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全塘口村坐落於柳城畲族鎮的東北部,擁有全塘口、觀後兩個自然村,全村現有農業戶158戶,農業人口458人。村內有全塘口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柳城中心敬老院、葉法善紀念館,有兩家企業:全村水田368畝,旱地18畝,山林600畝。種植有中國三大名蓮之一的宣蓮,並擁有200畝的宣蓮良種示範基地,永康、東陽等周邊縣市都到我村引蓮種。擁有與武義縣科技局合作的黑木耳、香菇養殖基地。蠶桑、吊瓜產業發展迅速。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武義縣柳城中心敬老院也位於我村,由原全塘口國小擴建而成,占地5300平方米,投資200萬元,設有200張床位,集中供養柳城畲族鎮、桃溪鎮、西聯鄉、坦洪鄉、三港鄉、大溪口鄉6個鄉鎮的“五保”老人。現住著200多位老人。
旅遊資源
葉法善紀念館
養生鼻祖葉法善大師曾定居全塘口村,其宅舍沖真觀為唐明皇李隆基賞賜。葉法善(616--720),字道元,別字太素,人稱葉真人。唐朝著名道士。自幼隨父母從松陽卯山遷至括蒼縣白馬山(全塘口村),父死,葬歐溪近山(今柳城鎮全塘口),13歲起,雲遊四方學道。
法善出身於道士世家。從曾祖道興、祖父國重、父親慧明,四代皆為道士。據《舊唐書·方使傳》葉法善條云:“有攝養占卜,劾召鬼神之術,陰功密行,救物濟人之德。”唐顯慶年間,高宗聞其名,下詔召至長安,欲加其爵位,法善固辭不受,求為道士,遂留在齋場內,深得高宗的寵愛。自高宗、武則天至中宗、睿宗諸朝,葉法善為唐王朝服務歷時50年。五十年間“往來山中,時時召入”。他“出者無山林之逸,處者無軒冕之貴”。在民間,他積德行善,普濟眾生,為百姓驅邪治病。在朝廷,他直言不諱,敢說真話,詆毀佛教,揭露弊政。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篡權亂政、武三思秉政專權時,葉法善犯顏直諫不被採納,反而被趕出朝廷,貶謫到廣州與洪州。直到中宗景龍二年(708)初,葉法善才被徵召回京。當時,李旦、李隆基尚未登帝位,法善暗加保護,為他們參透暗算,消災避禍。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拜法善為鴻臚卿(外交官),封越國公,居長安景龍觀扶佐明皇。後辭歸括蒼,將故宅改置宣陽觀(今柳城鎮北全塘口村),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無疾而終,享年105歲。唐玄宗為此專門作了《葉道元尊師碑記》悼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