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性藝術

再現性藝術

再現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 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實物、簽名的布利諾盒子和坎貝爾濃湯罐頭。

再現性藝術

藝術再現乃是藝術中最熟悉最古老的東西,在前蘇格拉底時代,它與希臘人的藝術理論——“藝術乃是自然的直接復現和對自然的模仿”一脈相承。據此,理想藝術,應是一種與現實不分的藝術,藝術品只能透明地揭示出觀看者直接把握到的現實,而不能對這種透明的揭示作任何干預或阻擾。  

源自

“中國當代藝術審美理想和西方現代主義、... 《美術》 2002年 尚輝

來源文章摘要

從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角度看,“911事件”應當真正成為這一藝術系譜最經典的作品。因為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一切命題和特徵都可以體現在這個事件上——它是偶或的,完全出乎世人的意料和想像;它是現成品的,世貿大廈和劫持客機都是表達觀念的新媒介;它是行為的,用自殺式衝撞行為顯示自己在社會空間存在中的感受並以此警示社會;它是觀念的,用伊斯蘭教的文化信仰所策劃的行為去衝撞西方文化的象徵——世貿大廈來揭示“文化衝突”;它是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有哪一件後現代藝術作品如此壯觀,如此攪動了這個世界所有人的視網膜?而且它還把空間張力變為時間的流動,在歷時過程中產生世界範圍的參與性。從後現代主義的邏輯來看,“911事件”無疑是後現代主義不可超越的最偉大的經典作品,而賓·拉登自然更是後現代主義不可超越的最偉大的頂尖大師了,有了他和他的作品的出現,什麼杜尚、什麼博於斯以及他們的後現代主義徒子徒孫們都應該歇菜了。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但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紀,也仍可見其蹤跡。 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大變動的時代,其藝術發展趨勢,與當時的政教權爭有很大關係。自十六世紀初,德國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後,一度受到衝擊而大為失勢的羅馬教廷,在十七世紀又發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運動。在盛行新教的國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質為主,致力新知發展;而在舊教的勢力範圍里,則以宮廷與教會為中心,鼓舞雄壯華麗的美術,一方面誇示強大世俗權力的宮廷趣味,他方面與狂熱而莊嚴的舊教儀式相配合,於是產生了表現力量與富足的十七世紀的巴洛克藝術。

1.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

2.再現性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

羅馬是巴洛克藝術的誕生地,從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個歐洲,以及在美洲的屬地。這時期的畫家傾向在畫中使用弧線及對角線,畫作中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畫裡的空間產生無限的錯覺,藉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畫裡。代表性畫家有:義大利的卡拉瓦吉歐、貝尼尼、法國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

除了畫作外,巴洛克藝術也表現在建築上。充滿裝飾的建築物,大量採用弧線的整體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桂廊和雕刻,都是當時建築物的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