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編寫的《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6)》年報即將於近日出版。
該報告指出,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精神,加快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呈現新的特點,重要礦產“三率”達標率不斷提升,礦產資源利用方式有效轉變,循環利用產品供給增加,但同時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產值呈現下降態勢。
該報告梳理總結當前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4大新的特徵:
1資源勘查投入聚焦西部和大宗資源,開發利用達標率提升,生產結構最佳化。
首先,勘查投入趨於理性,西部地區成為礦業投資熱點。2015年全國勘查總投入310.81億元,同比下降11.9%,西部地區勘查項目數約占全國的2/3,勘查面積和投入均約占全國的3/4。金、銅、鉛、鐵、煤等仍然是勘查熱點礦種,其勘查項目、勘查面積和勘查投入均占總數的2/3以上。其次,重要礦產“三率”達標率不斷提升。2015年,四成以上煤礦採取回採率超過85%,六成鐵礦山回採率超過85%,半數以上有色金屬礦山的開採回採率和選礦回收率超過85%。
2技術創新和模式最佳化,有效轉變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增強礦山高效利用資源的後勁。
截至目前,國土資源部已分批優選並推廣了210項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由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共同開展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工作也已形成了5大資源開發和4大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新模式,探索礦業轉型和資源利用方式新路徑。此外,為構建礦產開發利用標準體系,國土資源部先後發布27個礦種“三率”最低指標要求,劃定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最低要求”和節約與綜合利用“紅線”。
礦山技術、模式創新和“紅線”劃定,帶動了綜合利用效率顯著提升。首先,在礦產資源開採品位逐漸降低,資源開採難度加大的情況下,開採回採率穩中有升:原油採收率總體穩定,保持在27%左右;地採鐵礦采出品位比2006下降4.3個百分點,開採回採率比2006年提高6.1個百分點。其次,在資源選別難度加大的同時,選礦回收水平總體向好。在原礦入選品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銅礦選礦回收率同比提高0.24個百分點,鉛礦提高0.1個百分點,錫礦提高1.1個百分點,鎢礦提高1.31個百分點。
3合理利用二次資源,在增加循環利用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促進了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
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廢石、煤矸石、尾礦總量超過600億噸,占地約560萬畝,煤、鐵、銅、金礦廢棄物組成約占到3/4。2009~2015年,尾礦利用率從12%增加到19%左右,呈逐年增加趨勢。目前礦山空場充填是尾礦利用的重要方式,占尾礦利用總量的53%。未來,尾礦中有用元素回收後規模化利用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此外,廢舊金屬回收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2014年,再生有色金屬主要品種(銅、鋁、鉛、鋅)總產量約為965萬噸,同比增長5.1%。目前,社會累計沉澱的廢舊金屬約100億噸,這些二次資源的循環利用潛力巨大。
4受礦業市場下行的影響,綜合利用產值下降明顯。
綜合利用產值是指礦山企業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礦、尾礦和殘礦等礦產品的銷售額。2006~2011年,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礦山企業礦產綜合利用產值逐年增長,2011年全國礦產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產值高達1525億元,增速同比達40%,為歷史高點。2012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大宗資源產品需求下降,價格大幅回落,全國礦產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產值下降明顯,2015年下降至690億元,同比下降達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