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莊村[10]

傅家莊村是中國的一處村莊,位於即墨市,《即墨縣鄉土志》標有此名。

基本信息

簡介

即墨市環秀街道村莊由來
在大同街東南0.6公里,墨水河西岸。據此村關帝廟碑載:唐朝(公元618-907),傅姓居此立村,稱傅家莊。後王、孫等姓遷來,人口繁衍,村名沿用。《即墨縣鄉土志》標有此名。
政區人口
即墨市環秀街道轄村。2006年,全村共有90戶,總人口為378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133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7824萬元,人均純收入為7590元。萊蕪市萊城區鳳城街道傅家莊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3公里處,茲萊鐵路北側,北與陳家莊、姜家莊接壤,東鄰小山村,南隔萊馬路與地理溝村相望,西隔博萊高速公路與南孝義、泉子村相望。全村共有耕地700畝,123戶,人口392人。
據《劉氏譜》記載,明成化年間,劉姓由茶峪村遷此;傅姓早居,以姓名村傅家莊。村有劉、張、李、馮、胡等姓,劉姓居多。村中諸姓居民,世代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傅家鄉·傅家莊”。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傅家莊隸屬萊東縣汶陽區;1945年恢復萊蕪縣建制屬萊蕪縣汶陽區;1950年撤汶陽區設礦山區,傅家莊屬礦山區;1958年3月屬孝義鄉;同年10月屬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屬礦山人民公社泉子管區;1982年屬萊蕪城關鎮;1984年屬萊城街道辦事處泉子鄉;1985年屬北孝義鄉泉子管區;2001年元月合併鄉鎮,屬鳳城街道辦事處汶陽管區至今。
民國初年,為防匪患,周圍八村出勞力,傅家莊聯合附近的村莊,在傅家莊修建圍牆一處。牆高4米,寬2米,繞村一周,圓形,長達2000餘米。牆體為土、石灰、沙子攪拌的混合土夯築。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東南還有2個小便門。圍牆頂部外沿建有護牆。周圍牆上共有10多個角樓用於瞭望和守衛。圍牆外有3-4米寬的壕溝,溝中有水,如護城河。當有匪患時,傅家莊和周圍村子的村民便都躲入圍牆內,關起大門,派人上城守衛。1938年,日本鬼子入侵萊蕪後,抗日根據地政府擔心鬼子據此建立據點,把圍牆挖倒。現僅存16米長一段遺蹟。
傅家莊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劉學江的二兒子劉念梓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1928年在美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到家鄉後一直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解放戰爭期間,他曾擔任鵬山區的區長。革命勝利後,他到萊蕪一中從事教學工作,擔任教導主任,後病故。早年參加黨組織的還有李恆德烈士,他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擔任過盤龍站站長,後因叛徒出賣,被軍閥秦啟龍抓捕,殘酷地活埋了。劉興華烈士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區武工隊工作,後被日本鬼子抓到濟南,在濟南被害。
在解放戰爭期間,傅家莊村的青年紛紛報名參軍。村人劉衍春入伍後參加過淮海戰役,前後參加過百十次戰鬥,身上多處負傷,革命勝利後被評為一級甲等殘廢。那時候留在村裡的男勞力為子弟兵抬單架、運彈藥,婦女做軍鞋、軍襪,就連小孩子也站崗、放哨、查路條。全村人都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傅家莊村歷來重視教育,民國時村中就設有學校一處。1990年又和大山、小山兩個村子共同集資30多萬元,在小山村建高標準國小一處。學校的建立徹底解決了三個村孩子的上學問題。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劉興強第一個考入泰安財政學校,現任新泰市副市長。隨後又有23名學生先後考入各類大中專學校。
傅家莊人很早就有做買賣的習慣。那時候,人多地少,又加上天災人禍,土地所出不能餬口,為此很多村人從事各種買賣活動。民國年間,村中就有人開酒店、油坊。解放後,村里也有不少人試圖經商賺錢,但都被當作“資本產主義”尾巴割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鼓勵人們多種經營發家致富。有經商傳統的傅家莊人,像開閘的庫水,紅紅火火大搞經商辦廠等各種經營活動。村民劉祖彬,1995年開始經營奶牛養殖,現已初見規模,每天所產鮮奶,源源不斷地送往萊城,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村民劉延貴經銷豬飼料,收入十分可觀,成為本村第一富戶。如今,有的養豬、養雞,有的種大棚蔬菜、外出打工。他們活躍了經濟,增加了收入,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天時、地利、人和給傅家莊人發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傅家莊人會更富足,日子過得會更紅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