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傳聖魚面,是一種食品,是湖北黃岡的傳統名菜之一。傳聖魚面,是一種食品,是湖北黃岡的傳統名菜之一。它是以鮮魚肉、精麵粉、雞蛋清、豬肉、食鹽等為原料,採用民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是一種高蛋白質、富含多種維量元素、不含膽固醇的純天然綠色營養食品,其口感滑嫩,味道清香,雖為之魚,然食之卻無魚味,實乃一絕。也正因如此,它具有健腦、降血壓、預防冠心病等多種功效,被譽為黃岡“歷史四寶”(魚面、陶器、板栗、麻花)之首。基本簡介
傳聖魚面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黃岡(麻城及附近一帶)是魚面的發源地,有幾百年的魚面加工歷史。經幾百年來的代代相傳,最終誕生了傳聖魚面。目前,傳聖魚面儼然成為了黃岡乃至湖北的其它部分地區居民的生活必須品。
麻城魚面生產依託明山水庫、大石板水庫等6座大型水庫自然養殖、楊沖村、老河村萬畝紅苕種植基地原料,選料考究,加工獨特。一位北京來客品嘗麻城魚面後,讚不絕口,作詩云:半把煮一碗,如金黃散,久煮不渾湯,撈起悠悠!
主要特點
1.沿習古老勞動人民的生產作風、採用傳統的生產工藝,傳聖魚面一直是採用純手工加工工藝加工而成,故一直保留著那份口感和清香。
2.原料很簡單,並富含營養,屬於純綠色食品,有利健康。
3.從口感到外觀,都給人一種大自然氣息,大俗大雅,故吃起來常給人一種如歸故里的歸屬感。
4.依託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黃岡麻城,憑著明山水庫、大石板水庫等眾多大型水庫自然養殖、楊沖村、老河村萬畝紅苕種植基地原料,選料考究,加工獨特。
材料與方法
配料: 鮮魚肉(黃魚或馬鮫魚)、優質紅薯粉、豬肉、雞蛋清、精食鹽等。製作方法: 1. 去鮮魚之刺皮,取其肉剁(捶)至泥醬狀,加一定比例的優質紅薯粉、食鹽、等原料將其調和均勻,揉搓成面。 2.將面分成團,用擀麵杖將麵團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麵餅(此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55厘米左右長、30厘米左右寬、2―3毫米厚的厚度比較均勻“鋪蓋”,看上去像用紅薯粉特製的大型的滑鼠墊。),然後捲成卷(此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55厘米左右長的捲筒狀,其直徑4.5厘米左右)。 3.然後放入蒸籠中用慢火蒸40~50分鐘(此時就熟了,其顏色比蒸熟的肉包略黃),出蘢後攤開,待冷卻後用刀橫切成薄餅(厚度大概為2.2毫米),於日光下曬乾,即成傳聖魚面(肉黃色)。 工藝關鍵: 1.魚肉一定要新鮮,肉質一定要好,以保證生產出的傳聖魚面有很好的口感。 2.捲成一捲筒時,一定要卷緊密,放在蒸籠里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在1小時左右),熟了便可出籠。 3.曬乾過程要把握好時間,不能太乾。
典故
清朝天聰年間,一位名為李傳聖的秀才在進京趕考途中,路過一瀑布。去河邊飲水時,透過水霧,李秀才竟見一鶴髮童顏道人正於一塊碩大的青石上垂釣。道人紋絲未動,嘴裡細細道:“痴兒,何不以救蒼生於水火為樂?嘗嘗這碗羹吧。”說罷魚竿一揚,一條魚被卷了上來並飛入了一個瓷碗,頓時成了一碗瑩白的羹,飛到了李秀才面前。飢餓已久的秀才三兩下便吃了這魚羹,只覺得味連綿滑而不膩,令他如此沉醉不能自拔。清醒過來後,發現道人早已消失。隨後只聽見遠處傳來一聲“回去吧,去救救那些難民吧”。(丁卯之役)自此,每個晚上,秀才都夢到道人對他說同一句話。秀才終於覺悟了,便辭考回家,經百般嘗試著終於做出了那羹一般的美味,來救濟一些貧苦人家。並教他們以此掙錢謀生。百年後,秀才去世了。為了紀念秀才,鄉親們自發將此羹命名為“傳聖魚面”。
食用方法
油炸:
材料:傳聖魚面,食用油
吃法:先將食用油倒入鍋中煮沸,再將魚面開始放入油鍋中炸5-10分鐘(傳聖魚面呈金黃色),再撈起等油溫降下即可食用。
煮食:
材料:傳聖魚面100g,豬排,山藥或土豆等
吃法:先將豬排、山藥或者土豆等先煮成七分熟,再加入洗好的魚面一起煮。約20分鐘左右,傳聖魚面煮至散開呈麵條狀即可開始食用。(由於傳聖魚面在加工的過程中已加入了食用鹽,輕口味人群煮熟後只需加入少許其它調料即可。)
清炒:
材料:傳聖魚面100g(浸泡5-10分鐘),水2-3L,青菜10G(菠菜或小白菜均可),鹽、雞精、食用油、醬油適量,姜、蔥花、蒜適量,如果加入部分豬瘦肉會更好。
吃法:將清水煮沸,再放入傳聖魚面煮30分鐘左右(傳聖魚面散開呈麵條狀),撈起傳聖魚面瀝乾水份。將水倒出,再倒入部分食用油爆姜和蒜,再放入瀝好的傳聖魚面、青菜翻炒3-5分鐘左右,翻炒的過程中加入鹽、雞精、醬油,炒熟後起鍋伴以蔥花點綴即可食用。提示:1,傳聖魚面本身含鹽,加鹽時要適量。2,炒時如改用高壓鍋10-13分鐘可以將傳聖魚面煮散。(溫馨提示:注意把握時間!)
火鍋:
吃法:將傳聖魚面放入鍋里,煮散後即可蘸上調料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