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國風景畫家克洛德·洛蘭(1600~1682)是美術史上罕見的才子,這要從他的出生說起,1600年,他生於故鄉洛林地區的夏馬尼(Chamange)村,原是個放牛娃。13歲時跟隨一批廚師來到義大利,既無錢也無社會關係,就在一家糕餅店當學徒。後來到羅馬一位名叫阿戈斯蒂諾·塔西的畫家府上當僕人,才與繪畫發生了關係。可是這位主人是個作奸犯科的浪蕩子,脾氣又暴躁。洛蘭為他洗畫筆、調顏料,還得作飯掃地,所得收入卻寥寥無幾。1625年,洛蘭乘著市民大批朝覲洛萊特(Lorett)之機,也跟著去了威尼斯與慕尼黑。後又於1627年輾轉來到法國里昂、馬賽,最終又返回羅馬,從此定居在那裡。
洛蘭作風景畫達50年之久,他的風景畫與普桑大同小異,題材也很單調:希臘風光、古代廢墟、農村節日等,實際上畫的是羅馬、奧斯蒂或希維塔弗夏的當地景色。他也象普桑一樣,喜歡在風景上點綴很小的歷史人物或神話形象。這決不是洛蘭的本意,添加這些人物,在當時就被認為繪畫的品格高雅,容易博得愛好者的歡心。 洛蘭的畫技全憑自修,他的文化也不高,不說是文盲,也是個畫匠,那末,何以他的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如此高卓呢?這有兩個因素:一是他的題材。他敏感到因襲傳統是沒有出息的,從實踐中他把握住時尚,讓雜以歷史典故的風景畫有更多的抒情味;二是技法,洛蘭不象普桑,先定歷史或哲理題材,再求形式,他只對光線感興趣,充滿光線的顏色在風景畫上具有抒情的感情因素。二者的結合,恰成了當時在羅馬和巴黎的熱門風景畫表現形式。在一代名手西蒙·武埃、瓦倫丹、維尼翁和普桑等畫家雲集羅馬之際,他的畫卻獨具一格,受到了社會的歡迎,並說他有革新思想,這是不同尋常的現象。一時,羅馬的名門望族巴貝里尼也來購他的畫;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也向他訂購;科洛納親王,即法國宰相馬薩林的侄女婿還在王公貴戚面前讚揚起洛蘭。據傳記家巴爾迪努亞回憶當時洛蘭在羅馬的繪畫聲譽道:"除非是親王、高級神甫,或由他們推薦並肯出重金,同意長時間等待的人,誰也別想買到洛蘭的畫。"這一幅《克婁巴特拉女王登岸塔爾蘇斯》即是此時所畫的代表作之一。克婁巴特拉是埃及馬其頓王朝末期著名的埃及女王。歷史學家普盧塔克說她長得嫵媚誘人,性格堅毅,說話的聲音象"多弦的樂器"一樣悅耳。關於她的政治生涯,是歷史上常被戲劇與文學採用的題材。克婁巴特拉曾借羅馬軍隊恢復了王位,利用其色相使凱撒為其重建馬其頓王朝的領土,打敗托勒密十三世的反對黨,並與羅馬聯合掌政。凱撒被刺不久,羅馬首領安東尼擬遠征波斯,克婁巴特拉便使出渾身解數讓安東尼就範。她聽到安東尼要與她共商大事,便帶著豐盛的禮物前往小亞細亞的塔爾蘇斯(土耳其境)城。安東尼一見傾心,遂放棄進攻波斯的戰爭,跟她一起回到亞歷山大里亞。這幅畫上描繪的情景,即是克婁巴特拉登岸塔爾蘇斯時的一刻。 穿藍衣的克婁巴特拉,在女官與侍臣們的護擁下走上安東尼的駐地,穿紅色披風的安東尼急忙前來迎接。兩人初次見面,目光急劇交遞,顯出驚喜的神情。不過,這些人物在風景畫上的位置極小,畫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沐浴在落日餘輝中的港灣,是那樣富有詩意。晚霞照射在左角只現一個局部的帆船上,古羅馬的建築雄姿與海水的柔情又是那樣合拍,令觀者讀後幾乎陶醉了。這純粹是一種理想化風景,它使欣賞者陷入一種懷舊的感情之中。
此畫約作於1642年,這是洛蘭極盛時期的作品。此畫有119×148厘米大,作於畫布上,現藏巴黎羅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