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之‘嫌’
網友乘公交偶遇市委書記
偶遇阜陽市委書記於勇的是當地一位名叫“程程_-_”的網友。2014年1月18日17時47分,他發了一條圖文微博,稱“坐26路公交竟遇見市委書記”。發了這條微博後,他還特意轉發給幾位朋友,顯得很是意外。對此,這位網友昨天解釋,“因為之前朋友說遇到過於書記,我不信,那天正好遇到,(挺)興奮的。”
從該網友發布的照片看,當時於勇正坐在車上,周圍大多數人似乎都沒注意到。
“程程_-_”回復一位網友說,本來他當時想打招呼,但“怕耽誤他工作”。據稱,當時他正趕去參加一個朋友的飯局,因自己平時喜歡看電視,所以判斷這位有點眼熟的男子就是於勇。
人民網安徽頻道昨日報導,於勇身邊人士證實他確實乘坐了26路公車,但未透露當時具體的行程。報導還稱,於勇此前曾透露過自己經常“微服私訪”,而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和學校。
記者偶遇公安部副部長執勤
2014年第一天的晚上,公安部副部長(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傅政華身穿作訓服,並配槍在王府井大街巡 邏,這一幕正好被《法制晚報》夜線記者碰到。
此前傅政華曾多次走上街頭執勤巡邏,這不是第一次被人認出。
熱議‘偶遇’
儘管如此,此事還是在網上引起熱議。從微博評論看,相當一部分網友懷疑所謂偶遇是作秀。網友“sum m er你要去哪裡”就表示,“我們市長站在路邊我都不認識。”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不應奇怪,“坐公交,坐捷運,去學校操場等這些都是最為平常的事了。領導想走下神壇,一些人卻硬把他們往神壇上推”。
面對一些網友的猜測,“程程_-_”昨晚在微博私信中回復南都記者,“再說一遍,我是真正的偶遇,因為老於頭在阜陽一直受我們民眾愛戴。”
這位網友自稱一家小飯店的老闆,當天26路車的終點是火車站。他還說,當時為了看於勇什麼時候下車,自己還坐過了6個站,但後來怕飯局遲到就先下了,整個過程除了看到於曾給人讓座外,因為人多,並沒有聽清於是否與其他乘客交談。
偶遇領導頻頻見諸報端
阜陽網友偶遇市委書記之所以引發網友猜測,與頻見諸報端的類似新聞有關。
與這次網友偶遇不同的是,以往報導中認出領導的多是媒體人。據《河南日報》等媒體報導,2013年12月30日,鄭州捷運1號線開通的第三天,鄭州電視台記者當天在捷運採訪時,偶遇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親自買票坐捷運,並在捷運上與市民互動,並在隨後的新聞節目中進行了報導。
此事後來在網上也引起過質疑。鄭州市委工作人員對書記選擇乘坐捷運的解釋是,因為當天吳天君要趕一個黨外人士座談會,擔心路上耽擱太久,於是想到乘坐新開通的捷運,順便體驗一下。而當事記者的說法是,因為捷運開通,電視台進行了大規模報導,當時自己正好在採訪,所以偶遇了吳天君。
這也引發網友舊事重提,有網友檢索發現,這不是吳天君第一次被人認出。
2011年,曾有網友偶遇其赤腳排澇。當時一位叫“小橋流水人家”的網友發帖稱,“在鄭東新區商務外環路和祭城路有大量積水,我湊熱鬧拍了張照片,看到有兩人在排水口處用手撈樹葉雜物,可能是為了讓下水道更加暢通。大家仔細看一下,這個赤腳戴眼鏡的中年人是吳天君。”
此外,2013年4月18日,荊楚網也在官微中發過一條“湖北書記李鴻忠在十堰站趕火車”的訊息。當時一位名叫“東湖小舢板”的網友先發了三張“在十堰趕火車”的圖,而荊楚網在轉發時補充了“李鴻忠趕火車”的訊息。不過,相關部門隨後未透露具體情況,荊楚網的微博也被刪除。
2014年元旦,《法制晚報》記者在北京王府井掃街時,還偶遇到了公安部副部長傅政華親自佩槍帶警力巡街。
期待常偶遇
讓官民街頭偶遇成為常態
各地官員被偶遇的新聞在網際網路“發酵”,成為很多網民議論的熱點。
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開展,領導走基層進一線、與民眾打成一片的偶遇無可厚非,我們應為這樣的官民街頭偶遇鼓掌叫好。
“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與人民民眾聊些家長里短、多接些鄉土地氣,既是領導的職責所在,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最佳途徑之一。然而,一些黨員幹部淡忘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工作時在辦公室里“坐的時間長了”,到田間地頭“走的機會少了”,甚至曾有某省一位廳長到基層調研與民眾交流時,在問了“家裡幾口人”“收入怎么樣”“有沒有什麼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後,竟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
黨中央開展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治的就是領導幹部脫離人民民眾的病。有網友說街頭偶遇是官員作秀,但更多的網友卻對領導們不再深居“衙門”給予肯定。
人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偶遇,有更多的黨員幹部“走出廟堂、深入基層”,偶遇就不再是新聞而是常態,黨和人民的魚水關係也就真正回來了。
為什麼我們總是偶遇領導?
“偶遇領導”作為2013年末的一枚新詞,剛面世就因為“秀跡”斑斑而倒了許多人的胃口。這個戲劇化了、頗具“領導下凡”意味的場景,要么撞到了記者的鏡頭裡,要么被某個神秘的賬號@在微博里。總之不大有撞到一個真名真姓的普通市民眼神里的。
真名真姓如董永之當代市民,過去偶遇領導是時常的事。那時候只要遇上交通管制、街巷封道、警笛聲響,規規矩矩停下來讓路,便知道有領導出門了。第二天,翻報紙,便知道又有幸與哪位領導擦肩而過。
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如今這種像遭遇一樣的偶遇不被允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親民路線,相當於許多偶遇者一驚一乍爆料時所說的“微服私訪”。
一驚一乍,不外乎兩種心態。一是生怕大家不知道,二是不經意間露出了類似於被寵幸了般的奴婢心態,謂之幸福感。
幸福感從哪裡來?從“有這么好的領導”的感慨中派生出來,從親眼看到領導下凡的驚嘆中演繹出來。“偶遇”者自己幸福了,要把幸福與人分享,結果幸福沒敲別人的門,卻被別人敲了磚,弄出些沒趣來。
一般來說,不深入民眾的領導,不是真正的好領導。這種民眾心理,現在似乎被演繹成“不被偶遇的領導,不 是真正的深入民眾”了。於是,有領導被偶遇親自掃馬路了,有領導被偶遇乘捷運、趕火車,或者坐公交了。偶遇領導的新聞,在歲末年初此起彼伏,大有將這個新詞弄熱弄火、弄出跨年度熱詞之勢。
為什麼偶遇駱家輝是偶遇,偶遇自己的領導卻被質疑假遇?我看不是中國人天生不相信自己人,而是中國的官天生跟自己人有距離。是因為駱家輝坐捷運是常態,咱們的官乘公交猶如驚駕。面對一窩蜂似的偶遇領導,人們分不清這些下凡的領導是刻意偶遇,還是刻意劇透。他們夠不著在被偶遇的領導那兒得到內心坦白,於是在“偶遇領導”的傳播者身上辨別真偽。他們像此前屢屢發現官媒發布的領導“懸浮”著親民的假新聞一樣,希望通過榮幸偶遇了領導的發布者字里畫間的蛛絲馬跡,找到官場“秀跡”,給自己既定的否定,找到新的佐證。
看起來,這是長期以來官與民之間的不信任、民與媒之間的不信任,帶給社會的畸形心態,實際上,是官場與媒體、領導與文宣,相互融合得過於天衣無縫,帶給民眾積累已久的叛逆心理。遠的不說,原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被偶遇時,民眾叫好,而官場與官媒似乎表現不屑。有媒體甚至質疑駱氏被偶遇,是“美國政客的拙劣表演”。既然人家乘飛機坐經濟艙、自己背包、拿優惠券買咖啡是“沒安好心”,那么,到了咱們自己的領導坐公交、乘捷運、被偶遇,就“與自身職責”相符了?就安的是良心不是狼心了?
駱氏偶遇,現在成為一種逆襲,成為中國官員走近民眾的常態趨勢,是對這種言論觀點的一種良性修正。哪怕這種偶遇,還有稚嫩的“秀跡”,還有求贊的官場功利,但至少表明,現在的官,看到了民心之悅、民眾之欲所在,在乎了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民本形象,這是中國官場難能可貴的一種進步。民眾對此將信將疑,是不敢相信領導幹部的作風轉得這么快,不敢相信這樣的偶遇,真的就脫離了官媒和文宣的影子。這種敏感,只有“領導下凡”、“偶遇領導”成為常態,並且不再被“哇哇”的一驚一乍中在微博里@來@去,當新聞傳播,當大駕光臨,才能讓民眾在內心中,將官場與官媒“懸浮”了的領導形象,放到一個感覺踏實的位置上去。
每個領導,理論上都應該是民眾隨時偶遇的官場一員。每個平民,都有可能是遇上七仙女的那個董永。如果官情民情,弄得比天仙配的愛情還稀缺,說明這個社會的管理者,與民眾有著天壤之間的距離。但是,領導被偶遇,如果老是偶遇在交通工具上,偶遇在記者和不明身份的爆料中,這種偶遇,便只是照別人的葫蘆畫自己的瓢,學了點外來和尚的皮毛功夫。民眾質疑偶遇領導是有意炒作,不僅僅是不信任這種作態,更是在這種作態中,難以感受到掠盡官場浮華和急功近利過後的、來自骨子裡的誠意。比如,領導清晨掃地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偶遇的記者看到領導戴這么雪白的手套,不一定要這么多領導一起集體掃地被偶遇,不一定畫面上讓人產生多名記者集體偶遇領導集體掃地的疑惑,不一定要讓環衛工人站在一旁看、弄得好像領導掃地也比他們內行似的,當然,也不一定要白花花沖那么多自來水。
偶遇領導,最令人接受的方式是沒有方式。沒有爆料,沒有面對敏感質疑的質疑敏感,沒有雷同的途徑和交通工具。我們現在總是偶遇領導,是因為我們總是偶遇不應該被爆料、不應該成為新聞的“偶遇領導”被爆料、被新聞。這是一種“新聞發炎”了的不健康症狀。領導只要心在天上,哪怕人在地下,偶遇領導的爆料者,就會當成官恩浩蕩一樣天下傳播,民眾就會當成天仙下凡一下將信將疑。
偶遇領導的場景,如果爆料者不搭理,新聞也不搭理,領導依然還有興致不停地被偶遇,那么,偶遇的領導才真正脫離了急功近利的“秀跡”,偶遇領導的新聞,才真正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歌功頌德。
真正的偶遇是沒有痕跡、不需要強調“真的是偶遇”的理由的。真正被偶遇的領導是不囿於時間地點場合、不限於非在工作狀態不可的。裝不裝,大家心裡都很明白。如果將極其偶爾的某次坐坐公交、掃掃馬路,就當成微服過了,當作親民愛民了,那實在是太把自己當回了事兒。民眾不領情、不相信,都很正常。