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格心理學[判斷孩子的性格類型]

判斷孩子的性格類型,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性格特點的親職教育暢銷作品,對孩子的“性格特徵”和“行為分析”兩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編輯推薦

1、《兒童行為心理學》作者又一力作,為廣大家長破譯孩子性格密碼

兒童性格心理學理論、李群鋒老師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生動真實的生活案例分析,總結出簡單易行的兒童性格培養方法。

2、你知道你家的孩子屬於哪種性格嗎?

是否願意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是不是總喜歡一個人玩?凡是都得他說了算?做什麼事磨磨蹭蹭……專業的性格測試,讓你輕鬆了解到孩子的性格類型。

3、孩子性格大不同,培養方式不同

“紅色孩子”熱情似火易闖禍,“藍色孩子”心思細密極敏感,“黃色孩子”活潑叛逆愛指導,“綠色孩子”缺乏勇氣很友好,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性格,每一種性格也都尤其特有的優缺點。《兒童性格心理學》教你有效欣賞孩子性格中的美好,糾正孩子性格弊端的小妙招。

4、性格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改變的?

不!孩子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絕大多部分還是後天形成的,可以改變的。在孩子後天性格的形成過程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尊重孩子的天性,用正當的愛和聰慧的技巧陪伴孩子成長。遇見好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5、精美的配圖,輕鬆的圖解,吸引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

內容簡介

性格決定命運,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長的重要職責,也是親職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兒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穫一種命運。

《兒童性格心理學》將孩子的性格分為四大類:表現性、思考性、領導性和親切型,並分別在每一章節前設定了性格測試題目,家長們可以根據測試判斷出孩子的性格類型,然後對之施行專門的性格培養方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性格好,情商高的優秀兒童。

作者簡介

李群鋒:群峰教育聖賢國學院國學講師,群峰國際教育品牌創始人。獲得世界華人當代愛心教育專家、亞洲潛能激發心靈成長演說家、中國教育活動家、幼稚園自動化運轉系統締造者、和諧中國炎黃文化拜祖大典發起人等榮譽稱號。出版有《邊寵邊吼育英才》 《最好的教養在西點》 《培養孩子的情商從講故事開始》 《兒童行為心理學》 等深受讀者喜愛的暢銷圖書。

目 錄

上篇 懂點性格心理學,破譯孩子性格背後的心靈密碼

第一章 孩子性格大不同:走進孩子的彩色心靈世界

表現型性格的“紅色孩子”如是說

“我是一團熱情的火”

“小小舞台,捨我其誰”

“我就是個‘人來瘋’,哈哈”

思考型性格的“藍色孩子”如是說

“我的心是藍色的海洋”

“為什麼我不能飛”

“這套樂高我能拼好幾種圖形”

指導型性格的“黃色孩子”如是說

“我是‘孩子王’,大家跟我走”

“你們不聽我的,就不要玩”

“我給大家說一下遊戲規則啊”

親切型性格的“綠色孩子”如是說

“媽媽,會不會有鬼啊,我怕”

“小海鷗找不到媽媽了,它會傷心的”

“我不想跟他們一起玩兒,太吵了”

第二章 表現型孩子多外向,家長要賞罰分明

表現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善良:自帶溫暖他人的力量

自信:自告奮勇地參加活動

熱情:什麼都想參與和幫忙

主動:敢於爭取表現自己的機會

責任心:對分配的任務很認真地完成

頑強不屈:遇到挫折不哭鼻子

樂觀:在他心裡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懂分享:從小就有分享意識

面對表現型孩子,聰明父母教養有妙招

若是性格優勢就給予鼓勵

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學習難度

肯定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

獎罰分明,讓孩子明白對錯

孩子闖禍和犯錯,別總當“消防員”

和誰做朋友,讓孩子自己決定

第三章 思考型孩子內心多細膩,家長要多點撥和肯定

思考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敏感:內心細膩,注重細節

睿智:愛思考,謹慎又靦腆

專註:注意力集中,喜歡研究

服從:乖巧聽話,不善拒絕

樂於合作:懂得配合,有團隊意識

嚴謹:思路清晰,做事有條理

追求完美:講秩序,重規則

脆弱:內心敏感,自尊心強

面對思考型孩子,聰明父母教養有妙招

不嚇唬、不威脅,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肯定孩子的進步,增強其自信心

發掘孩子的閃光點,變自卑為自信

人前不教子,保護孩子的名譽和自尊

引導孩子把想法變成行動

乖巧不等於忍讓,教孩子適時說“不”

孩子不善表達時,多引導、多鼓勵

第四章 指導型孩子多叛逆,家長要多包容和引導

指導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調皮:活潑好動,愛搞破壞

叛逆:對著幹,你說東他偏說西

爭先:自信勇敢,銳意進取

不安分:敢於反抗權威,打破常規

心善:外表堅強剛毅,內心仁愛柔軟

鬼點子:思維活躍,別具一格

嘴硬:愛面子,心裡知道錯了,嘴上不承認

面對指導型孩子,聰明父母教養有妙招

教育“小領導”,壓制不如引導

讓孩子“動”起來,幫孩子改掉“多動症”

給孩子封“官”,發揮其領導力

孩子的無理取鬧,要溫和而堅決地制止

創設情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義氣分好壞,教孩子做幫手而非“幫凶”

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真誠地認錯和道歉

第五章 親切型孩子多膽小,家長要多鼓勵和陪伴

親切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自卑:內向羞澀,不愛表現

膽怯:膽小脆弱,缺乏勇氣

自我:有主見,有個性,不反抗

拖拉:慢性子,遇事不慌忙

孤僻:靦腆膽小,不喜歡被打擾

軟弱:溫柔和善,不敢說“不”

沉默:什麼事都藏在心裡

面對親切型孩子,聰明父母教養有妙招

陪伴和鼓勵,幫孩子克服恐懼

別讓虛假的怪物嚇破孩子的膽

創造機會,幫孩子克服害羞交朋友

信任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別催,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鼓勵孩子多開口,培養良好的表達能力

欣賞孩子,發掘孩子的潛能

學著坐第一排,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

下篇 用愛贏得孩子的心,幫孩子塑造迷人好性格

第六章 懂感恩的孩子,性格和靈魂中充滿香氣

百善孝為先,於言傳身教中學感恩

將感恩教育融入點滴生活之中

將他人的善意和幫助放在心裡

避免關愛泛濫,教孩子替他人著想

讓孩子在關愛家人中體會感恩

第七章 放手去愛,孩子性格才會更獨立和堅強

遇到難題,讓孩子試著自己解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擔

不剝奪孩子的“第一次”嘗試機會

孩子之間的矛盾,大人不要隨意插手

吃一塹長一智,沒有教訓就沒有成長

分離期,允許孩子適當釋放壞情緒

第八章 優秀社交力和好人緣,彰顯孩子恭謙有禮好性格

找準榜樣,讓孩子懂得文明禮讓

分享讓孩子更快樂,還能贏得更多

學會換位思考,孩子才更有同理心

教孩子原諒,重拾友誼和快樂

道歉很重要,真誠地道歉更重要

第九章 用愛制止和引導,帶孩子遠離壞性格

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甩掉“小霸王”稱號

孩子任性妄為,分散注意力或冷處理

制止和引導,讓孩子遠離自以為是的泥沼

嫉妒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家長可及時疏導

弄清孩子為何說謊,了解原因比責罵更重要

不過度溺愛或嚴厲,走出偏執狹隘的迷宮

營造好環境巧疏導,制止孩子的歇斯底里

第十章 正確識別孩子的逆反心理,安撫孩子的反常情緒

人小鬼大,三歲的孩子也“叛逆”

孩子的沉默,可能是無聲的抗議

孩子對著幹,試著讓他做選擇題

孩子叛逆,不妨蹲下來與他平等對話

讀懂孩子真實內心,再進行正面管教

別跟孩子較勁,關鍵時刻要適可而止

看穿孩子驕傲背後掩藏的自卑

誇張的行為,只因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附錄 稱職父母最應該知道的好性格養成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小小舞台,捨我其誰”

薇薇媽媽到幼稚園接薇薇時,發現孩子撅著嘴,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便逗她“今天我們家的‘小八哥’怎么不高興了?”薇薇用力地一跺腳,大聲喊道“我不喜歡唐老師!”然後便跑出了教室。

一臉尷尬的媽媽和唐老師交流後,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來,今天班級有一節公開課,很多其他幼稚園的老師都來聽課,還有幾個是外籍老師。薇薇在課堂上表現得特別活躍,這本來是件好事,可薇薇似乎有些興奮過頭。每次老師提問,她都第一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從座位上站起來,發出“喔!喔”的叫聲,以吸引老師的注意;有時候甚至不等老師點名,她就自顧自地站起來大聲回答。唐老師叫她回答了幾個問題之後,想把參與的機會分給其他小朋友,於是便不再叫她。可是在其他小朋友回答問題時,她也在下面跟腔,甚至比站起來回答的小朋友更加大聲。唐老師提醒了她幾句,薇薇便很不高興,還亂發脾氣,把彩色鉛筆都扔到了地上。

“薇薇在課堂上願意積極參與互動、表現自己,這是好事,可是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唐老師斟詞酌句地說“其實我也很矛盾。批評薇薇吧,怕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可是如果不約束她一點,又怕會養成她的優越感,對今後的性格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對於外向型性格的孩子來說“愛表現”是他們的一個顯著特徵。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括愛和歸屬感)、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孩子們的愛表現則正是自我實現需要的體現。

馬斯洛認為,在追尋自我實現需要滿足的過程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理想抱負若能得到實現,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會帶來最巔峰的喜悅和快樂體驗,這也是外向型的孩子樂意並勇於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的原因所在。

然而,正如唐老師所說“小小舞台,捨我其誰”的勇氣固然可嘉,孩子樂於參與、勇於表現的積極性也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孩子過於喜歡錶現自己,總愛搶風頭,為引起老師的關注和其他人的羨慕而過度張揚,就很容易滋生優越感和虛榮心,導致他們只在乎華而不實的掌聲,而忽視內心真正的需要,長此以往,會造成性格發展的不平衡。同時,一味追求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容易導致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從而引起他人的反感,以致被孤立。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當下的性格和心理,對孩子今後的生活和人際交往也會有不良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