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公民中學簡介
2009年9月1日,停止高中辦學,改制成為資中縣教育局直屬初級中學。近年,學校工作連續受到資中縣教育局的肯定以及社會各界的讚譽,先後榮獲“藝體特色教育獎”、“最佳文明單位”、“內江市體育田徑項目傳統學校”、“內江市辦學水平良好學校”、“四川體育達標先進單位”等稱號。
![](/img/d/931/nBnauM3XwUTOwYjN5ADM0czM0MTMyADOyMDMwADMwAjMxAzLwA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教學宗旨:用智慧去啟迪學生,用情操去感化學生,用人格去示範學生,用藝術陶冶學生。
教學目標: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鼓勵學生人人創造,個個成才。
雄厚的師資力量:80多名教師,高級教師10人,一級教師36人,有大學本科畢業的教師67人,享受政府津貼的市、縣骨幹教師3名,擁有一支愛生如子、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班主任隊伍和愛崗敬業、勇於開拓、大膽創新、科學決策的管理隊伍。
先進的教學設施
學校藏書2萬餘冊,報刊、雜誌100餘種。學生實驗室、多媒體室、計算機網路室,形體訓練室、美術室、音樂室。與泰達駕校聯合辦學,擁有大、中、小型教練車20餘台,為師生學習駕駛技術、動手操作提供綠色通道,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物質保障。
溫馨的學習環境
綜合樓、教學樓連成一體,長達100米,極其雄偉壯觀,校園內假山淺池,蓮笑魚戲,綠樹成蔭,柳舞鶯歌,百花綻放。有標準的足球場、籃球場、桌球場,可供全校師生運動、健身。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人性化教育。學校食堂、開熱水房、服務部、理髮、縫紉為師生提供一切服務,價廉物美,熱情周到。
多彩的課餘生活
學校開設了網路教育,業餘美術、音樂、體育訓練班,為學生升學成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學校還成立了籃球隊、桌球隊,開闢了公中之聲廣播站、創新文學社、月末文藝匯演等,為學生張揚藝術才能提供平台。
豐碩的育人成果
近年來,高考本科以上人數不斷增加,高考升學率逐年攀升:02年38%;03年41%;04年47%Z(郭明亮以547分考入武漢理工重點大學);05年48.5%;06年藝體本科上線率達49%;07年高考135人參考:上本科11人、專科67人,本、專科上線率52.6%;47人參加中考,上省重3人,市重8人,普高職上線率82.1%。
藝術教育成績顯著
04年參加內江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高中組第一名;05年參加市綜合運動會,學校主力隊員14人為資中奪得第2名,有2人次獲省中學生運動會冠軍;06年美術、舞蹈參加市、縣比賽,獲獎16人次;07年有2名學生被省體院本科特招。
公民中學歷史
(一)公民中學發展的歷史
資中縣公民中學前身系私立進德女子中學。民國8年,就華美女子兩級國小校添設舊制中學班,有學生50餘人,經費由基督教會撥給,校址在縣城小東門外寅賓橋(即縣人民醫院住院部)。民國13年,改名為華美女子初級中學校,按新學制實施標準只辦國中,每年秋季招收新生,有學生80餘人。民國18年,增設高中班,更名為私立進德女子中學。民國24年停辦高中班,又改名為私立進德女子初級中學。民國31年省教育廳批准設定高中班,恢復原校名為私立進德女子中學校,直至解放。
1951年3月,縣人民政府接辦私立進德女子中學校,校名為資中縣私立進德中學。1953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資中縣第五中學校。1954年7月,將高中併入第二中學校,只辦國中部。1956年秋遷往大東街(原文教局地址)。1960年8月,更名為四川省資中縣第三中學校。1961年下年,學校停辦。1962年8月複課,改名為資中縣城區民辦中學,招收城區國中生。1963年下期,恢復學校原名四川省資中縣第三中學校。1965年暑假遷往公民區大井壩(原初七中校址)。1982年,改名為四川省資中縣公民中學校。1992年,改名為四川省資中縣公民職業中學。1996年,恢復學校原名四川省資中縣公民中學校。2005年招收職高班2個(機械班和汽車駕駛維修班),學生50餘人,2006年停招。2008年秋季,公民鎮中心學校的國中部併入,其中學生304人,教職工39人(教師37人、工人2人)。
從以上歷史看來,公民中學的辦學歷史悠久,但發展非常曲折,幾經更名,幾經遷址,幾經拆並,幾經停辦恢復,正由於這樣,學校沒有得到很好的修養生息、壯大規模、提高質量、形成品牌。
(二)近年公民中學發展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公民中學的發展步入了低谷,其主要問題體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班子不團結,位置找不準,工作沒信心,執行力不強。
2.教師隊伍不穩定,素質急需提高。
3.生源嚴重不足且質量差。
4.周邊環境差,社會認可程度低,學生和家長缺乏信任感,不利於學校生存發展。
5.初、高中教學質量多年在全縣排名末尾,國中教學質量在公民鎮也落後於鎮中心學校。2008年下學期期末初三統考,全縣前3000名,公民鎮中心學校59人,占參考人數的32.24%;公民中學42人,只占25%。前4000名,公民鎮中心學校69人,占參考人數的37.7%;公民中學51人,只占30.36%。
6.辦學規模逐年縮小。2002年秋季,國中入學1069人,高中入學800人,總計1869人。以後的規模逐年縮小,到2007年秋季,國中入學只有224人,高中入學只有300人,524人。直到將公民中心學校的國中部併入,2008年秋季,國中入學才有831人,高中規模繼續收縮,入學144人,總計975人。
7.負債200多萬元,資金嚴重不足,學校運轉困難,持續發展後勁不足。
8.在公民鎮乃至全縣,學校形象及影響差。
以上問題的根本在於兩點,即和諧與發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以人為本,文化立校。
二、構建“公民文化”
一所學校應當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文化,這種文化是推進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和不衰實力。
凡是具有學識、能力、思想、遠見和想乾實事、想幹大事的校長都會從構建學校文化入手,抓好學校的科學發展。
從公民中學的現狀與發展來看,以人為本,文化立校,就應當構建學校文化。可構建什麼學校文化,值得認真思考。在研究公民中學的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學校文化策劃的方法,我的初步建議是構建“公民文化”。
我這裡提出的“公民文化”不是政治意義上的“公民文化”。 政治意義上的“公民文化”是將“公民”理解為國家和社會的公民,這一“公民文化”是一種民主文化,是與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取向,是民主制度的隱結構。其特徵是:參與型的政治文化、摒棄了等級特權的政治文化、自由的政治文化。
我這裡提出的“公民文化”是學校意義上的“公民文化”。這一意義上的“公民文化”是將“公民”指定為“公民中學”,“公民文化”就是公民中學的學校文化。這一文化的內涵可以概括闡釋為:明確“立德”理念,確立“三公”校訓,弘揚“進德”傳統,實施“公德教育”,創建“公民文化”,建設和諧校園,實現辦學宗旨和目標。
下面,試做闡述。
(一)明確辦學理念、宗旨和目標
1.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可以確定為:育人必先立德,抓質量必先抓德育。
2.辦學宗旨
辦學宗旨可以確定為:培養具有良好公德、高尚公心、全面素質的合格公民。
3.辦學目標
公民中學應當在較短的時間內辦為優質高中生源基地。由此,可以提出如下的辦學目標:三年辦為規模國中,五年辦為縣優質國中,爭取辦為內江市示範國中。
(二)確立“三公”校訓
根據辦學宗旨,校訓可以確定為“三公”:公德、公心、公民。其釋義為:
“公德”,公共道德,在校訓中是“養成良好公德”之意。
“公心”,公正之心,為公共利益著想的心意,在校訓中是“樹立高尚公心”之意。
“公民”,具有或取得某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力和承擔義務的人,在校訓中是“培育合格公民”之意。
(三)弘揚“進德”傳統
學校的發展不能隔斷歷史。公民中學的發展雖然坎坷,但也有很好的文化積澱,值得我們今天弘揚,這就是“進德”教育傳統。
公民中學的前身是私立進德女子中學。“進德”是學校的校名,也是學校訓育的方法與目的。1928年9月25日制定的《私立進德女子中學訓育綱要》在“訓育之實施”中寫道:“本校實施訓育之法,分積極和消極二種。……而後者對於學生各種俱予以嚴格干涉,使其養成種種良好習慣,而進德於不知不覺之間。”最後一句的“進德於不知不覺之間”明顯表明了“進德”之意。“進德於不知不覺之間”中的“進德”是“使動”用法,是“使德進”之意,換句話說,就是通過訓育,使學生的道德得以進步。由此可見辦學者以“進德”為校名的用心,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視。
私立進德女子中學的訓育在今天仍然有可予借鑑之處,許多仍然可以繼承發揚。《私立進德女子中學訓育綱要》指出本校訓育之主旨為:使學生“具有高尚志願,堅定信仰,與智仁勇諸美德,在家為良善之子女,在社會為有為有守之分子,在國為忠勇守法之國民,在世界為維護正義促進大同之先鋒”。圍繞主旨,對“訓育之要義”、“訓育之徳目”、“訓育之目標”、“訓育之實施”作了明確規定。其中“訓育之徳目”規定:
“甲,對於自己的責任:分身體、品行、行為、學問、服務、信仰六項。
1.身體——康健、整潔、清潔、刻苦、耐勞。
2.品行——誠實、正值、弘毅、謙和、純樸。
3.行為——敏捷、莊重、活潑、謹慎、禮節。
4.學問——勤勉、專精、虛心、審問、思辨。
5.服務——勤儉、忠實、愉快、敬業、有恆。
6.信仰——真誠、正確、專一、堅定、力行。
乙,對於家庭的責任:分父母、夫婦、弟兄、子女、宗族五項。
1.父母——孝順。2. 夫婦——敬愛。3.弟兄——友恭。4.子女——慈愛。5.宗族——敦睦。
丙,對於社會的責任:分朋友、師弟、老幼、鄰里、團體、公眾六項。
1.朋友——信義、規勸。2.師弟——尊敬、和愛。3.老幼——恭敬、愛護。4.鄰里——和睦、互助。5.團體——樂群、合作。6.公眾——秩序、協助。
丁,對於國家的責任,分地方自治、政府、國家、領袖四項。
1.地方自治——熱忱、負責、急公、好義。
2.政府——奉公、守法、勤慎、廉潔。
3.國家——忠貞、公勇、建設、犧牲。
4.領袖——尊敬、信仰、服從、貢獻。
戊,對於世界的責任:分國際、人類、萬物三類。
1.國際——公正、信義、和平。
2.人類——同情、自由、平等。
3.萬物——博愛、創造、善用。”
(四)實施“公德教育”
“公德教育”就是“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中學要辦為名副其實的“公民”中學,就必須認認真真、扎紮實實、卓有成效、持之以恆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頒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發〔2001〕15號),規定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即“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範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這些“行為準則”是:
1.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 、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 、敬業奉獻。
2.社會公德規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
3.職業道德規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民眾、奉獻社會。
4.家庭美德規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總之,我認為,通過“公民文化”的構建,“公民教育”和薰陶,要使公民中學的領導像領導,說領導該說的話,做領導該做的事;教師像教師,教好書,育好人;學生像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