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耀塘村

設有六耀塘村委會,截止至2012年底,該村總人口約為200人。 設有六耀塘村委會,截止至2011年底,該村總人口約為200人。 農村年例大多以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的,年例節多集中在元宵節前後。

百科名片

六耀塘村位於高州市東岸鎮大潮居委會(原大潮鎮)西北方向。東接樂康,南為高坡村,西側接壤石娥塘村,北方則是十二火灶村(又稱尖峰村)。
全村面積不大,具體數字不詳。該村主要有幾個姓氏。分別為胡、江、盧。設有六耀塘村委會,截止至2012年底,該村總人口約為200人。

簡介

六耀塘村位於東岸鎮大潮居委會(原大潮鎮)西北方向。
全村社會總產值約120萬元(包括各種農作物按市值等價換算、外出務工人員工資所得、勞務所得,投資所得等),人均年總產值6000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左右。
該村地理位置優越,處於交通樞紐位置,東接樂康,南為高坡村,西側接壤石娥塘村,北方則是十二火灶村(又稱尖峰村)。全村面積不大,具體數字不詳。該村主要有幾個姓氏。分別為胡、江、盧等。
設有六耀塘村委會,截止至2011年底,該村總人口約為200人。
該村自然資源豐富,蘊藏有滑石、高嶺土、磷礦、石灰石等10多種礦藏,以石料資源尤為突出,等待開發利用。
該村民風淳樸、人人路不拾遺,白天門不閉戶;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較著名的景點有石棺材、神仙馬蹄印、水響瀑布、大碑原生態河、大片原生深林等,極具開發或旅遊價值。
農業主要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種,春、秋季各收割一次。有的農戶還在冬天收割之後等待來年插秧之時種一些番薯、白蘿蔔、大頭菜等一些副食,因為在農民兄弟眼裡,土地資源容不得浪費,必須要好好的充分利用起來。其次,香蕉、胡椒、黃欖、龍眼、荔枝等水果種植也形成一定規模。不少村民還大力發展養殖業,比如養豬養雞等,也取得較為頗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村里還辦起了一個小型水電站,現今已經併網發電,這也充分體現了村民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回響國家剛剛在閉幕的十八大報告精神里“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努力為節能減排,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屬於自己的貢獻和綿力。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方面,在國家大力建設新農村等有益於農村的利好政策之下,在幾年之前,村里就通上了水泥硬底化公路,大大方便了村民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有力拓寬、增強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引得各地方向的投資人(老闆)前來收購水果、農作物等。最為直接和為村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是:“趕集方便多了!(俗稱趁圩)”
文教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該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建起了高坡國小,為該村的適齡兒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為“贏在起跑線上”打下堅實基礎。到目前為止,已先後陸陸續續的走出了七、八位大學生。這令附近村莊甚至全鎮的人們,無不羨慕和驚嘆。現大部分該村的首批大學生們已學有所成,正分散在祖國大江南北參加“民族崛起和國家復興”的建設中。
但為了回響前幾年國家撤校並教、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的“東風”政策下,該校關停了,目前處於荒廢之中。不能不令人惋惜。

水果飄香

電話區號及郵政編碼

郵編:525234
電話區號:0668

地理位置

習俗

1.年廿六至廿九做(籺)吃
每年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九,該村民間都有做吃的習慣。相傳,人們初時只能種些薯類等雜糧,聊以充飢。為充分利用糧食,人們便將雜糧用木槌搗成粉,加水攪成糊狀蒸煮,令其體積增加幾倍,成為木薯糊、玉米糊之類的食物。再後來,人們已成功地在這塊土地上種上了稻穀,並連連獲得好收成。為慶祝豐收,也為調換口味,人們便按先前之方法,將米搗成粉,並配以蔬菜之類簡單的餡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狀和一定味道的食物,這就是“(籺)”了。初時,人們還只是用梗米(俗稱“粘米”)粉做,後來發現糯米粉黏性更強、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專門用糯米粉做(籺),年復一年,漸成風俗。
2.年晚(正月初一)張貼春聯守歲分壓歲錢
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稱之為年晚或年三十晚。這一天,農村的生產活動基本停止,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鬥神,門額上貼上利是,灶頭、水缸、豬欄、牛欄、谷桶等也要開始貼上一張小紅紙,以示吉利。不過現在人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趕早起床來貼。還搞一些祭祀活動,備辦雞、豬肉、魚等酒菜,燒紙燒香祭祠堂、廟宇、社稷、祖宗、天神、灶君等。
除夕晚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團圓飯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一頓。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過年晚,與家人團聚吃年飯。
3.做年例睇大戲 
年例是村上一個重大的節日,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村是在農曆二月份的,其餘一些“回秋”年例則在七月份,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的,年例節多集中在元宵節前後。
年例是該村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之一,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彩,親人之間相互走動聚在一起“大餐一頓”,“大侃一次”,村鎮街道布置彩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採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後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也極大的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
4.正窮節吃艾(籺)
農曆正月最後一天為“正窮節”,即正月結束的意思。因本地“正”與“蒸”同音,“正窮”即“蒸窮”,是將窮苦病患從人世間“蒸發掉”之意。這天,鄉間戶戶飲艾茶、插艾花、吃艾(籺)。
人們都到田野里採摘艾菜,拿回家中洗淨、曬乾,搓成茸狀,放進鍋中煮熟,搓乾水,伴以米粉、紅糖搓勻,做成艾(籺)。因艾有去塵排積、鎮災驅邪的作用;故艾(籺)也稱“正窮,吃了“正窮”,可使身體健康,無病少痛,人們非常喜歡吃。

鄉村美景

田園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