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三國志》載:“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5年)張郃自漢中進軍宕渠(今渠縣)文蒙頭、盪,與張桓侯(飛)相拒五十餘日。桓侯率精兵萬餘人,從他道邀郃交戰。道狹,(郃)前後不得救,桓侯遂破之。邑土乃安。”傳說,張飛打敗曹操手下名將張郃之後,洋洋自得,用丈八長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即後世傳誦的“八濛摩崖”,又叫“張飛立馬銘”。由於年代久遠,遺蹟已壁裂字毀。清光緒年間,有人根據拓本重銘石上,民間叫“桓侯碑”。“文革”中被人打碎埋於地下。
宋朝年間,渠縣人曾在八濛山上建有“桓侯廟”,明代重修,地方賢達題有廟聯:
八濛山,盪曹賊,熊虎驅羊;想當年,氣蓋乾坤,獨朝夕君子周旋,詎許俗編窺將略。
三國分,佐漢皇,蛟龍得雨;到而今惠存草木,宜伏臘遺黎奔走,猶疑高帳讀兵書。
三國時期著名戰場
八濛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四川電視台經常出現的一則電視廣告,威武勇猛的張飛揮舞手中的丈八長矛,高唱:“濛山酒,喝一口,精神抖,單槍匹馬戰張郃……”張飛當年戰張郃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四川渠縣東北天星鎮 (渠縣東南)文峰村後的八濛山。據南宋時期王象之編著的《輿地紀勝》載:“八濛山,(渠)縣東北七里,不匝者一里,常有煙霧其上,故名。”
渠江環繞三面,自北向東轉南而去。上山只有三條小道,在南邊西邊和北邊各一條,僅容一人通行,路很陡,遇下雨天只有攀爬才能上去。東面是懸崖峭壁,山勢險要。北邊和尖包山,娃打山相連。南邊和西邊是因山而得名的文峰村八蒙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