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播心理學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在 美國首先興起和發展起來的。美國實驗 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Hovland,C.I., 1912一1961)和美籍德國心理學家勒 溫是傳播心理學的主要奠基人。傳播 心理學主要研究傳播者的心理條件、 信息接受者(受傳者或客群)心理、傳播渠道(主要包括言語傳播渠道和非言語傳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傳播策略的選擇,等等 。
特徵
現階段我國的傳播心理學研究有三個方面的特徵:第一,以《傳播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漸次出現,例如劉京林的《大眾傳播心理學》,黃鳴奮的《傳播心理學》等等。第二,研究方法也越來越科學,開始引進西方傳播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方法,還有一些使用了心理學特有的研究方法。第三,有的研究把傳播活動涉及心理的部分或者可能涉及的部分做了專門的研究。也就是說在學理方面對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學科定位以及方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討。
網路時代的到來,為現階段的傳播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間。網路客群心理的變化使新聞傳播結構的調整和新聞報導方式以及手段的變革成為一種必然。網路時代客群的心理特點要求新聞傳播的服務意識的必然增強,這樣才能符合新的傳播規律。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其匿名性、虛擬性以及無限擴張性等特點使網民在接受充足豐富的信息的同時,造成心理對網路的巨大依賴——“網癮”現象的產生。傳播心理學應該對這些新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現象進行理性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發展趨勢
傳播心理學研究從隨意性向規範性邁進。現在的傳播心理學研究和教學已經不再是某個個體和某個院校自己的個別行為了,而是將其納入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計畫之中,並且有相應的人力、物力和法律保障其實施,並且研究者有了一系列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團體和組織,保障其活動的順利展開。主要表現在:一是新聞心理學的教學已經正式納入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分類的序列之中。二是傳播心理學研究機構的建立。三是不定期的舉行全國性的傳播心理研討會。雖然我國的傳播心理學在這20多年裡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關於傳播心理學的研究目前仍舊處於初級階段,處於前學科水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播心理學正在努力的向著獨立學科的方向邁進。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0世紀90年代的傳播心理學研究順應媒介市場的要求,不僅將觸角深入到廣告、影視等領域,而且還直接為處於傳媒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服務。如對中央台的《大風車》、《夕陽紅》等欄目做的內容分析並對北京六區觀眾的心理需求進行對應性研究等。今後應該加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力度,使這門學科更好的為傳播實踐服務。
知識結構從單一向多元發展
傳播心理學研究隊伍理想的知識結構應該是,這個隊伍的每個成員都具有傳播學以及心理學之中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知識。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我國的傳播心理學研究隊伍中成員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傳播心裡研究的不斷發展這個結構已經悄然的開始變化。我國的傳播研究隊伍的學科背景日益豐富,包括了哲學、統計學、新聞學、心理學等。並且這支研究隊伍不斷向高學歷、年輕化發展。
研究方法從定性研究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的方向發展
定性研究是指“以邏輯為主,以某個理論為依據,推導很多理論,屬於直觀式研究。”因此,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的客觀條件和知識經驗。傳播心理學作為交叉學科,理應綜合傳播學以及心理學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當前的關於傳播心理研究的論文中,根據不完全統計,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論文占據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理應是傳播心理學研究今後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