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漢
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始設兗州刺史部,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郡(轄瑕丘、橐縣等)、東郡、陳留郡、濟陽郡、泰山郡、東平郡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
建武十一年(35年)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昌邑鎮),下轄陳留、東郡、任城郡、泰山、濟北郡、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治所在巨野縣城區)、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代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 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
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定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北)。
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
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北朝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北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
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朝
隋初沿襲前制,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兗州刺史部為監察區,隋亡遂廢。
行政區劃
西漢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
下轄:濮陽,白馬,燕縣,離瓜,頓丘,觀縣,樂昌,東武陽,陽平,清縣,發乾,聊城,博平,臨邑,東阿,須昌,壽良,范縣,廩丘,黎縣。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
下轄:定陶,乘氏,成陽,句陽,葭密,呂都,冤句,鄄城。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
下轄:陳留,浚儀,小黃,封丘,酸棗,長垣,長羅,濟陽,東?,外黃,成安,雍丘,尉氏,襄邑,寧陵,傿縣,平丘。
【淮陽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東漢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陽、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乾、聊城、博平。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三國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
西晉
兗 州 | 廩丘 | 陳留國 | 小黃縣 | 10 | 小黃縣、浚儀縣、封丘縣、酸棗縣、濟陽縣、長垣縣、雍丘縣、尉氏縣、襄邑縣、外黃縣 |
濮陽國 | 濮陽縣 | 4 | 濮陽縣、廩丘縣、白馬縣、鄄城縣 |
濟陰郡 | 定陶縣 | 9 | 定陶縣、乘氏縣、句陽縣、離狐縣、宛句縣、己氏縣、成武縣、單父縣、城陽縣 |
高平國 | 昌邑縣 | 7 | 昌邑縣、巨野縣、方與縣、金鄉縣、湖陸縣、高平縣、南平陽縣 |
任城國 | 任城縣 | 3 | 任城縣、亢父縣、樊縣 |
東平國 | 須昌縣 | 7 | 須昌縣、壽張縣、范縣、無鹽縣、富城縣、東平陸縣、剛平縣 |
濟北國 | 盧縣 | 5 | 盧縣、臨邑縣、東阿縣、穀城縣、蛇丘縣 |
泰山郡 | 奉高縣 | 11 | 奉高縣、博縣、嬴縣、南城縣、梁父縣、山茌縣、新泰縣、南武陽縣、萊蕪縣、牟縣、巨平縣 |
北魏
南兗州 | 馬頭郡 | 渦陽(安徽蒙城) | 7郡21縣 |
兗州 | 瑕丘(山東兗州) | 6郡31縣 |
東魏
南兗州 | 陳留郡 | 譙(今安徽亳州) | 5郡 |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4郡 |
北齊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
西兗州 | 濟陰郡 | 定陶(今山東定陶) |
隋朝
兗州刺史 | |||||
計6郡57縣。地域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河北東南部 | |||||
東郡 | 白馬縣(今河南滑縣東南舊滑縣) | 東平郡 | 鄆城縣(今山西鄆城東張營) | 濟北郡 | 盧縣(今山東東阿縣西北) |
武陽郡 | 貴鄉縣(今河北大名縣東北) | 渤海郡 | 陽信縣(今山東陽信縣西南) | 平原郡 | 安德縣(今山東陵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