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釋義
共商國是指共同商量國家的政策和方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國是”的“是”,有“正確”的意思,“國是”的意思是“國家大計”,指國家的大政方針,是傳統漢語中專指國家大計、國家政策方針的專用辭彙,也是正規的書面用語,語境莊重、嚴肅,不可寫為“共商國事”。
出處
共商國是一詞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願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商國是。”南朝范曄的《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昔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叔敖曰:“國之有是,眾所惡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對曰:“居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饑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 這裡的“共定國是”,就是共商國家大計、國家政策,而不僅僅是一般的國家事務。“是,則也”(郭璞註:“是,事可法則。”),“則,常也”,“法也”,“國是”即為“國家之法則”、“國策”。
區別
“國事”與“國是”在詞義範圍、適用對象、語體色彩和語法功能上都有區別。“國事”與“國是”意義相近,但不是一個詞的兩種寫法,而是兩個不同的詞,在實際使用上,“國是”要比“國事”的範圍窄,因此不能用“國是”替代“國事”。
(1)詞義範圍不同。
“國是”的“是”字,其含義從一般意義上引申而來,有“到底應該怎么做”這層意思,而“國事”的“事”字則僅指客觀具體的事情。因此,“國事”既可以指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國家事務;而“國是”則專指國家決策、規劃等重大事務。
(2)適用對象不同。
“國事”可用於國內,也可用於國際,如“國事訪問”是一國首腦接受他國邀請所作的正式訪問;“國是”所指的國家大事則嚴格限用於國人在中央所議之國家大事。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共商國是”。
(3)語體色彩不同。
“國事”是頗具口語色彩的詞,“國是”是用於書面語的文言詞。
(4)語法功能不同。
作為名詞,二者都能作主語、賓語,但“國事”還能作定語,如“國事訪問”;而“國是”就無此用法。
(5)語境不同。
“國是”為國家政策方針等重大的決策,而“國事”則是比較具體的事務,由此“國是”與“國事”孰重孰輕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