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級拳[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八級拳[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八極拳,中國拳術名稱。“八極”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八極拳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取意於“八方極遠”之地。清末民初時,因王中泉,張景星,李書文,王連峰,霍殿閣,劉雲樵,吳會清等人而聞名中國。八極拳現在盛行於中國北方及台灣。後傳入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丹麥、義大利等地。2008年6月7日,八極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拳種介紹

八級拳八級拳

八極拳為中華武術拳種之一,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遠”之意。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套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里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裡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此拳起源

明代之說

八級拳八級拳

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

源於武當

一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

張岳山創

二說,是清代河南焦作月山寺住持張岳山創。

道士所創

三說,是明末一號“癩”的雲遊高人所創,後傳吳鍾。

以上說法雖然都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但中華文化,特別是道法武術這一塊,基本上都是師父口述心授的,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以上結果都有可能。

歷史沿革

八級拳八級拳

八極拳全名“開門八極拳”。尊癩為一世,吳鍾為二世,吳鍾中年得一女,名榮,為習武近30歲嫁于海豐習長拳者戴氏。她遵八極拳“開門”之精神,將長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飛虎拳、桃花散等拳術依八極拳法之風格,提煉修改,傳回孟村。此後,求習八極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吳及族弟吳鍾毓開門授藝,求藝者數十人。除本鎮吳、丁各氏外,亦有羅疃等地者。

民國二十年載:張殿奎,滄縣新縣鎮人,自設武館,授徒百餘。新縣鎮北距孟村鎮9公里,東距羅疃村2公里,人稱此地為“八極窩”。

八極拳據傳由癩姓道士傳藝河北省孟村鎮人吳鍾:吳鍾傳藝其女吳榮。孟村遂成為八極拳的發源地地。自吳榮之後,八極拳分兩支傳習:一是吳氏本家及其門生。近代傳衍不絕,造詣較深者有吳楠、吳愷、吳會清、吳秀峰、吳連枝。其近親馬鳳圖影響較大,傳人較廣。另一支是王四學藝於孟襯後,傳羅噇張克明,張傳其子張景星、黃四海等。張景星傳人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李書文、馬英圖、韓化臣、張玉衡(張景星之子)等。

自吳、李、馬之後,八極拳由滄州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國。

清雍正年間,著名八極拳大師吳鍾(字弘升)隻身三進南少林寺,機關暗器無一沾身,且一枝大槍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無敵手,被譽為“南京到北京,神槍數吳鍾”的美稱。

“辛亥革命”後,直隸總督曹錕擴軍備戰,以比武打擂的形式,選拔武術精英,當年眾多武林高手同去競選大總統曹錕的警衛長,最後只剩下同是滄州小集村的王連峰與霍殿閣兩人,最終霍殿閣敗北,王連峰當選,後來霍殿閣去長春當了溥儀皇帝的保鏢。

近代八極拳名家李書文(字同臣)練功成癖,寒暑不輟,深得槍法之奧秘,武術界內稱“神槍李”。《滄縣誌》載:“李書文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窗紙振盪有聲。李以槍刺樹上棗,一槍一隻。刺壁之蠅,蠅落而壁無痕。鐵錐入壁,力拔甚難,他以槍攪之,錐即出。”

《武林史話》記有八極拳師的三大保鏢如下:“八極拳”乃是以其實戰能力而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寫了濃重一筆。八極拳名師李書文是以其大槍而馳名天下的,曾被許蘭洲將軍、李八極拳景林提督等召用為保鏢和武術教師,在軍閥割據時代,曾活躍在風雲多變的中國政治舞台上。而李書文的三個弟子,也曾在激烈變革的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奇異的角色。

李書文的大弟子霍殿閣做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和警衛官,直到偽滿。

李書文的最後一個弟子劉雲樵,在國民黨政府警備隊服役,當過侍衛隊教官和蔣介石警衛。

而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做過毛澤東主席的警衛。

如此,傳奇般的李書文的三個弟子先後出現在多變的中國歷史權力層支撐點上,可見八極拳的強勁。

就觀賞性而言,八極拳動靜結合、舒展大方、協調優美、神形兼備。

八極拳法至今日,已傳11世,各世傳人之佼佼者有吳鍾吳榮吳楠,吳鍾毓,李大忠吳凱張克明吳會清黃四海張景星、李貴章、曹井田,李書文、王錫慶、強瑞清、馬鳳圖、馬英圖、吳秀峰、韓會清、王連峰、孫亮亭、李萬成、高貴林、吳兆海、丁玉林、霍殿閣、李萼堂、李樹森、樊青雲、馬賢達、馬明達、吳連枝、馮玉璽、王景祥、張學元、田金鐘、尹樹春、霍慶雲、崔洪起、黃玉柱、祝笑天等。

今日之八極拳法,遍及華夏,傳至海外。形成重大規模及影響的有:霍殿閣霍慶雲的八極拳以長春為中心,傳播遍及東北三省;馬鳳圖、馬英圖棲身甘肅,傳八極拳法於西北五省區;吳秀峰在津授徒數百人;王景祥、田金鐘等人在津,廣傳八極拳術;馬賢達、馬明達授藝國內外,其著述在國內外均有影響。

八極拳傳播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風格不同的拳法技術,有古樸、莊重、實用的“霍氏八極拳”;有靈活、快速的“馬氏通背八極拳”;有流暢、活潑的“吳氏劈掛八極拳”;有節奏鮮明的“台灣螳螂八極拳”等等。

滄州尹樹春受業於吳秀峰;青縣孫福太受業於馮林潮;肖官屯黃玉柱受業於狼兒口張福順,均傳藝於滄州市重點業餘體校武術教練。吳連枝曾一次接待香港、兩次接待美國、十一次接待日本訪和習藝者,並四次應邀赴日本大阪等地授藝、講學。1982年,香港《技擊》雜誌刊載介紹尹宗琦的文章。同年,日本松田隆智率代表團來滄考察。2010年8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Ⅵ-28八極拳

風格特色

八級拳八級拳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由於八極拳動作剛勁、樸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聞名於其剛猛暴烈的拳風,同時也聞名於其進身靠打的招式。絕招“鐵山靠”便是其中翹楚。八極弟子們習練“鐵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牆、靠樹、靠樁,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鐵山靠”在進招之時的關鍵就是進身,以“打人如親吻”的距離接近對手,用肩部撞擊對方。其看似以肩部為發力點,實則結合了腰胯部的扭轉力,合全身之力向對方靠去,給人極大的傷害,將人摔倒。“開門出手,六力合一”,六大開之勁力,在八極拳的“鐵山靠”上面,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下盤功夫中,“搓踢”是八極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八極拳講究“行步如趟泥,腳不過膝”。而搓踢正是這種步法的體現,他要求踢擊時攻擊點落於對手的膝關節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雖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殺傷力,但是卻意在用踢絆破壞對手的腳下重心,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

此外,八極拳是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它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部隊、武警中操練的擒拿、背摔、格鬥等,都吸收了八極拳的某些特點。

八極拳精神講究十六字訣,即“忠肝義膽以身做盾捨身無我臨危當先”故而溥儀、蔣介石、毛澤東等人都曾以八極拳傳人作為自己的保鏢。

套路招式

基本招式

八級拳八級拳

八極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極架、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四郎寬拳、六肘頭、太宗拳、太祖拳、華拳、飛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行者棒、八棍頭、純陽九宮劍等。拳械套路,可單練,亦可對練。

八極拳以六大開、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套路有八極小架、八極拳(亦稱“八極對接”)、六肘頭、剛功八極、八極新架、八極雙軟等。器械以陸合大槍、對扎大陸合為主:其勁道講求崩、撼、突、擊、挨、戳、擠、靠、以及撞靠勁、纏捆勁等。特點為動作簡潔、長短相兼、發勁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疊用、下盤穩固。

八極對接單練稱“八極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勢。主要拳勢有理打頂肘、左右提打、端檔、托窗、轉環掌、大纏、小纏、挎塌、跪膝、撲面掌、落步砸等。

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

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

主要內容

八級拳八級拳

一、金剛八勢(基本開門練法):撐錘(崩弓竄箭急)、降龍(五嶽朝天錐)、伏虎(六合撲地錦)、劈山掌(劈山斧加鋼)、探馬掌(登山探馬準)、虎抱(圈攔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擠)、鶴步推(鶴步推山穩)。

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八極拳小架(同時可以配泥球耗軟架)。

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準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

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

七、對練項目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滑大桿子)、耗大槍架、子龍槍。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撲刀)、春秋大刀。

3.月霞劍、青萍劍。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雙戟雙鉤、鴛鴦鋱、雁翅鏜等。

八級拳八級拳

九、雙練器械有:對劈月霞劍、對盤六合槍、單刀拐進槍、撲刀進槍、春秋刀對雙劍、三節棍對雙拐、梢子棍對槍

十、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

八極架:練八極拳者多從“八極架”入手,亦有人稱其為“功架拳”、“小八極”或“小架子”,是八極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易練,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實用價值。

約計27勢,每勢均是一獨立招式。招式不同,練法亦異。各勢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勢與勢間,勾掛連環,變化巧妙。此外,八極門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稱“八招法”,也隱秘在八極架路中。是招,一經點撥、析解、試手,即可掌握。

六大開:指“頂、抱、擔、提、挎、纏”六種基本方法,是各種動作的母系。「頂」是上領、下沉、左頂、右拉四面八方勁發力的十字整力;「抱」是緊縮一團,枕戈待發,寓攻於防,防中有攻的技法;「擔」是以拳輪為力點,由上往下的蓋、砸拳法;「提」是指腿法之變化;「挎」是彎臂短擊法和快摔法;「纏」有大小之分,小纏纏腕,大纏纏臂。拳譜中講述六大開:“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挎合練單揚打,順步腰身便是纏,翻身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後傳。”

八大招:(1)閻王三點手,(2)猛虎硬爬山,(3)迎門三不顧,(4)霸王硬折韁,(5)迎風朝陽掌,(6)左右硬開門,(7)黃鶯雙抱爪,(8)立地通天炮。

基本要領

十大要求

八級拳八級拳

1)姿勢舒展(十字勁)

2)手腳相隨(眼隨手轉,拳腳齊發)3)下盤穩固(腿不過襠,腳不離地,無躥蹦、跳躍步法)

4)勁力短快5)變化突然6)擁搓代緩(纏絲勁和“擁搓”步法)

7)以氣吹力(吐氣發聲,以聲助勢,以氣催力)

8)剛柔相兼(以“四六”為主,用“擁搓”步法)

9)陰陽頓挫10)神形兼備

主要要領

勁力:講求崩、憾、突擊。崩,如山崩之勢;憾,如震撼山嶽;突擊,為用法突然,動作乾脆。須貫通於肩、肘、拳、胯、膝、腳六個部位。發力瞬間要勁如崩弓,發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以剛勁為主。

行氣:要求始於閭尾,發於項梗,源泉於腰,行步若淌泥,氣要下沉,忌浮。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氣下,(3)外方內圓,(4)含胸拔頂,(5)抖胯合腰,(6)手腳相合,(7)氣力貫通,(8)三盤連環,(9)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馬,即用擁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步法歌訣: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兩膝微下蹲,松胯易佇腰,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飄搖。還有"八極,八極,兩腳不離地"的說法。

技擊手法:講求寸截、寸拿、硬開硬打、挨。戳。擠、靠、崩、撼、突擊。口訣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摟、七硬、八摔。

八極拳技擊講究彼不動,我不動,彼若不動,我以引手誘敵發招,隨即用崩開裹迸之法強開對方之門,貼身暴發,三盤連擊,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舉成功。

拳歌

八級拳八級拳

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動作乾脆,發力剛猛

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拳訣

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練功歌訣

八級拳八級拳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

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

五練心肝膽脾腎,六練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

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技擊歌訣

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捨正門,腳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

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發力技術

發力原理

八極拳的發力以“剛猛暴烈,崩撼突擊”“動如繃弓,發若炸雷”為特色,從而有別於其它拳種。其勁法主要有十字勁、沉墜勁、纏絲勁等,但各種勁力之間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互相兼容的整體。

發力過程

八級拳八級拳

拳諺云:“動如繃弓,發若炸雷”,這是對八極拳發力過程的形象說法。“動如繃弓”是蓄勁的過程,意思是身體像拉開的弓一樣,蓄滿勁力,然後把渾身所蓄之勁傳遞到肢體而釋放出去。實際上用“身如弓,拳似箭”這種說法來形容八極拳的蓄勁發力過程則更加貼切。

“發若炸雷”則是描述八極拳發力瞬間的特徵。其中包含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發力要突然、猛烈,使人猝不及防,要有摧枯拉朽的氣勢;二是發力要以人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發出,任何方向都要有力的存在,就象炸彈在空中爆炸一樣。

八極拳的發力雖然剛猛暴烈,但在練習和套用時都講究“勁到頭髮”,也就是通常練武術講的“寸勁”、“爆發力”,但八極拳所發出的是督透之勁,不是抖彈之勁。八極拳發力的全過程可分為前期動作的運動過程(發力的準備過程)和發力過程,發力動作的運動過程要放鬆,要達到松而不懈、快而不僵的要求,以便在節省體力、理順筋脈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動作過程,當動作運行到指定位置時,再突然發力。所以八極拳的發力過程要領總結起來就是:發力前的過程要放鬆、要快速,快速到位,到位發力。這既是練習時的要求,也是套用時的要領。

發力特點

通過對八極拳勁力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八極拳發力的特點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勁整力猛、暴烈突然。由於八極拳的發力是整體發力,勁力是由人體內向外發出的,且各個部位高度協調,同時發動,充分激發了人體內的潛能,使之瞬間向外爆發出來,形成了八極拳勁力剛猛暴烈的特點。在實用時威力奇大,極具殺傷力,即使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招式也極具實效性。

二是勁力渾圓、攻防兼備。我們前面已經講到,八極拳的勁力是以人體為中心向四處輻射發出,其中既有顯現的力,也有隱藏的力,可以說全身無處不藏力。有些方面看似無力,觸之則有力,而且在各個方向都有力存在。對手無論在任何方向實施破解或偷襲,或者從幾個不同方向同時進攻,都會遇到一股強大勁力的反彈,從而起到保護自己,傷害對手的作用。

三是剛柔相繼、虛實相生。八極拳的勁力看似剛猛,而在蓄勁和勁力運行的過程中又要做到柔順自然,快而不僵,柔而不懈,快速到位後突然發力。其過程的柔順和發力的剛猛,充分體現了八極拳勁力剛柔相濟的特點,柔順的過程為發力的剛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充分的保證。這種剛柔相濟的勁力使得八極拳的招式在套用時能夠虛實相生,每一招每一式皆可實可虛,不發力為虛,發力即為實,不到位為虛,到位後即變為實,因此可使人虛實難辯,真假難分。

四是以氣促力、簡捷實用。八極拳在發力時都伴以擤氣,以使氣力相合,內外合一。即使是最簡單的招式,也蘊藏著極為巧妙的勁力,且可使內氣直接用於實戰,從而發出督透之勁。此勁後續極強,就向大海的波濤一樣,連綿不斷,一浪高過一浪,直透體內,傷及五臟六腑,使人無法抵抗。人在受到打擊以後,外面沒感到怎么樣,而內臟卻似翻江倒海般難以忍受,這也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傷”。

習拳問題

八極拳的發力對整體協調性要求很高,其細膩之處也很多,因此在練習時會遇到一些問題,出現一些錯誤,總結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要領不明,二是片面理解,三是急於發力,四是勁力不合。

要領不明是指對發力的要領無法正確理解,或者淺嘗輒止,從而產生錯誤的判斷。由於是認識上的錯誤,或者是由於老師的錯誤講授,而形成了學生的錯誤觀念,這種觀念一旦形成是非常頑固的,別人的忠告是很難聽進去的,所以最後練出來的就不是八極拳的勁力了,就象武術界人們常說的“練的是八極拳的架,不是八極拳的勁”。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就是克服自以為是的心態,虛心向有名望的老拳師請教,如果向連自己老師都非常尊敬的老拳師請教就更好了,請教時要真心誠意,人家才能真正告訴你,得到有經驗老拳師的指導後,要細觀察,從中悟出道理來。

片面理解是指對發力的要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抓住一點,不計其餘。致使發力時在某一個側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其它方面則違背了拳意要領的要求。例如:大家都知道八極拳是取八方極遠之意,但有的人在練習發力時只有一方極遠,還有的每在發力時肢體放過了頭,好像是達到了極遠,但發力力點不明,整體不是爆炸勁,也失去了八極拳的真意。

急於發力是指雖然知道了正確的要領,但還沒有落實到實際動作中去,在整體還沒有和順的情況下,急於在動作中發出勁力。一般人們都認為八極拳的勁力剛猛,總覺得不發力不足以體現八極拳的特點,從而急於發力,圖一時之快,結果導致了勁力僵硬、不合等諸多不利因素的生成,阻礙了正確勁力的形成。雖然勤修苦練,功夫沒少下,但還是事倍功半,進展緩慢,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克服的方法是不要急於發力,要在慢練中仔細體會要領,使要領自然地溶於動作中去,然後逐漸嘗試發力,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勁力不合是指發力時達不到六合的要求,整體不協調,也就是老拳師講的“打的不整”。所謂“整”就是整體發力,也就是合。勁力不合的主要表現一是擤氣與發力不同步;二是跺腳與發力脫節;三是缺乏豎頸、頂頂之力;四是後手與前手勁力不等,後手向後偏斜等;五是缺乏沉墜勁,身體起伏不定,時高時低等等。克服這些毛病的方法最好是由老師一一糾正,也可以由功夫好的師兄代勞,習拳者關鍵是要用心領悟,認真改正,才能逐個克服毛病。

練習方法

練習八極拳的發力技術,首先要正確掌握要領,而最基本的要領就是八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基本要求,即“含胸拔背、頂頂拔腰、沉肩墜肘、氣貫丹田”。然後再仔細琢磨八極拳發力的原理及過程,這樣邊理論邊實踐,反覆印證,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從“十字勁”入手。因為“十字勁”是八極拳勁力的主流,同時又包含了其它勁法,因此先把這個勁練好了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所謂“十字勁”是指前手向前打的勁力和後手向後拉的勁力構成了“十字”的一橫;而沉肩、墜肘、跺腳、擤氣即四肢百骸向下沉墜的勁,同頂頂、豎頸、拔腰形成向上的頂拔勁,構成了“十字”的一豎,因此我們叫它“十字勁”,也叫“十字頂拔勁”。

三是要選擇能夠充分體現八極拳勁力特點的動作來練習。這些動作主要就是撐錘、迎面掌和懷抱嬰兒(馬步頂肘),無論是站樁培植內力,還是試勁、放勁都從這幾個動作入手,進行反覆練習。每個動作要一招一式地練,力求準確,切記毛草,最後由練習數量的積累而達到質的變化。老拳師們講:“懷抱嬰兒不打到兩萬下,勁是出不來的”。而撐錘和迎面掌則應該“沒遍數地練,越多越好,要學到老練到老。”練久了自會體驗到其中奧妙無窮。

四是要循序漸進。練習時要先打暗勁體會要領在身體各方面的感覺,待感覺對了以後方可嘗試發一點力,再隨功力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勁力,也就是“用暗勁把明勁逗出來”。但在具有一定功力後也切記少放足勁(即十分勁)。

五是八極拳練的是爆發力,也就是人們說的“寸勁”,他講的是勁到頭髮,但發的是督透勁,不是抖彈勁。動作過程要柔順自然,要充分放鬆,但要松而不懈,快速到位後,突然發力,發力時“象一垛泥撂到那”既要實又要穩,不能晃動、顫動。

勁力是拳術的靈魂,只有把勁力練好,才能為以後的拳術練習打下深厚的基礎,才能把實用技法練好、用精,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隨時發出整體渾圓力,才能在實戰中發揮巨大威力。

跺腳技術

八極拳的跺腳、擤氣和發力,共同構成了八極拳勁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成為八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基本特徵,失去了這些基本要素,就失去了八極拳的本質。因此,基本要素奠定了整個拳術技藝的基礎,是習拳者必須首先掌握的技術,它對拳術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八極拳的習練者和愛好者很多

,但都普遍地存在基本技術不過關,甚至不入門的現象,從而導致雖苦修多年而難以登堂入室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從本講開始將對八極拳的基本技術陸續進行分析講解,希望能對八極拳愛好者有所幫助和啟示,從中悟出八極拳的精華所在。

八極拳的“跺腳”也稱“跺子”,是構成八極拳獨特步法的主要因素,也是八極拳勁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跺腳有原地跺、上步跺、退步跺、雙腳跺、單腳跺、碾跺等不同的演練形式,在練習時有輕、重、緩、急、明、暗的區別。

跺腳作用

跺腳技術的作用有四:一可助拳勢,二可固根基,三可增功力,四可攻下盤。

所謂助拳勢。一是通過跺腳技術的練習,使全身勁力協調和順,從而有助於上肢、軀幹等部位的發力,增加打擊力度和效果。二是跺腳產生的山崩地裂的氣勢,可產生威懾敵膽的作用,在心理上給對方施加壓力,使之產生畏懼感,起到先聲奪人之效。

所謂固根基。是指發力產生的沉墜勁,通過跺腳直透地表,扎向地下,使人腳下生根,下盤穩固,也就是在瞬間迅速增加了腳與地面的摩擦力。

所謂增功力。即是經過長期的跺腳練習,可增加下肢的勁力,且可產生透力,武林中練功有蹬踹石滾之法,我們是蹬踹地球之法。

所謂攻下盤。是指跺腳是比較隱蔽的腿法,即可以踩踏對方之腳,踩中則可碎其腳趾腳骨,踩不中也可占據中門,亂對方之步法,所謂腳踏中門既是此理。同時又可吃住對方下盤,施展三盤連擊的技法,使對方防不勝防,極具實效性。

易犯錯誤

練習跺腳技術易犯的錯誤主要有四:一是抬腳過高,二是落腳不實,三是力點不明,四是勁力不合。八極拳的跺腳與其它拳種的震腳不同,特別是與長拳的震腳有很大區別,其技法也非常細膩。

抬腳過高是由於習練者不求甚解,簡單模仿,不明其理,在理解上產生偏差而造成的,他們總覺得高抬腳才能使上勁。拳諺云:“八極八極腳不離地。”八極拳的腿法要求高不過膝,步法則要求貼近地面而行,以保證下盤的穩固。

落腳不實也就是通常八極拳師所講的放腳片,聽起來啪啪直響,聲音清脆,雖然有很好的表演效果,但由於勁力只停留在地表面,沒有實用價值。正確的跺腳落地後,勁力直透地面,深入地下,聲音沉悶、渾厚,聽起來聲音是從地下發出的,在室內練習時你會感到地面、牆壁都在顫動。

力點不明主要是指腳趾、腳掌、腳跟、腳掌外側等部位用力不清,或產生錯誤的局部用力,從而造成腳跟、踝等部位損傷,影響練功效果及對正確方法的掌握。在練習跺腳時,應根據不同的動作需求和用途,而使著力點有所變化,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證十趾抓地,決不允許腳跟先著地。

勁力不合是產生各種錯誤的根源,主要表現是單純為了跺腳而跺腳,形成腿腳用力與整體勁力、擤氣不協調,致使內氣不能下貫,勁力無法下沉。有的人為了增加跺腳的勁力,身體先向上起再向下沉,反而弄巧成拙,把勁打散了。練習跺腳不得要領,即影響整體拳技水平的提高,還會造成損傷,輕者容易使足部受傷,嚴重者會震動大腦,引發腦血管病變。

正確方法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練習場地。跺腳的練習最好選擇在土質地面上進行,水泥地太硬易受傷,地板有彈性不易產生透勁、實勁,地毯太軟總有使不上勁的感覺,久之也會影響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是要循序漸進,由輕漸重,以輕為主。輕跺腳也就是所說的用暗勁,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發力,要通過多練暗勁,使勁力和順,周身協調,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嘗試發力,也就是老拳師們所說的“用暗勁把明勁逗出來”。即使已經具有一定功力以後,也要少打明勁,更要少放足勁(即十分勁),以免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甚至受傷。錯誤的東西一旦形成並養成習慣,以後改起來就難了,即所謂“學拳容易改拳難”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跺腳要與擤氣相合。拳術的內外是否相合,主要是看氣與力是否相合,氣與力合是拳術六合的關鍵,跺腳本身也是一種發力,因此跺腳與擤氣相合,也是完成跺腳技術的必備因素。跺腳與擤氣相合的主要標誌就是兩者同時產生,同時完成,不能有超前和滯後的現象,更不能在跺腳時沒有擤氣。擤氣的程度要與用力的輕重相一致,以便用內氣的下貫來防止地面的反作用力損傷身體。

四是姿勢要正確。跺腳時抬腳不可過高,下跺發力前腳應該儘量降低高度。腿的彎曲要適度,過直不利緩解地面的反作用力,過曲則易使跺腳與整體勁力脫節,從而產生局部用力、整體不合的現象,因而初練時拳架應略高一些為妥。

五是練習跺腳要與其它動作配合。練習時要遵循由簡到繁的原則,可結合步法先練無上肢運動的跺腳動作,然後增加簡單的上肢動作,逐漸套用到較複雜的動作中去,但不能操之過急,造成因上肢動作而影響跺腳的質量。

六是跺腳要與整體勁力相合。跺腳是整體發力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是十字勁中向下沉墜勁的一種反映,它不應該是腿腳局部用力的動作,而是整體發力時把腿腳催下去的,所以凡是有發力的動作必須有跺腳,跺腳勁力的大小直接受整體勁力的支配。

跺腳技術雖為八極拳的基本技術,但對整個拳術技藝的作用至關重要,其原理及作用絕非一篇文字所能概括,其深奧之處更非文字所能揭示,但習練者如能將此文內容理解透徹,在練習時細細體悟,並假以時日,跺腳技術自會日趨精純,整體拳技水平更會有很大的提高。

擤氣技術

八極拳的擤氣是構成八極拳勁力特徵的基本要素,是八極拳獨有的用氣之法。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是拳家們的經驗之談。我國的傳統武術都強調內外兼修,對練氣一直都非常重視,這也是中國傳統武術與其它搏擊術的主要區別。武術中的練氣之法有很多,其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主要有內養和外用兩大類,而擤氣之法是最能套用於實戰的氣法。

擤氣作用

擤氣是八極拳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它的主要作用有四:一可穩下盤,二可增勁力,三可壯筋骨,四可促六合。

所謂穩下盤。就是通過擤氣,促進內氣下貫,也就是使丹田之氣通過雙腿注入雙足,由湧泉穴向下發出,從而使下盤穩固。所謂“氣沉則穩,氣浮則飄”就是這個道理。在套用時,當對方企圖摔倒你而發力的一瞬間,你即可擤氣下沉,則對方很難摔動你,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千斤墜”功夫。

所謂增勁力。就是通過擤氣,激發丹田之氣,使之由肢體的發功點發出,從而增加發功點的打擊力度,且可以透入對方體內,傷其內臟器官。所以,進攻類技法伴以擤氣可以增加打擊效果。

所謂壯筋骨。就是在擤氣的瞬間,使身體的所有部位都充滿真氣,猶如充氣的皮球,即可抗擊打,又能反彈。當遇到對方進攻而無法躲避時,擤氣可使外來勁力無法透入我之體內,從而增加了身體各部位的抗擊打能力;又可利用擤氣產生反彈之力,傷及對手,對手用力越大受傷越重。在練習靠山背、靠樁等身體拍打類功法時,伴以擤氣,可避免內臟受傷,促進功力的增長。

所謂促六合。既是促進拳術六合要求的實現。拳術都講六合,其中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又有說手、眼、身),是對身體外形協調一致的要求。內三合中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是對人體內在因素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而“氣與力合”則是溝通內外的關鍵環節。也就是說只有氣與力合才能使內外相合,內外相合才能達到六合。八極拳在發力時伴以擤氣,就是氣與力合的具體途徑,練八極拳如果擤氣不得要領,或者不會擤氣,都會導致內外不合,練一輩子也難以登堂入室。

練習問題

擤氣作為八極拳的一項基本技術,在習拳之初,就要同時練習擤氣。而且它又是八極拳六合的關鍵,所以我們應該儘早地把它重視起來,在擤氣技術上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及時地加以解決。這些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沒有擤氣,二是機械模仿,三是要領不明,四是時間過長,五是氣力不合。

沒有擤氣:其主要原因是對八極拳的了解膚淺,試想沒有氣與力合那有拳術六合,氣與力不合也就失去了拳術的本質,你練的還是八極拳嗎?有的人隨老師習練八極拳多年,仍不會擤氣,當問老師擤氣技術時,老師說:“你還沒練到時候,練早了會出偏差。”結果連隨之習練八極拳幾十年的弟子都不會擤氣,練的都是“蔫巴拳”,真不知到他什麼時候能教“擤氣”?恐怕就連他自己也只是聽說,根本沒有練過吧?這實在是誤人子弟。

機械模仿:是多數初學者易犯的毛病,原因主要是教練的問題,或保守思想嚴重而不願細講,或自己也不明所以,因而無法講清。所以學生們只好機械模仿老師,老師“哼”學生就跟著“哼”,老師“哈”學生也跟著“哈”,更有甚者還把每個動作與“哼”、“哈”對號入座,這就是機械模仿的最明顯特徵。

要領不明:是指對擤氣的原理不知所以,對練習的方法步驟不甚明了,不同情況時擤氣的運用區別含混不清,因而產生偏差。有的只用鼻腔擤氣,在發力較大時由於鼻腔狹窄而憋得滿臉通紅,致使氣血上涌,不但造成鼻腔內毛細血管破裂出血,還會對腦血管及腦神經產生不良影響。有的要求舌舔上顎,這在發力較小隻用鼻腔擤氣時是對的,但當發力較大而需用口腔參與擤氣時,則形成舌頭阻礙氣流噴出而參加擤氣過程,影響了擤氣的正常運行,久之形成錯誤,難以提高擤氣的質量。

時間過長:是指擤氣過程所用的時間明顯拉長,這樣非但不能起到擤氣的應有作用,而且使體內真氣泄出,弄巧成拙,事與願違。就像泄了氣的皮球,軟弱無力,既不能增加勁力,更不能提高抗擊打能力。

氣力不合:前面所說的幾種情況都會影響拳術的氣與力合。但我在這裡所說的氣力不合主要是指擤氣與發力不同步,不是超前就是滯後的現象。主要表現是有的先擤氣後發力,有的先發力後擤氣,還有的擤氣時間長於發力時間等等。

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久而久之形成習慣,直接阻礙拳術技術水平的提高,影響對八極拳技術的正確理解,在套用時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副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及時更正錯誤做法,使自己的拳技水平順利地向前發展。

正確方法

八極拳的擤氣發聲不同於其它拳種的發聲,與練拳喊叫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練習擤氣時要明確以下幾點。

1.要明確擤氣的過程和要求

八極拳的擤氣是在發力的瞬間快速排出體內浮氣,從而使內氣下貫,真氣記憶體。擤氣的關鍵是整個過程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要與發力同時產生,同時結束,不能有任何一方超前或滯後,這樣才能達到氣與力合的作用。

2.要弄清“哼哈”二氣的實質

通常八極拳師們講擤氣時,都說有“哼哈”二氣,有的還把它落實到具體動作上,哪些動作為“哼”,哪些動作用“哈”,卻也直觀,易懂易記。但筆者以為“哼哈”二氣只是擤氣的外在表像,不是擤氣之本質所在,如果只在外部表像上去理解和指導練功,則難免會產生偏差。

“哼哈”二氣之區別是由擤氣的程度決定的,而擤氣的程度又取決於發力,也就是擤氣與發力在程度上應該是高度一致的。發力小或打暗勁時,擤氣則輕微,這時排出浮氣的數量也少,只用鼻腔即可完成,由於氣流通過鼻腔所發出的聲音與“哼”相近,拳家們取之謂“哼”。發力較大或放足勁時,擤氣則重,這時排出浮氣的數量也多,而鼻腔狹窄,顯然不足以完成任務,這時就需要用口腔補充,甚至以口腔為主,以保證擤氣過程的順利完成,由於大部分高速氣流由口腔通過,所發出的聲音與“哈”相近,拳家們謂之“哈”。這就是“哼哈”二氣的形成原因及實質所在。

因此,在習練擤氣的過程中,何時用“哼”,何時用“哈”,是由發力的大小,擤氣的輕重所決定的。假如我們只用一、二分勁練一套小架時,擤氣只用鼻腔就足夠了,那么所發出的聲音都與“哼”相似,套用“哼哈”二氣的說法就是用“哼”氣練小架了;如果我們用七八分勁練小架,擤氣以口腔為主,則所發出的聲音又都與“哈”相似,又是用“哈”氣練小架了;而練習時發力時輕時重,則“哼哈”二氣又兼而有之了。

總之,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原則,就會很容易地處理好“哼哈”二氣的關係,一切就會順其自然,根本不需要把“哼哈”二氣分別規定到每個動作和招數上。

3.練習擤氣技術的注意事項

練習擤氣最好是在有經驗老拳師的指導下進行,這樣入門快、容易掌握要領,不易出偏差。二是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輕漸重。輕練時仔細體會要領,找準感覺,當感到已經符合要領要求後,再逐漸加重。三是擤氣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但不能有意識地截斷氣流。四是擤氣要與發力密切配合,首先要達到“同時產生,同時結束”的要求。五是在感到不適時要及時查找原因,及時調整,糾正錯誤,自己弄不清時要及時請教老師,以免形成不良習慣而難以糾正,甚至出現偏差,傷及身體,不但影響拳技水平的提高,甚至會留下無窮後患而追悔莫及。

代表人物

王中泉、李書文、孫亮亭

清光緒年間,王中泉到北京幫助族兄王中山戳桿教徒。王中泉精五虎擒羊棍(即八棍頭),在北京九門掛棍無敵手,後擔任鏢師。江湖有“神棍”王中泉之譽,八極拳立足北京,王中泉之功也!李書文出師後到北京與王師兄會合,兄弟二人遂名噪北京城。二人名望日高,皆被聘請為清軍武術教習。李書文被天津小站袁世凱北洋新軍練兵處聘請為武術教習,從此他和軍隊結緣,一生大多在軍隊中任軍將教習。李書文在天津與各門高手進行無數次拳、槍較量,戰無不勝,江湖人稱“神槍李”。八極拳立足天津,“神槍”李書文之功也!

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載譽“中華武士會”

清宣統二年(1910年),同盟會會員葉雲表、馬鳳圖(張景星徒)在天津組織“中華武士會”,團結武林人士反對清朝統治。得到武清“鼻子李”李瑞東先生的支持,李人格高尚武功精湛,在武林界德高望重。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紛紛蒞津創辦武士會。“鼻子李”李瑞東與“神槍”張景星金蘭交。遂導致張景星親與徒王中泉、李書文及再傳弟子張德忠、崔長友、張子林、霍殿閣、高熙臣等到天津,任職武士會教習。祖孫三代藝驚武士會享譽津門。

李書文、霍殿閣

1907年後,許蘭州任清軍標統駐守齊齊哈爾一帶,其部下管帶任國棟、幫帶陳富貴皆酷愛武藝,三人義結金蘭。許蘭州於民國成立前升任協統,1914年升任黑龍江陸軍中將師長,當時與奉天27師長張作霖並列。1916年任黑龍江省幫辦,1917年由於政治鬥爭失敗到奉天投奔張作霖

1920年被委任為東三省巡閱使署參謀長,後又任剿匪總司令等職,直到1924底年奉軍入關。李書文游天下,到北洋軍任教,唯與許最投緣。

1907年—1917年李攜徒霍殿閣在許部任武術教官,同時李也是許將軍之長次子許家福、許家祿的家庭教師,許之子與李的過繼子李萼堂及武童徒孫劉琪瑞一起督教。

1917-1924年李、霍師徒二人仍被許將軍聘請到奉天奉軍中任武術教官,也被海軍司令沈鴻烈、少將旅長張驤武等聘為教官。1920年以後,李的師弟張毓衡把弟子魏鴻恩、魏鴻濱、董義清、董惠庭、劉漢周送給李深造。霍殿閣的弟子高香亭、霍慶雲、劉子鳴、邊廷傑等也到奉天許將軍部隊,在加上原來的許家福、許家祿、李萼堂、劉琪瑞,形成一個群體。

神拳王錫慶

王錫慶(1889—1962)有“神拳”之美譽,亦羅疃李氏八極的重要傳人。王自幼喜武,先拜李大忠之徒杜鳳元為師,杜見其肯下苦功,即盡心教授。王錫慶基本功十分紮實,一套八極架練了七年,才學其他拳、械、六開、八招之類。後經杜鳳元介紹又拜李貴章為師,使其技藝更上層樓,日臻完善。王錫慶好武幾近痴迷,練起功來常常廢寢忘餐,致使種莊稼荒了地、養牲口餓死驢,只要說起“把勢(方言,此處指武術)”就忘了要辦的正事。去羅疃學藝十八里路,往返練著拳走,功夫之深可以想像。他習武注重實用,反對華而不實,經典語言是:“我不管你名氣多大,就是皇上的二大爺來了,咱們也得試試。”“寧讓人打死,也不讓人嚇死。”他為師門懲治不義之人的故事,被傳為武壇佳話(欲了解詳情,參見《神拳王錫慶》一文)。

王錫慶之子王金亭、王金強、王金聲、王金武、王金華均從父習武。王金亭曾在唐山國術館任教;王金強功夫也十分了得;王金聲在北京是著名武術教練:王金武現在村里辦有八極武術社,王金華之子前不久還參加了北大國際武術論壇。王錫慶的傳人還有李貴恆、李贊州、黃秀嶺等二十餘人。

韓化臣、馬鳳圖、馬英圖傳藝、換藝瀋陽城

民國初年馬鳳圖在瀋陽進行革命活動。1915年邀請師兄韓化臣(惠卿)、二弟馬英圖一同赴瀋陽。韓任職高等巡警學校武術教官。馬鳳圖等在瀋陽傳授八極拳、劈掛掌的同時,與號稱“關東三老”的郝鳴九、胡奉三、程東閣金蘭交,互相交換心得,成為武林佳話。這樣三兄弟憑藉精深的武功、開闊的胸襟,很快就譽滿瀋陽城。

霍殿閣擔任末代皇帝武術教師

1924年底奉軍入關,李景林將軍任直隸督辦,聘請李書文、霍殿閣等為軍將教官,並讓霍慶雲當他的門面徒弟。這樣,李、霍師徒在天津盤桓於許蘭州將軍公館和李景林將軍行轅。霍殿閣也有“神槍”之功,大槍點蒼蠅而牆壁不留痕跡。霍殿閣吸收了仙道高真人的終南山大架太極拳、龍形直八卦、倒雙鉤、八卦劍、泥球功、掌板功、繃弓功等,充實八極拳功法。

1927年在許蘭洲、商衍瀛的推薦下就聘於末代皇帝溥儀。日本武士不服氣非得比試不可,霍攜弟子霍慶雲赴張園打敗日本武士。

溥儀遂聘霍殿閣為他的武術老師,霍慶雲、高香亭、邊廷傑、劉子鳴、劉琪瑞、劉金山、魏鴻濱、邊廷彬、李子昆等為貼身護衛。許蘭州將軍創辦河北國術館後,特請霍創辦天津35國術館地點在河西區。霍每星期天乘車蒞臨教授,平時由弟子劉子鳴代師傳藝。由於是霍開館授徒,津門子弟從學者甚眾,成名者有:趙玉亭、綠文資、許禹聲、孫玉龍等。霍擔任皇帝武師樹大招風,各派名家來訪者無數,霍未有敗績,遂藝驚津門。李景林將軍任南京國術館副館長,素知霍功純藝真遂竭力邀請霍擔任少林門長,霍因為擔任溥儀武術教師,不願就聘。

韓化臣(惠卿)、馬英圖名滿寧、滬、杭

1926年馬鳳圖、馬英圖昆仲跟隨馮玉祥、于右任、張之江諸先生赴西北,後來馬鳳圖先生客居蘭州,大西北的八極拳、劈掛拳傳播廣泛,馬鳳圖先生之功績也。1927年馬英圖跟隨張之江將軍到南京,幫助張將軍籌備創立中央國術館,韓化臣被聘為教授。1928年第一次國術考試,馬英圖和師兄韓化臣及韓之弟子趙樹德、李學義、趙榮林親赴擂台,韓、馬、李名列優等。王中泉之弟子王化成、田長泰,李書文之弟子柳印虎、孟憲忠也參加28年國考。後來趙樹德、孟憲忠、魏鴻濱等被聘為國術館教習。趙樹德、趙榮林擔任黃埔軍校國術教官。韓、馬二人專門主持國術比賽,是國術館中最有實力的技擊高手,是中央國術館的台柱子。八極拳被列為中央國術館必修正科,韓、馬二先生之功勞也!

王化舜、王化成傳藝京南廊坊萬莊鎮

王氏兄弟萬莊鎮人,家殷實崇尚俠義。“神棍”王中泉由北京返鄉,行至萬莊鎮染病,被王氏兄弟所救,王中泉深受感動,收二人為徒,遂傳下一支系八極拳。王氏兄弟深得王師真傳,王化舜有京南“槓子王”之譽,王化成1928年參加國考。

李樹森、李樹雲傳藝唐山、天津

1920年李大忠之重孫李樹森、李樹雲到唐山開設八式房,開始傳授八極拳。20年代末正式成立唐山國術館,廣泛傳播八極拳。李樹森有“神槍”之名,深得李家嫡傳,功夫純正技藝超群。後到天津洋行國術館任教習,也享譽津門。

馬鳳圖傳藝蘭州

馬鳳圖先生客隴對所學古典武藝提煉升華,形成了劈掛、八極拳、戳腳、翻子、通臂諸拳種精華的“馬氏通備”武術體系。馬先生有四子:穎達、賢達、令達、明達,皆繼承父輩武術傳統和人格傳統,活躍在當代武壇。他們不遺餘力的吶喊,謹守古典傳統武術文化。同時對當代官方的“體操武術”和民間武術神秘化泛濫進行深刻的批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許家福、許家祿傳藝北京、天津

20年代末許蘭州將軍創辦華北國術館,許家福、許家祿、李萼堂、劉琪瑞任教習,李書文擔當顧問,所收弟子皆拜許家福為師。河北國術館培養學員眾多,其中許之入室弟子以鮑有聲、張世忠、吳玉昆、王紹先為著,號稱“四大金剛”。

李萼堂傳藝長沙、邵陽

李萼堂先生神槍李書文之過繼子,1922年任奉天騎兵旅教習,25年任李景林將軍軍中教習,27年與師兄魏鴻恩、徒侄劉子鳴一起任海軍司令沈鴻烈旗艦教習,29年後任河北國術館、山東國術館教習。1931年與萬籟聲、顧汝章等應湖南省主席何鍵之聘,任湖南國術館主任教官。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問題”居邵陽,以正骨推拿為生。傳子李志成徒鄧敏、孫紹安、劉哲青。

霍殿閣、霍慶雲叔侄傳藝東北

1931年溥儀到長春建立偽滿洲國,霍殿閣及數名弟子隨行。溥儀繼續讓霍殿閣任其武術教師,霍慶雲(侄也是過子)、高香亭等任御前侍衛。霍氏師徒在偽滿洲國期間,與日本空手道、柔道、劍道高手、蒙古摔跤高手進行無數次比試,均戰勝之。霍殿閣在長春開場授徒弟子有:曲一心、李維周、雷振江、霍青峰(子)李樹楠、陳金

財、尹慶和、宋碧山、王玉湖等等。後來霍慶雲又繼續大力傳播。40年代後期陳金財、尹慶和傳八極拳於瀋陽形成較大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長春市的八極拳以霍慶雲、陳金財二人為主。霍傳八極拳形成巨大規模,在中國武術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霍氏叔侄之功也。

韓化臣(惠卿)、李學義、韓潔泉

師徒傳藝山東濟南、棗莊、青州、沛、蚌埠。韓化臣於20年代在棗莊中興煤礦任護礦大隊隊長,收弟子李學義、趙榮林等。韓之子潔泉自幼與父親和師伯張毓衡、李書文習武,後隨父到山東棗莊煤礦工作。韓化臣、韓潔泉、李學義在棗莊地區傳播八極拳,形成一定規模。

韓潔泉之女韓振閣(鳳閣)繼承父技,70年代在滄州比賽屢名列前茅,棗莊地區廣泛傳播八極拳。李學義之子李道軒,在棗莊、蚌埠地區廣泛傳播八極拳,其弟子在蚌埠一帶頗眾。

魏鴻恩、魏鴻濱傳藝秦皇島

魏氏兄弟羅疃村人,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惠卿)、李書文練習八極拳。20年代二人又跟隨李書文、霍殿閣游瀋陽、京津、山東等地。魏鴻恩任青島民國海軍教習;

1929年(民國18年)魏鴻濱就聘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習。抗戰爆發後,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島。魏氏兄弟傳人著名者有王茂林、李恩義、耿學森、朱慶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魏鴻濱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秦皇島市武協副主席。

張子亭傳藝天津

張子亭自幼拜師張毓衡、韓化臣(惠卿)、李書文練習八極拳。在天津傳徒、王書方、陳興泰、李維真、葉連仿、王洪清等,影響較大。趙樹德、韓潔泉、董以文、孟憲忠、邊廷傑、王茂林、霍青峰傳藝滄州東南鄉。趙樹德、韓潔泉、董以清、董以文為韓化臣、張毓衡、李書文三師之徒;孟憲忠為李書文徒(姑爺子);邊廷傑、霍青峰為霍殿閣徒、子。

趙樹德、孟憲忠任中央國術館教習,趙樹德擔任黃埔軍校國術教官;韓潔泉、董以文擔任***幹部訓練所國術教官;邊廷傑擔任奉軍教習、溥儀貼身侍衛;霍青峰擔任國軍連長、技術教官。都有所謂“歷史問題”,被劃為“四類分子”。他們為了民族國術的傳承不絕,在高壓下教授了一批弟子。

趙樹德傳崔成彥、郭金棟、郭金燦、王海義、趙夢林、趙夢臣、李國新、郭振盛;孟憲忠傳子;韓潔泉傳韓振閣、韓振江、韓振德;董以文傳楊興震、張志環、楊道聲、李恩祥;邊廷傑傳賈金林、霍樹新、張恩榮、張清榮、朱寶良;霍青峰傳子霍樹新徒李景環等等。

李贊臣、李良臣兄弟傳藝濟南、天津

(1)李贊臣(1911-1995),隨李貴章、李萬成父子學習。17歲參加鹽山武術比賽獲第一名,1935年曾任東北軍一部國術教官。抗戰爆發後到濟南開場授徒,創設國術社。從53年起,多次參加全國比賽均獲金獎。李在濟南擔任武協副主席,其弟子有:乙立清、孫遠忠、宋學恩、田延濱及子李安俠等。使羅疃“李家”八極拳在濟南之流傳。

(2)李良臣(1917-1989),隨李貴章、李萬成父子學習。1950年定居天津。先後任教紅旗武校、天大、南開武術隊。1953年在天津武術比賽奪魁,1956年在北京武術比賽獲優秀獎,1979年在南寧武術觀摩會獲一等獎。李曾任天津武術協會委員,八極拳研究會會長,河東區武術館館長。其子李燕俠、李劍俠承其藝業。王金聲傳藝北京王金聲大王莊人,是王錫慶之子。金聲幼隨父習武,為深造八極拳,金聲18歲到唐山國術館隨李大忠之重孫李樹森精研三年,其藝大成。1947年到北京謀生,在一次武術比賽中引起轟動揚名北京城。1953年至1959年所有全國、地區武術比賽均獲一等獎,獎章30餘枚。在賀龍將軍推薦下,王擔任北京武術學校教練。王在北京傳播八極拳,入室弟子40餘人。

劉雲樵、李元智傳藝台灣島

劉雲樵滄州集北頭人,劉府被譽為:“狀元府”、“將軍府”,與南皮張之萬、張之洞府第並列,滄州有:“南皮張,北頭劉”之說。劉8歲時,其父請來威名赫赫的李書文為家庭教師,李嚴格督訓10餘年,有“小霸王”之譽。劉弟子眾多有:梁紀慈、徐紀、蘇昱彰、黃義男、郭肖波、金立言、劉大新。(台灣)李元智滄州人,六合、燕青名家佟忠義之女婿。在中央國術館隨韓化臣、馬英圖習羅疃八極拳,李自稱是他一生最佳心得。李畢業後,擔任國民革命軍教官,將韓馬二師的八極拳在軍中傳播,稱之為“莒拳”。

郝鴻昌傳藝南京中央國術館、上海

郝鴻昌原來即隨父習練老架八極拳、劈掛掌、二郎拳,1929年考入中央國術館,又拜副館長張驤武將軍為師深造“神槍”李書文傳授的八極拳、劈掛掌。1932年留館任教,1933年第二次國考中,郝獲無級別擂台賽第一名。郝以精湛的武功成為國術館後期的台柱子深得館長張之江將軍的偏愛,1946年升任國術館教務長,1948年國術館解散。一直跟隨張將軍至張逝世。閒居上海30年無人問。1983年5月,南昌武術觀摩大會,總裁判長馬賢達、大會仲裁溫敬銘、何福生親自前住郝老居處拜訪郝。郝秉承張之江將軍國術強國強種之鴻願,任上海工人武術隊顧問兼總教練、上海精武體育會武術隊總教練兼散手教練。1980年郝鴻昌老師重出江湖後,繼承張之江先生的遺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培養下一代武術人才作貢獻,亦使中央國術館改編後的經典四十八式硬開門八極在上海得以傳播。

其親授的八極拳上海主要傳人有:郝鳳嶺、吳定國、張傅儀、嚴龍興、曹志誠、周全、葛強、王偉之、吳玉明、吳俊彥、周慶祥、陳恩相關文獻溢、鍾偉其、張文清、顧凱明、顧敏欽、滕克誠、潘志和、周惠本、劉長發、吳鐵帆、袁沛成等。並任上海工人武術隊顧問兼總教練、上海精武體育會武術隊總教練兼散手教練。

趙榮林傳藝湖南國術訓練所、中央黃埔軍校第三分校、河北文安縣趙榮林(1908-),文安縣趙村人,在山東棗莊中興煤礦,成為韓化臣得意的門徒。隨師進入中央國術館。1928年10月,在南京國考)趙脫穎而出。1929年畢業分配到山東省國術館任教,繼任湖南國術訓練教練。1939年底,赴江西瑞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三分校,被呂驥任命為軍校少校教官,執教五、六年,送走四期軍官畢業生。1953年,回到了文安老家務農,他的弟子如王壽增、李銀平、郝忠祥、李建國、張煥山、李串連等。

吳大偉

吳大偉,回族,吳連枝之子,八極拳八世嫡傳,武術六段,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滄州市武協副秘書長,孟村縣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主任兼總教練。系孟村縣政協委員,第十屆滄州市政協常委。

王長典

王長典(1911-1999),原籍山東省棗莊市。1948年後定居上海,八極拳門譜七世。王長典先生七歲隨祖父練拳,十歲拜玄真子道人劉金林學拳,得絕技混元氣、津丹道和鐵布衫功法。1933年拜八極拳六世大師吳秀峰為師,專攻八極拳,後隨劈掛名家彭瑞庭(鹽山人)習劈掛拳,人曰“申城八極王”。

王長典先生終生習武,忠義可嘉。授徒甚多,並多次參加全國武術比賽,成績優異。曾擔任過上海盧灣區武術協會顧問,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常務理事。1993年入選“中國武術名人辭典”,1999年入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

八極歌訣

斂神調息無極式,進步撞錘震天宇。雙羊頂肘人不識,雙手捧合抱拳禮。
拉開硬功式無敵,開弓撮頂窩裡炮。
翻頂兩儀氣鼓盪,獅子搖頭小張口。
纏絲疊手十字拳,腰似蛇行平掌穿。
齊步坐胯朝陽掌,擰腰扭胯雄鷹立。
跺碾呲滑閉肘襠,白蛇吐信雙掌合。
拉弓撮頂窩裡炮,翻頂兩儀起鼓盪。
扭轉乾坤雙揣襠,活步震腳翻提炮。
點掌提腿跑追風,翻纏撲手伏虎式。
砍掌白鶴亮雙翅,震腳抖毛震八方。
搖臂呲滑掛肘忙,砸下跪膝南北極。
回身擁肘推山力,縮身轉腰翻纏挎。
翻肘錘砸打血海,閉擄纏絲打撞錘。
回身挑掌單鞭揚,勾提震腳窩心頂。
閉擄纏絲打撞錘,纏絲仰掌托槍提。
鷂子入林底盤纏,起身崩肘浙江招。
仆步摟手單腿掌,反張朝陽使掛踏。
一字頂肘羅漢杖,掛提起掌站如松。
氣沉丹田下按掌,極架行畢歸無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