人,學歷達標率100%,其中高級教師16人,中級教師98人,碩士研究生1人,省、市級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優質課獲得者30人。

學校榮譽

2008年被評為“聊城市教學示範學校”,2011年12月被評為“聊城市實驗教學先進單位”,2012年9月被評為“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11月被聊城市委宣傳部、聊城市教育局、聊城日報社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