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功德增長,可於妄心不斷而離,變妄心為菩提者入如來地。
菩薩地和如來地的區別,前者通過令妄心不生令自己無生無滅;後者通過菩提心的功德可以不滅妄心而了了分明不著妄心而無生無滅。前者於妄心不得自在,後者則可自由觀照眾生妄心,乃至示現妄心為方便度化眾生而不著分毫。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由此段也可了知,如來不是究竟無上菩提境界,否則何需隨順而覺?成就究竟無上菩提者功德圓滿,處妙覺位,圓覺境界自然圓滿,無需再從他覺。
之所以有些人誤會如來地是究竟無上菩提,是因為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住經》、《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等經中稱法雲地菩薩尚需修行方入如來地。
廣讀大乘的菩薩應該知道,以上三經中的歡喜地至法雲地菩薩的要求比《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無量義經》這些經中所說的十地要低很多。前者的歡喜地菩薩只是剛剛發菩提心和大願而已,而後者的歡喜地菩薩早在初住位時就已經比前者的歡喜地境界高了。如《十住經》:“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職。以是職故。諸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菩薩法雲地。” 這裡把本來是三十一至四十階位的歡喜地到法雲地解釋成了另外的含義。這裡的法雲地只是具足一切智,其中的灌頂與五十二階中的灌頂住也不是一個範疇,後者不僅要具一切智,還要具道種智,能行佛行。前者只是具佛智,不具佛行,不能以真方便力度化眾生。故還需修行才能入如來地。而五十二階中歡喜行菩薩已經入如來地了。《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言其:“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為什麼會出現矛盾的兩種講法呢。其實前者的十地劃分是專門講給尚未發菩提心或菩提心剛剛啟蒙的菩薩的方便法。就如同佛剛出世時對聲聞眾說無餘涅槃就是究竟成就一樣,是為了不干擾眾生修行的信心的善權。在《妙法蓮華經》里佛做了詳細的解釋。密宗的大日如來也是這種善權,都不是究竟佛果地。考慮到眾生當時的接受程度,暫時先不講與當前修行無關的法,是佑護眾生的慈悲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