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國風景畫家克洛德·洛蘭(1600~1682)是美術史上罕見的才子,這要從他的出生說起,1600年,他生於故鄉洛林地區的夏馬尼(Chamange)村,原是個放牛娃。13歲時跟隨一批廚師來到義大利,既無錢也無社會關係,就在一家糕餅店當學徒。後來到羅馬一位名叫阿戈斯蒂諾·塔西的畫家府上當僕人,才與繪畫發生了關係。可是這位主人是個作奸犯科的浪蕩子,脾氣又暴躁。洛蘭為他洗畫筆、調顏料,還得作飯掃地,所得收入卻寥寥無幾。1625年,洛蘭乘著市民大批朝覲洛萊特(Lorett)之機,也跟著去了威尼斯與慕尼黑。後又於1627年輾轉來到法國里昂、馬賽,最終又返回羅馬,從此定居在那裡。

克婁巴特拉是埃及馬其頓王朝末期著名的埃及女王。歷史學家普盧塔克說她長得嫵媚誘人,性格堅毅,說話的聲音象"多弦的樂器"一樣悅耳。關於她的政治生涯,是歷史上常被戲劇與文學採用的題材。克婁巴特拉曾借羅馬軍隊恢復了王位,利用其色相使凱撒為其重建馬其頓王朝的領土,打敗托勒密十三世的反對黨,並與羅馬聯合掌政。凱撒被刺不久,羅馬首領安東尼擬遠征波斯,克婁巴特拉便使出渾身解數讓安東尼就範。她聽到安東尼要與她共商大事,便帶著豐盛的禮物前往小亞細亞的塔爾蘇斯(土耳其境)城。安東尼一見傾心,遂放棄進攻波斯的戰爭,跟她一起回到亞歷山大里亞。這幅畫上描繪的情景,即是克婁巴特拉登岸塔爾蘇斯時的一刻。 穿藍衣的克婁巴特拉,在女官與侍臣們的護擁下走上安東尼的駐地,穿紅色披風的安東尼急忙前來迎接。兩人初次見面,目光急劇交遞,顯出驚喜的神情。不過,這些人物在風景畫上的位置極小,畫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沐浴在落日餘輝中的港灣,是那樣富有詩意。晚霞照射在左角只現一個局部的帆船上,古羅馬的建築雄姿與海水的柔情又是那樣合拍,令觀者讀後幾乎陶醉了。這純粹是一種理想化風景,它使欣賞者陷入一種懷舊的感情之中。
此畫約作於1642年,這是洛蘭極盛時期的作品。此畫有119×148厘米大,作於畫布上,現藏巴黎羅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