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一、地形圖
新區:土名塘塢口,面積40畝,圖附後
二、村莊總人口、總戶數、人口構成
村莊總人口:八一村:1227人 、310戶、全農業人口
新 區:140 人 、40戶、全農業人口
三、人均收入、主要經濟來源、生產情況
人均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4100元、
主要經濟來源:糧、茶、外出務工
生產情況:人均1畝茶葉、1畝田
四、礦產資源
八一村擁有長石、高嶺土、瓷石等瓷土資源。
五、“十一五”規劃、二00五年政府工作報告
附後
六、土地利用規劃
附後
七、鄉、村對該村建設規劃構想
新區僅為村民居住區,需規劃出、水、電、下水道、路燈、垃圾池等。
八、農民建房意願調查情況
建房占地面積按山區160平方米設計,建築面積80平方米,單戶或兩戶並排,二層半設計,含池氣池設施。
建設規劃
本村為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為深入貫徹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加強本村的規劃管理、科學、合理指導本村的發展和建設,結合當前村情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概況
一、地理位置
八一村地處祁門縣城西,位於箬坑鄉腹地,東與本縣歷口鎮葉村接壤,南與閃里鎮大倉相連,村委會設在倫坑,距祁門縣城65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
二、自然條件
八一村系中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面積近20平方公里,農業資源和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氣候溫和,冬季均溫3℃、夏季均溫32℃,年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雨集中在春夏之交,秋冬少雨。境內主要河流,流水河,源自流源,經潘村、禾沙、倫坑在歷口葉村與鄭水河匯合,注入大北河,境內長15公里。
三、社會經濟概況
1、行政區劃:八一村由潘村、金家山、金崗嶺、禾沙、梅源,石旗、坦里、倫坑、下邊、上倫、屋基里共11個村民組組成。
2、人口結構:全村2005年底總戶數320戶,總人口1227人,整半勞動力787,其中外出務工人員282人。
3 、農村經濟:全村二00五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53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為280萬元,第二產業為70萬元,第三產業為180萬元。村集體收入收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50元。
4、主要產業:農業主導產業為糧、茶並舉。一、二、三產業間的比例約為5.5:1.5:3。
5、建設現狀:
(1)土地利用現狀:八一村區域面積近20平方公里。現有林業用地25316畝,耕地1232畝(其中水田1117畝、旱地115畝),茶園1737畝。
(2)產業發展現狀:該村地處箬坑鄉腹地,種植業以水稻、茶葉為主,養殖業以養豬為主,林業以毛竹發展和經果林為主。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了一批花卉苗木培育,袋料香菇木耳種植以及“金源”農莊養殖場專業戶,有力地帶動全村農業生產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3)村莊建設現狀:全村轄11個村民組,其中金家山、金崗嶺兩組居住分散,居住在半山腰,交通極不方便。梅源、石旗、屋基里離中心村倫坑雖近,但車輛不通,仍靠板車、機車、腳踏車代替運輸工具。農戶居住質量不高,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農戶生活不便。
(4)交通建設現狀:箬歷公路僅穿禾沙組而過。禾沙至倫坑1.9公里仍是一條坑坑窪窪的簡易公路。通往歷口葉村是羊腸小道,人們出行,交通十分不便。
(5)工業企業發展現狀:本村工業、企業基礎薄弱,在民營企業上目前僅有八一村聯合林場,造林2000畝,珍稀苗木培育40畝,年創營業收入6萬元;“金源”農莊綜合養殖場,年創營業收入7萬元。
(6)旅遊資源建設現狀:八一倫坑古時稱南溪,自宋始遷以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村中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末建築,汪氏宗祠“敬敷堂”,200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祠前的月形池塘和青龍塍今已修葺一新。石碑刻、護欄桿、古樹群保護完整,人文景觀十分優美,還有尚待開發的“鬼門關”大峽谷,集休閒、垂釣觀光為一體的多功能龍形水庫。
第二章規劃依據和目標
一、規劃依據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
2、黃山市委、市政府《關於“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3、祁門縣“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4、祁門縣委、縣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5、《箬坑鄉“十一五”發展規劃》和《箬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基本思路》
二、規劃目標
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具體目標是:
(一)農村經濟建設
到2007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20元。村集體經濟實力有一定發展,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到二0一0年村經濟總收入達到9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00元,集體經濟收入過8萬元。
進一步發展壯大現有的工業企業和民營經濟,整合資源,吸引外資,發展“公司+農戶+基地”形式,發展旅遊經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全村勞動力實行科技培訓和轉崗培訓,使80%農戶都能熟練掌握1—2門科學實用技術。轉崗就業以勞務輸出為主,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二)基層組織建設
完善鞏固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做到村黨支部堅強有力,達到縣“雙培雙帶”“五個好”村先進黨支部標準。有設施較為完善的村黨組織活動陣地,村級組織統一協調,村務管理民主規範,各項工作運轉有序。
(三)精神文明建設
1、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健康發展
(1)以村委會辦公地點為中心,建好集文化宣傳、黨員幹部學習、圖書報刊閱覽和計生人口學校、農民科技夜校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建立村文化廣播室,並有1名村幹部具體負責。
(2)利用農閒、傳統節日,積極組織文藝演出、勞動技能競賽、體育活動,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3)有計畫開展村民文明、思想道德、法律知識等方面教育,提高村民政治素質。
2、村風民風淳樸文明,風尚良好
具有文明進步的村風民風,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尊老愛幼,家庭和睦;不賭博,不搞封建迷信,移風易俗;不亂砍濫伐,保護生態環境;樹立新型婚育觀念,無政策外生育;社會治安良好,無違規上訪;社會穩定,做到“八榮八恥”有良好的社會風尚,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