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文
巍巍華夏,歷五千載波飛雲涌;熠熠神州,經十萬陣雨驟風狂。煌煌盛世,看六十年人民中國;莽莽鐵軍,護十三億百姓安康。
飄我軍旗,紅自南昌。忠誠之旅,黨指揮槍。一九二一,歲次辛酉,嘉興紅船,破霧啟航。一九二七,歲次丁卯,八一晨曦,城頭易將。白駒過隙,大江東去,八十二度秋風勁,戰地黃花分外香。曾憶血雨腥風,長夜未央;星火燎原,朱毛會師井岡。難忘赤旗黑手,武裝割據;古田燭照,新軍綱舉目張。揮別紅都瑞金,執手鄉親父老,戰略轉移北上,披荊斬棘征途長。忍顧湘江血戰,爭看四渡赤水,雪山草地何畏,遵義會議譜新章。寶塔山高,延河水長,抗日八載,驅馳四方,金戈鐵馬,小米加步槍。華北初捷,笑傲太行,南國烽煙,梅嶺三章,前仆後繼,莫邪與干將。東渡黃河,日出柏坡,逐鹿中原,決勝三仗;彈指一揮間,百萬雄師過大江。西望崑崙,月上六盤,劍倚陽關,鞭指八荒;進京趕考處,迎勁旅簞食壺漿。新中國方唱東方紅,強虜窺邊陲,奇兵照肝膽,雄赳赳,跨過鴨綠江。志願軍並肩人民軍,剪暴於俄頃,誅逆於初萌,氣昂昂,鐵血勝金湯。琴心劍膽,河清海晏,是人寰,向中央。
唱我軍歌,聲自大江。威武之師,百鍊成鋼。摧鋒陷陣,拔關奪隘,悲歌慷慨,龍血玄黃。曾挽國之危難,曾拯民於倒懸,腳踏祖國大地,背負民族希望。風雲開合,壯士請纓,生當人傑,死亦國殤。春秋廿二,赤縣千里,關山萬重,鏖戰沙場。風雪饑寒,窮山野營,百戰餘一,蹈火赴湯。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漢竹香,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乾坤盪。華年六十,政通人和,天高海闊,虎躍龍驤。保家衛國,屯墾戍邊,搶險救災,處突維穩,為民解憂,為國爭光。嫦娥奔月,載人航天,兩彈一星試鋒芒。上柱於天,下立於淵,鐵馬冰河,鐵壁銅牆。朝迎旭日,夕送落霞,萬裡邊防,萬裏海疆。維護和平,國際救援,聯合軍演,任重道遠,永不稱霸,永不擴張。際地蟠天,壯懷激烈,昔有開國元勛十帥千將,斗雪傲霜;今朝後生可畏英雄輩出,長風破浪。千山萬水,千乘萬騎,舉大纛,向太陽。
耀我軍徽,亮自東方。人民之軍,永鑄輝煌。歲次己丑,新中國喜逢一甲子;盛世閱兵,天安門旌旗領鋼槍。山呼海嘯,揚我國威;鐵甲丹心,是我棟樑。放眼寰宇,烽煙未息,四海翻騰,五洲激盪。朝乾夕惕,居安思危,枕戈待旦,經略國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廟堂之音立魂魄,統帥揮手指航向。芳林新葉,流水後波,與時俱進,開來繼往。以軍護民,以文化人,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鑄就堅強。永固紅色江山,再造綠色家園,西行九曲黃河,東流萬里長江。壁立千仞,海納百川,戰無不勝,兵精將強。官兵一致,軍民一致,魚水情深,團結和暢。人民子弟兵為人民,八一精神放光芒。同歌盛世,齊頌華章,濡丹青,向炎黃。
己丑即逝,庚寅新降,雄兵百萬,秣馬整裝。方地為輿,圓天為蓋,雕弓滿月射天狼。吟明月之詩,詠紅日之章,歌三軍之志,誦六合之祥。勇哉八一,軍旗飄揚,軍歌高亢,軍徽閃亮。壯哉八一,砥柱中流,黨心所倚,民心所向。偉哉八一,萬里長城,千秋大業,百代輝煌。
作品評價
在軍事博物館正舉辦的“躍動的歷史”展覽中,一幅由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撰文、軍隊著名書法家李洪海書寫的八條屏作品《八一賦》,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欣賞、吟誦讚嘆。仰觀《八一賦》,猶如品讀一部躍動於瀚墨間的軍史。辭賦雄渾大氣,吟之,有山呼海嘯之勢;書法俊朗奔放,觀之,有排兵列陣之美。書文互成,文墨相生,堪稱精品。前來參觀展覽的駐京某部幹部石磊站在《八一賦》前,用相機一幅幅認真地拍攝,他邊拍邊說:“這幅作品太有氣勢了,詩賦之韻和書法之美完美統一,真是絕佳的藝術享受。我既是一名軍人,又愛好書法,拍下來回去好好學習和欣賞。”
以賦的形式展現我軍歷史和官兵風采的作品非常少見,創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的《八一賦》,全文共1000字,以軍旗、軍歌、軍徽“三虛”帶忠誠之旅、威武之師、人民之軍“三實”。既描繪了戰爭年代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恢宏畫面,又凸顯了和平時期威武之師的不朽軍魂。辭賦大氣磅礴,動時金戈鐵馬,靜時河清海晏,意韻渾然天成。初讀之時,讓人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女性作者筆下。展覽現場,李東東告訴記者,接到部隊戰友作賦的委託時,她慎重考慮,雖說自己已創作過《寧夏賦》《張家界賦》《中共中央黨校小賦》等作品,但要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政治性極強的軍事組織入賦,將80多年浩繁軍史入賦,她仍然感到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30多年前服役過5年的軍隊的真摯熱愛,使得李東東最終把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化為一種必須擔起的責任。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餘,她熬更守夜,查閱史料,諮詢專家,謀篇布局,字斟句酌。最終,憑著對軍史的精準把握、堅實的文學功底以及對軍隊的深厚情感,寫就了這篇凝結心血的華章。
古人曾說,文之為用,常假乎書之美;而書之為用,亦常假乎文之美,二者相假而成,相須而用。經過書法家李洪海再創作的《八一賦》,充分體現了書文相契的綜合之美。為人民軍隊寫賦,李洪海非常珍惜這次機會。為了達到書文互成的效果,創作這幅書法作品前,李洪海反覆誦讀《八一賦》,一邊讀一邊認真地謀篇布局。經過長時間的精心醞釀,最後他滿懷對人民軍隊的熱愛,沉心運氣,用新筆飽蘸深情一氣呵成。李洪海的書法藝術一向以清秀灑脫著稱,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八一賦》更是氣韻貫通,收放自如,神完氣足。作品獨具匠心地採用了八條屏的形式,與“八一”的內容相吻合,懸掛起來整齊並列,具有軍隊的列陣之美,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展覽期間,圍繞《八一賦》文章書法創作,在軍事博物館舉行了座談會。與會專家高度評價《八一賦》,認為這幅作品以傳統的文學體裁和書法藝術,表現嶄新的時代內容,辭賦的音韻之美和書法的意韻之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書寫了一幅謳歌時代的畫卷、一曲人民軍隊的頌歌。
展覽結束後,《八一賦》將由軍委八一大樓收藏懸掛,作為一個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化載體,它將為宣傳人民軍隊、弘揚光榮傳統發揮作用。
作者簡介
生平
女,漢族,1951年8月生於北京,籍貫河北徐水,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李莊的女兒。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7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畢業於石家莊鐵道大學(原石家莊鐵道學院),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新聞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
履歷
1983年至2002年,先後任《經濟日報》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張家界市市委副書記,國家體改委副秘書長,《中國改革報》社長兼總編輯,高級編輯。2002年4月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6年12月任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
分工
負責報刊出版管理、政策法規工作,分管政策法規司、報紙期刊出版管理司、中國新聞出版報社。
相關作品
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紀實性散文集《遠離北京的地方》,主編《今我寧夏》、《寧夏歷史名人》、《寧夏羊皮書》、《夏地民俗》等。2010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作《玉樹參天賦》,禮讚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壯舉震古爍今,大義動地感天。2010年7月31日,創作的《八一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