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 沙與沫

先知· 沙與沫

《 先知· 沙與沫》是由紀伯倫(Kahlil Gibran) 編著, 錢滿素 翻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作者簡介

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小說家。曾留學法國,後長期僑居美國。作品多歌頌自然景色和愛情,流露感傷情緒。詩集有《淚與笑》、《行列聖歌》、《先知》等。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反應東方婦女的悲慘生活。除文學創作外,也顫長繪畫。

譯者簡介

錢滿素,江蘇無錫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8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碩士學位,1986、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碩士學位、文明史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語言與文學研究。出版專著《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美國文明》、《美國文明圖庫》,編著《美國當代小說家論》、《我有一個夢想》、《紀伯倫全集》(英文卷)、《我,生為女人》、《歐·亨利市民小說》、《韋斯特小說集》。論文集有《飛出籠子去唱》,譯著有《審判》(合譯)、《先知》、《沙與沫》。

內容簡介

《先知·沙與沫》內容簡介:《先知》是紀伯倫的巔峰之作,探討愛與美、生與死等生命的奧秘。歐美評論家把《先知》和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並稱為東方最美妙的聲音。紀伯倫稱之為“我的第二次誕生,第一次洗禮”。

《沙與沬》用格言闡釋生命、藝術、愛情、人性,以“沙”“泡沫”喻人似沙般微小、事物如泡沫般虛幻,寓意深刻,充滿智慧,音韻妙曼,宛如天籟。

媒體評論

“東方贈給西方最好的禮物”

——《紐約時報》

偉大的歌手是那唱出我們沉默的人。

——紀伯倫

一般說來,年輕時都會喜歡泰戈爾,而年紀大了,有了一段閱歷之後,就會轉向紀伯倫。

——冰心

目錄

先知

沙與沫

文摘

船至
被選與被愛的穆斯塔法,他時代的曙光。十二年了,他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待他的船隻歸來,好將他送回出生的島上。
第十二年那收穫的“綺露”月到了第七天,他出城登山,瞭望大海,只見船從霧中馳來。
他心扉頓開,他的喜悅飛向遙遠的海面。他閉上雙目,在靈魂的靜穆中祈禱。
然而下山時,他卻感到一陣悲涼,心中思量:
我何以能平靜地離去,不覺哀傷?不,我不可能離開這城市而全然不負精神創傷。
漫長而痛苦的白晝啊,漫長而孤寂的夜,我在這城牆內度過。誰能毫不惋惜,就此別了他的痛苦孤寂?
在這街上,我撒下太多的精神碎片,在這山中,裸露地走著我太多的渴望之子,我不能就此離去而不覺沉重,不覺創痛。
今天我不是在脫棄一件衣裳,而是在親手撕下皮膚。
我留下的也不是一個思想,而是用饑渴釀蜜的心靈。
可是我不能再久留,
那將萬物召去的大海正在召喚我,我必須上船。
縱然夜間時辰火樣灼熱,我若留下,便只會凍成冰塊,鑄人模具。
我樂意將此間的一切帶走,但又豈能做到?
聲音不能帶走賦予它翅翼的唇舌,它必須獨自尋找穹蒼。
梟鷹只有獨自行空,撇下窩巢,方能飛越太陽。
如今他行至山腳,又一次面向大海,只見他的船隻冉冉駛人港灣,船首的海員們,正是他的故鄉人。
他的靈魂在向他們呼喊,他說:
我那遠古母親的子孫,你們這些弄潮兒啊,
多少次你們在我夢中揚帆。如今你們在我覺醒時駛來,但覺醒只是我更深的夢境。
我已整裝待發,我的熱望正和滿帆一起等候風起。
就這一回了,我將再呼吸這靜止的空氣,就這一次了,我將再投回依戀的目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