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

因而長期以來,《全後魏文》一直被視為研究後魏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首先,本書所收的大量碑誌石刻為研究這一時期歷史文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原始文獻,補充了史書的內容。 除此之外,本書所輯錄的大量造像記,對於研究北朝佛教與本土文化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數據。

內容介紹

《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最近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本書是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重點資助項目,也是西北大學211工程重點資助項目。本書經過作者幾年的精心編輯整理,終於可以和讀者見面。
北魏、東魏、西魏,史家統稱為後魏,它們是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北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傳統更影響了隋唐兩代,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時代的文獻資料,一直存在許多缺憾,給研究工作造成諸多不便。清人嚴可均輯錄的《全後魏文》收錄北魏及東、西魏文章共1 362篇,作者289人,收錄內容比較完備,所參考的文獻也非常豐富。因而長期以來,《全後魏文》一直被視為研究後魏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嚴氏之書成於清末,在今天看來,也還有相當缺失,本書即依照嚴氏《全後魏文》體例略加修正,對北魏及東西魏時期的文章進行了輯補,共輯入單篇散文1 547篇,其中有作者可考的89篇,可確定作時的1 000餘篇。
本書主持整理的作者韓理洲先生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在出版了《全隋文補遺》《全北齊北周文補遺》之後,又帶領他的團隊精心整理本書。在輯錄中,他們重新審查了嚴氏所用的古代文獻,又查閱了嚴氏身後發現和出刊的文獻和石刻資料。如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以及《新中國出土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等。還查找了2006年以前主要考古類期刊,如《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與文物》等載錄的石刻文獻。同時還查閱了大量方誌,如:《山東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縣誌》、《聞喜縣誌》等,從中輯補了部分錄文。
本書編排,根據有無作者署名,分為以人繫文和按類集結兩類。同一作者之文,以作時先後為序,繋於其名下。作者之間除皇帝之外,以生年先後排列;對於生年不詳者,則列於有生年可考者之後,並以作時年、月先後為序。作者無考者,則分為碑、墓誌、造像記及雜著四類,各類之中則以作時年、月先後為序,有年無月者列於該年之末,作年不詳者列於同類之末。《全後魏文》所收造像記,都以造像人為作者,本書所輯造像記繁多,且造像人與作記人間關係難以確證,除明確有記為某人所作的,皆以類集結。
本書收錄之墓誌,均由編者擬題標明墓主姓名,以便讀者檢核,為保持原貌,正文第一行照錄原石刻之標題。如‘元天穆墓誌’ 為編者所擬,正文第一行之‘黃鉞柱國大將軍丞相太宰武昭王墓誌’為原石刻之標題。
本書收錄之文,均於文後註明輯錄出處,凡有多個出處者亦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檢索。如不同出處文字互有出入者,則相互校勘,並出校記。若無參校本,而原文有明顯錯訛者,編者亦於文後註明。
本書所錄文章,凡流傳版本中文字有缺損者,錄文按所闕字數畫□號,缺損字數不明者寫‘上闕’或 ‘下闕’。
本書對於原文中之古今字、碑別字、通假字、異體字均於文中徑改,不再出校。
本書對可考得作時之文,均於每篇後引據文獻申陳編年理由。文獻記載不一者,則諸說並錄,若有取捨,則申陳所據。為方便讀者,書後附有《〈全後魏文〉補遺年表》。
本書所輯錄的文章,對研究後魏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以及民族、宗教、文學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本書所收的大量碑誌石刻為研究這一時期歷史文化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原始文獻,補充了史書的內容。如:《魏書》宗室諸王傳是研究北魏皇室成員構成及其宗族關係的主要文本依據,但是由於所見材料的限制以及《魏書》流傳中佚失等原因,這些記載疏漏很多。而19世紀以來大量元魏宗室墓誌的出土,則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數據。
其次,本書所輯有些文章可以補正史書訛誤。如《魏書》以元暉為鎮西將軍元忠之子,《北史》則以為忠弟德之子。據神龜三年(520)《元暉墓誌》可知,《北史》為是。《魏書》記元暉卒於神龜元年,墓誌記為神龜二年。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恕不贅述。
再次,有些文獻還詳細記述了北魏一些制度以及具體實行過程。如孝昌二年(526)《韋彧墓誌》詳細記載了韋彧死後被贈予諡號的全過程。
北魏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民族融合,本書所輯錄的大量墓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融合。例如正始四年(507)《奚智墓誌》和正光四年(523)的《奚真墓誌》兩篇墓誌都作於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後,從其對於氏族的不同描述,可見漢化政策所引起的民族心理變化。另外,在墓誌中,對墓主人道德取向以及行為舉止的描述,也體現出中原儒學的影響。一方面是對孝行的稱頌。如正光元年(520)《元孟輝墓誌》。另一方面是對於墓主人儒雅作風的描述。如武泰元年(528)《元暐墓誌》。
除此之外,本書所輯錄的大量造像記,對於研究北朝佛教與本土文化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數據。造像記中所記錄的造像活動,反映出佛教在北方社會傳播的過程。從造像記的發願文來看,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十分明顯。如:永平四年(511)《萬福榮造像記》、東魏武定五年(547)《安鹿交村二十四人造像記》。其內容都體現出北朝佛教在發展中與重視政治倫理的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
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本次輯錄的墓誌,完整地反映從北魏初期的簡略質樸到太和以後趨於完備、華麗這一文體發展演變的過程。將這一時期的造像記與頌、銘、碑、賦等文體相比較,可以看到其內容和寫作手法明顯受到佛經文學的影響。其中的文學描寫內容,與佛經中有關內容加以對照,也可以看出佛經中那種反覆鋪敘、排比誇飾的描寫手法對其產生的影響,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這一時期佛教對文學表現手法及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影響。所以說,這一時期,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後魏文學在北朝文學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一書,總共80餘萬字,繁體豎排,精裝,定價138.00元人民幣。內容豐富,印裝精美,價格合適。是研究中國文學史、中國歷史尤其是魏晉時期歷史文化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 三秦出版社李郁,710003,西安北大街147號,029872050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