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運動

光頭運動

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概述

光頭運動: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幾乎所有的電影人都動員起來,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決定繼續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8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相關內容

作為1999年迫使政府答應不削減配額的“光頭運動”的起點,首爾光華門被韓國影人譽為電影鬥爭聖地。但這回,光華門不再光滑,韓國政府近日明確做出絕不讓步的回應:“不會因為抗議改變政策。”對照“光頭運動”,這場和平示威變成充滿失敗意味的“禿頭運動”。
儘管示威接棒還在進行——3月3日,電影人聚集開會討論對策;3月4日,韓國各地大學生代表聚集首爾抗議;3月5日,男明星龔邢鎮示威;3月6日下午1點到5點,歌唱組合ss501的金邢俊也上街遊行。但和2月中旬相比,已是強弩之末,並有偃旗息鼓之勢,146天的抗議計畫估計是很難堅持下去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大多數影人都表示前景暗淡。
撤文化保險 保FTA誕生?
1月26日,韓國副總理兼財政經濟部長官韓德洙忽然發表“為了配合韓美FTA順利推進,7月始縮減電影配額制度折半,由146天降至73天……”時,電影界正因為1月份《王的男人》票房大賣(並令當月本土票房占有率高達78.2%)而人情激盪。事情的變化之快,讓很多導演至今都想不通。李鉉升導演說:“用政治、經濟的邏輯來決定減少電影配額制,這決定就像霧裡看花一樣摸不著頭腦。”著名演員全度妍的話更為悲情,“以後我們還能看什麼,聽什麼,感受什麼?什麼都換不了韓國文化。”
事實上,對本國電影實行配額保護,並非只有韓國。1993年美國在電影界教父傑克·瓦倫蒂的領導下,挾著經貿談判的個別擊破方式,以WTO為主軸,輔以電影城的大量片源需求,將好萊塢產品大量傾銷到世界各地。當時法國就此提出了“文化例外”的說法,向美國提出文化產品非等同於一般商品的說法,此後一直由國家撥款輔導本國或者非美國的電影製作和發行。
但韓國政府並不這么想!根據韓國媒體報導預測,韓美如果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會帶來12萬億韓元左右的生產規模,並創造10萬個工作崗位的直接效果。而迄今為止,兩國FTA談判一直未能順利推進的最大障礙,就是國產影片配額問題——美國方面近年不斷施壓,表明韓國此舉嚴重違反自由貿易精神,由此引發了文章的開頭一幕。
在回應“保護還有沒有必要”的問題時,製片人沈寶靜做了個比喻,“電影配額制就像是一項文化保險。雖然在健康的時候買進,好像沒什麼大作用。而且也希望最好永遠別用它。這不正是買保險的意義么?”
質量搞上去,人口降下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此前公布的“2005年度電影觀眾喜好調查”顯示,超過30%的被調查者贊同削減甚至廢除配額,而政府宣布堅持削減配額政策後,這一數字達到了40%。而在網站上轉載最多、評論最旺的,也不是什麼宏大話題,而是韓國明星們上街遊行時被拍到的無化妝素顏圖片。
就連1999年力挺“光頭運動”的韓國媒體,這次也表現得很冷淡,《朝鮮日報》更是措詞尖銳,不惜諷刺挖苦電影人行為。對此忍無可忍的電影人在2月27日提出了“拒絕參加由《朝鮮日報》主辦的青龍獎”提議,並向《朝鮮日報》提交了“警告書”。
造成這種局面,影評人士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由於近兩年來,輿論一直在大讚韓國電影的“輝煌成就”,於是在媒體“事實”面前,老百姓們陶醉了,電影製作社們神氣了——既然韓國電影不再是需要保護的弱者,為什麼還怕好萊塢呢?因此當韓國電影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時,有部分媒體就認為導演們得了便宜還賣乖,是既得利益集團“無恥”的維護者;
二是近年來韓國電影藝術陷入重複模式,找不到新的突破口,影片質量也是魚龍混雜,去年還出現了總票房下滑,令業內人士憂心忡忡,而觀眾出於觀賞性和選擇的多樣化,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外國片,削減電影配額制度,也許能夠將每年的影片數量轉化為質量。
不過,文在哲教授認為,韓國電影根本還沒到放手去跟好萊塢對抗的地步。雖然經過十年的急速發展,但韓國電影產業的基盤、系統和人才構成還都很弱,遠未成熟:“特別是當下電影投資依靠的多為投機資本,即不安資本,好像泡沫,有個風吹草動,隨時有消失的危險。”另外電影的製作方式也還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電影人的熱情和觀眾的大力支持都還沒有穩定下來,這所有的真實條件都顯示了韓國電影產業的不成熟。
優生優育,政府導演都有責?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由於政府的強硬態度和突襲式的新聞發布,電影人只能以守勢為主,這是本次抗議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歷史的角度看,其實韓國領導人一直很重視本土電影的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開始提倡發展電影業;1998年取消了電影審查制,以電影等級制代替,對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不再限制;盧武鉉政府也大力支持發展“韓流文化產業”,今年初總統還親自前往影院觀看《王的男人》,並誇獎該片“很有想像力”,做了一個免費大廣告。
這次在作出減縮電影配額制決定後,政府也一直試圖找轍來“撫慰”備受打擊的韓國電影人。比如通過發放四千億韓元的政府補貼資金贊助電影拍攝;為了保障電影的多樣性發展,建立百個藝術放映館等……並細化地提出,07/08年的千億電影發展基金分別由國庫提供,之後的資金則來自對電影院的附加稅收5%。
不過,電影人對此反應並不積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導演朴重勛說,“很感謝政府四千億的支援金,但那是和電影製作相關聯的,而電影配額制關乎的是電影完成後的流通問題。就好像孩子病了應該買藥,而不是送他學習用品。不是有點兒驢頭不對馬嘴嗎?”他們質疑說,5%的附加稅在2003年就曾以“文藝促進基金”的方式徵收過,但最終以“違憲”而被否決;其次沒有人製作藝術電影,要藝術電影館又有何用?即使目前的幾個藝術電影院也都在慘澹經營,以後百餘個該如何運營?
但無論如何,事態已經很明朗。早在2月16日參加對外經濟委員會會議時,盧武鉉總統就說:“保護孩子可以,但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不就該放手讓他學會獨立了么?”“韓國電影到底到了哪個水準,該是讓自己判斷的時候了。”伴隨著近日政府的重申不退讓立場,我們似乎可以下個結論,好萊塢通過經濟壓力,對韓國電影文化實行的計畫生育,很快就將得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