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四部儒法之爭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四部儒法之爭

儒法之爭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系列節目第6集。該作品來源於百家講壇。

節目概述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四部儒法之爭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四部儒法之爭

儒、墨、道三家激烈爭論都主張回到過去。法家主張面對未來,他的代表人物商鞅與韓非。法家的思想是用鮮血實現的。商鞅的功績就是兩次轟轟烈烈的變法,但是觸及到了貴族的利益,被殺了。韓非由於秦始皇的多疑,也被殺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四部儒法之爭》。

分集劇情

儒法是非

先秦儒家三巨頭分別為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不談人性;孟子主張人性向善;荀子主張人性有惡。雖然他們對人性的看法不一,但他們都認為民眾可以通過禮樂教化來引導,因此可以實行德治,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人人都做好人。

人性是個問題

本期《百家講壇》易中天教授繼續講述法家思想的精髓,即“橫行霸道”與“兩面三刀”。法家思想的出現與儒、墨、道三家,都有著或近或遠的關係,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都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一位儒家老師的法家思想的根源,易中天教授將為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兩面三刀

儒家,道家,墨家在治國方面都提倡”治病“。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則提倡”刀“。也就是集權,用權利,用殺頭來治理國家,所以韓非給當時的統治者提出了”兩面三刀“。那么”兩面三刀“是不是就是依法治國呢?本期節目就”兩面三刀“進行了分析。

橫行霸道

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做客直播間講述橫行霸道的真正含義,並分別利用古代社會環境深刻的解釋霸道和橫行的含義,也具體法家學者在當時是如何逐步橫行起來的。

謀士的哲學

在那個無道的社會裡,儒家開出的藥方叫“仁愛”,墨家開出的藥方叫“兼愛”,道家開出的藥方叫“無為”,而法家的主張卻是一把“殺人的刀”。所以法家成了諸子當中最另類的一家,不僅如此,法家還付出心血,豁出性命來實踐自己的思想,而流血和犧牲的,不僅有許多有罪或無辜的貴族或平民,還有法家自己的代表人物。其中的兩位我們最為熟悉,一個是商鞅,另一個就是韓非。商鞅和韓非就是拿自己的這把刀殺了自己。

血染的思想

儒、墨、道三家激烈爭論都主張回到過去。法家主張面對未來,他們的代表人物商鞅與韓非。法家的思想是用獻血實現的。商鞅的功績就是兩次轟轟烈烈的變法,但是觸及到了貴族的利益,被殺了。韓非由於秦始皇的多疑,也被殺了。其他三家獻出來的是救世的藥,而法家是殺人的刀,而刀是會傷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