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內蒙古柴河自然保護區始建於2000年。
2001年11月經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盟(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7年7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內蒙古柴河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柴河林業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20°43′53″~120°57′17″,北緯47°22′50″~47°32′08″,保護區總面積19036公頃。
區域範圍
保護區位於柴河林業局施業區內,包括柴河口林場15個林班,哈布氣林場53個林班,興安林場4個林班。總面積19036公頃,其中,核心區8220公頃,占43.2%,緩衝區4319公頃,占22.7%,實驗區6497公頃,占34.1%。
保護目標
本保護區動物地理分區屬古北界、歐洲-西伯利亞亞界、大興安嶺區、大興安嶺泰加林亞區,動物種類較為豐富。據初步查明,有野生脊椎動物274種,分屬於25目66科154屬,其中獸類58種,鳥類201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7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5種(獸類2種,鳥類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9種(獸類7種,鳥類32種)。據不完全統計保護區有植物886種,隸屬160科(目)472屬,其中,低等植物87種,隸屬61屬28科;高等植物799種,隸屬130科411屬。保護區有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種,即鑽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和浮葉慈菇(Sagittaria natanns)。有內蒙古珍稀瀕危保護植物9種,保護區是我國大興安嶺北段南緣保存較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大面積的濕地,主要有河流濕地、森林濕地、灌叢濕地、草甸濕地、沼澤濕地、草塘濕地等10餘個濕地類型,這些保存完好的濕地植被類型具有較強的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保護區是嫩江流域綽爾河的源頭。保護區內主要有紅花爾基河、好萊河等河流匯入柴河,是嫩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和水源涵養區,保護區每年向綽爾河補水約0.5億立方米。
生態價值
內蒙古柴河保護區是我國寒溫帶針葉林區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區內具有寒溫帶針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徵和比較完整、豐富的物種資源。本區森林與其它氣候帶森林相比,具有很多獨有的特色,森林結構簡單,多單一建群種或優勢種,樹高與直徑生長均明顯受到氣候的限制,生產力較低,在植被結構中缺乏層外植物(藤本或攀緣植物),也是其它氣候帶所不具有的現象。本區主要有興安落葉松林、白樺林、山楊林等5植被類型,10個植被亞型、9個群系、10個群系、17個群叢。在植物物種方面,大量的寒溫帶高山植物如岩高蘭、毛蒿豆、杜香、越桔等都是反映寒溫帶氣候特色的特徵種。它們的繁衍與保存,在人類的生存與進步上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巨大的森林生態系統是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蘊藏著巨大的物種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這種生態環境經過長期的地質、地貌、氣候演變而形成當今的生態環境。因此,要保護這一完整的地貌景觀和物種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